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62
判断——占星的关键
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占星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资料,代代流传,最后由占星家们总结归纳成众多的大部头典籍,如《开元占经》、《乙已占》、《灵台秘苑》之类,这些典籍中将各种星象异变分门别类,将代代流传的占测术文系列于下,供后人对各种星象异变进行分析判断时参考。这是分析判断时的主要依据。
此外占星家还要依据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事关系等多方面的现实情况的了解做为参考。从理论上讲,占星的分析判断就是依据这两方面的经验资料进行对位、选择,最后得出结论。
但从占星的实践上讲,面对繁琐的占星术文及复杂的社会现实,如何分析判断,确非一件易事。以下试就太阳的变异略举一例,以示如何根据占星术文及社会现实情况对星象变异进行分析判断的。
太阳的变异以日食为最严重,古人以日比君王,故发生日食,在占星家看来,皆与君王有关。他们以为发生日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君王德行和政治太坏,二是由于大臣专权侵凌了君王,三是由于后妃或皇族侵权。总之都是表示君王专制之权受到侵害或不能完好地行使。对此,占星书中有着许多术文,比如《五经通义》说:
日蚀者,月往蔽之,君臣反不以道,故蚀。
这是说月蔽日为日食,表示人间的君臣关系颠反而不合乎正道。
《春秋汉含孳》说:
臣子谋,日乃蚀。
这是说臣子图谋危害君王,所以发生日食。
《春秋运斗枢》说:
人主自恣不循古,逆天暴物,祸起则日蚀。
这是说君主放纵自己不遵循古代帝王的旧法,违逆天意,残暴万物,这样一来发生祸害就是日食。
《春秋感精符》说:
日蚀有三法,一曰:妃党恣,邪臣在侧,日黄无泽,则日以晦蚀,其发必于眩惑。二曰:偏任权并,大臣擅法,则日青黑,以二日蚀,其发必于酷毒。三曰:宗党犯命,威权害国,则日赤郁怏无光,则日以朔蚀,其发必于嫌隙。
这是说日蚀原因有三,一是后妃之党恣意妄为,奸邪之臣占据君王左右侧近,于是太阳色黄而无光泽,便会在晦日(三十)发生日蚀,其在君王身上的发作,必然表现为眩惑不明事理。
二是君王偏重权臣,被权臣专擅大权,于是太阳色青黑,将在初二日发生日食,在君王身上的表现为严酷狠毒。
三是皇家宗族违犯君王之命,擅作威权以危害国家,于是太阳色赤而郁怏暗淡无光,将在朔(初一)日发生日食,其发作必表现为君王与宗族有嫌隙而不和。
类似的术文还有很多。于是,一旦真的出现日食,在分析判断时,就要根据这种术文进行选择,以判断是哪一种原因引起日食的。
但是,发生日食,占测时不光要分析其原因,还要预测其结果。类似的也有许多术文,比如《春秋感精符》说:
日之蚀,国绝也。
《诗含神雾》说:
日之蚀,帝消。
《春秋潜潭巴》说:
日蚀之后,必有亡国弑君,奔走乖离,相诛专政拥主,天下昏乱,邦多邮(过错灾祸)。
《荆州占》曰:
日蚀之下,有破国大战,将军死,有贼兵。
《洛书》曰:
日蚀之岁,不可出军。
《甘氏星占》曰:
无道之国,日月过之薄蚀,兵之所攻,国家亡。
又说:
故日蚀必有国灾,日蚀则失德之国亡。
《京氏占》曰:
日蚀,诸侯相侵。
日蚀,国有兵,大战,从西方来,胜。
又说:
日蚀后,必通水,在阴所来,在于三年之内,又必有火烧屋。
王朔说:
日蚀,两敌相当,即从蚀所击之,大胜,杀将。
等等。据这些术文,再据当时现实情况,即可判断将会有何结果出现。
判断日食,还要看日食的时间,对此亦有不少术文,如甘氏说:
日出至早食时蚀,为齐。食时至昺中食,为楚。昺中至日中蚀,为周。日中至目昳蚀,为秦。日昳至日晡蚀,为魏。哺时至日夕蚀,为燕。日夕至日入蚀,为代。皆为不出三年,当之者国有丧。
又说:
日始出而蚀,是谓无明,齐、越受兵,或曰亡地。
日中而蚀,荆、魏受兵,或曰亡地,海兵大起。
《太公兵法》曰:
日中蚀,海内兵大起,王公忧。
甘氏说:
日将入而蚀,大人出兵,燕、赵当之,近期三月,远期三年。
还要看日蚀是从上边开始,还是从中间或下边从左右、从周边开始的,占星术于此也有许多术文。
此外关于日蚀,还有日蚀从中分开,日蚀不尽、日蚀三段三复、日蚀既(尽完)、日蚀变色、日蚀而有珥或有云冲之、日蚀而有晕珥彗虹蜺、有云气在旁、日蚀而地鸣震裂、而有寒风雨雹雷电等等类别的术文,占测时一定要综合参考以进行分析判断。
与此类似,其余如月、星、二十八宿、三垣星宿及各种变星的分析判断,也都是这样,必须面对分类细密而说法繁复的术文进行选择对位。
在参考书面术文进行分析判断时,还要根据占星家对当时社会现实情况的了解以帮助选择和分析。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北魏时,荧惑(火星)在匏瓜星中,某夜突然亡失不见,不知所在。对此,负责星象观测和预测的天文机构的长官太史在向皇帝报告时分析判断为:这个现象可能是火星下到危亡的国家,在那里将先有童谣妖言,然后降临灾难。
皇帝一听,很害怕,便问火星究竟下到哪个国家去了?太史并不能断出。皇帝担心火星下到自己的国家,便召集所有有学问的人和太史一起探讨火星究竟到哪里去了。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占星家兼高级官吏的叫做崔浩,他根据对当时北方各国的形势做了下述判断:
火星不见,当在有阴云的那两天内,而有阴云的那两天的日名干支是庚午和辛未,庚与午是秦国(与北魏同时的后秦姚氏政权)的分野,辛又代表西方,可以肯定火星去了秦国。
对崔浩的判断,太史等人都不相信,认为天上的星丢失了,人怎能知道它的去向呢?
后来,据史书记载,过了80多天,火星在西方的井宿出现,过了几年,姚秦政权便灭亡了。
这个事例说明,太史等人只能拘泥于通常的占星术文,且遇到术文未讲到的星变异象便无从判断了。
而崔浩既懂占星术(比如五星运行规律、分野说及干支占等),又身为国家高官,而对当时列国形势熟悉,故能根据占星术文(火星不见为下到某危亡之国)和当时现实形势(姚秦国勢已衰,内部纷乱等),综合参考,做出判断。这就比一般的占星家的专守常占高出一截,而能做到史书所称的“钩深致远”。前面介绍的那些著名占星家之所以预测时有灵验,原因正在于此,可知星占并非神秘的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