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只会哭?幼儿园开学在即,孩子的社交力从学会正确沟通开始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晚饭后来到小区健身场,家长健身,孩子玩耍,小小的活动场显得无比热闹。一开始,氛围融洽,可没多久,那种仿佛天都要塌下来的尖锐哭声传过来好几次。我张望过去,是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每次哭,要么跺脚、要么捶地、要么打滚。

女孩的哭声里就自揭原因:“我要第一个玩!这个我也要玩……我不要排队……我不要等下一个……”

一开始,还有小朋友勉强让一让她,可后来大家都不愿意了。不如意的小姑娘呢?于是就上演了刚才的一幕。

孩子的奶奶在一旁哄,显得无济于事。听老人家口气,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常只知道哭闹。眼看着下个月就要上幼儿园了,这让做家长的很担心。

每个撒野的孩子身边,都站着一个顺从的大人

一不顺心就哭、一不如愿就闹,孩子在外拼命撒野,做大人的在一旁却束手无招。这样的场景,其实一点都不少见。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总会在某一个街头角落,或者是广场游乐园遇见。

归根结底,孩子用哭闹的方式进行“要挟”,无非是想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很多大人一边无奈着“乖乖就范”,一边却抱怨着孩子“变坏”。

事实上,一个幼小的孩子,哪来与生俱来的“精明”,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经历中积累了经验。

如果溯源,你会发现,在最初孩子不如愿的时候,他只是不高兴而已,他也许会哭,也许也会发脾气,但一定不是现在的“不达目的不罢休”。

那时候的大人,也许是拗不过孩子的脾气,也许是心疼孩子哭鼻子,想着不过是满足下孩子小小的心愿不碍事,于是选择了顺从孩子的要求。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呢?这种逆转却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逻辑思考方式:只要我哭、我闹、我发脾气,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哭闹的习惯,也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情。

每个撒野的孩子身边,都站着一个顺从的大人。

成人的每一次妥协,看似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实际上却削弱了孩子自己对情绪的处理的能力:不懂得通过正常表达来争取。而这,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关系。

与其斥责,不如教会孩子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如果他只会习惯性用哭闹去要求,既无法让自己融入团体,也无法让自己被团体接受。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改掉哭闹的习惯呢?4个建议给家长们。

1)放下指责,告诉孩子:你想帮助他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请家长们放下指责,给予孩子帮助。

也许此刻,孩子的表现让家长也很闹心,但家长一定要清楚:此时此刻,你才是能够带孩子走出情绪泥潭的领路人。

平复自己的心情,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

“宝贝,其实妈妈很想帮助你,可是你一直哭,我不知道你要什么,也听不清你再说什么。”

“帮助”,是走近孩子的一个契机,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是另一种感觉:不是指责,而是接纳。

家长对孩子正面的引导,通常情况下,才会得到孩子正面的回应。

2)及时鼓励,让孩子明白:哭闹是没有用的

当孩子听懂父母的话,逐渐歇了哭声,那么家长们就要及时表扬孩子。这个时候,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用赞许的语气告诉孩子:

“现在宝宝好好说话了,妈妈就能够听懂你在讲什么了。”

“宝贝你知道吗?哭是没有用的,你好好跟妈妈说话,妈妈就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了,妈妈也能帮到你了,明白吗?”

幼龄阶段,“表扬”是对孩子最大的积极心理效应,孩子的很多改变动力大多来自父母的赞赏和肯定。

3)明确指出,让孩子懂得:他为什么会出现情绪问题

等孩子平静下来,指出孩子的情绪问题根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了解自己,明白他的情绪为什么会出问题,比如,妈妈可以安抚他:

“我现在知道了,宝贝这么生气是因为你想再玩一小会再去洗澡,对不对?”

“让你自己收拾玩具,你很生气,对吗?”

“妈妈知道,你希望妈妈放下工作,多陪你玩一会是不是?”

帮助孩子指认出他愤怒情绪根源所在,能够让孩子得到情绪共鸣,他是被父母理解的,父母也是真相原因帮助他的。这种共鸣与共情,是良好的对话基础。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被认同,那么接下去,家长提出的建议,孩子也就会欣然接受。

4)给出建议,让孩子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

这个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提供几个解决方案供孩子选择,以此让孩子明白,其实除了哭,还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孩子:

“这个玩具,妈妈可以等到你生日的时候送给你,你再看一看?或者我们先回家?”

“给妈妈十分钟,先处理这个事情,我再陪你玩半个小时,好吗?你可以先看一会书。”

“等你洗脸刷牙之后,我们可以坐在床上看两集小猪佩奇。妈妈知道,你一定会又快又好,对吗?”

给出建议,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帮助孩子下一次面临同样问题时,就会用正确的方式自己去处理,从而逐渐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家长们可以给孩子罗列几个选择,

孩子哭闹的背后,其实藏着他们的无助

幼年时期,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最初阶段,好的开端,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学会用积极的姿态拥抱生活。

反之,如果孩子不懂如何处理问题,会导致社交不断受挫,那么这一段童年经历,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乃至影响成年以后他的处世观。

美国有协会调查显示:平均每年有大约1500万人受社交恐惧症折磨。成年人的社交恐惧症,与他们在社交过程中经受过心理创伤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状况从童年就开始了。

一个只懂得用哭闹表达需求的孩子如果屡屡被拒绝,即便家长安慰他:“小朋友不爱跟你玩,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受挫多了,再天真烂漫的孩子,同样没有强大的心理来支撑自己的社交窘境。

这样的孩子,极其容易陷入“自我否定”里。

事实上,一个只会撒泼哭闹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孤独无助的,因为他们知道,除了哭闹,似乎没有其他方法能够帮助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孩子哭声越尖厉,他们的内心越不自信。

所以,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请从正面引导,带孩子走出负面情绪。这才是真正帮助孩子步入社会小团体的正确方式。

而与此同时,能够减少的,还有父母的忧虑:你会发现,当孩子自己能够越来越处理好社交问题,他脸上的笑容也会越来越灿烂。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