艄翁庙的传说与艄翁庙村的由来

我国古代庙宇很多,但内中供奉的多数是神、佛、圣贤或民族英烈,至于专门为一艄公立庙,那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

在潍城区军埠口乡有一个村庄,明朝末年村中曾修了一座庙,里面供奉的却是一位老艄翁,所以这庙就叫艄翁庙。后来由于此庙香火很盛,远近闻名.连村庄的名字也这样称呼了,就叫“艄翁庙村”。

据民间传说,自立庙以釆,乡民都把老艄翁当做神仙一样尊敬,四季香火不断,可见人们对他的功德多么感激啊,庙中的塑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艄翁鶴发童颜,手握竹筒,就像姜太公下凡一样。此庙清末犹存,艄翁庙的故事流传了数百年,老艄翁济世救人的事迹,深深地教育着这一方的黎民百姓。

据说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加上连年灾荒,瘟疫千里,到处见到饿死、病死的人、真是民不聊生,痛苦难言。有一年,又逢大旱,潍城四乡田地龟裂,河溪干涸,禾苗枯焦,到处家家悲啼,户户断炊,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没办法,乡亲们只好挖草根、啃树皮来苦度时光。不少人离乡背井,携儿拖女去逃荒。

在走投无路的时刻,一天下午,从庄外大路上远远走来一位老人。这老人手拄木棍,背负口袋,步履艰难地走着。进庄后,大家惊疑地问老人要往那里去,老人含悲泪向众人说:我姓李,家住黄河之滨,以撑船渡客为生。不幸上月黄河决口,将一家人冲散,今己家破人亡,小船已失,只好只身逃荒来到这里,望乡亲们收留!

大家一听,原来是一位异乡遇难的艄公,同病相怜,大家安慰老人不要悲伤,并说:“我们这里闹旱灾,庄稼都干死了,就是下雨再种也晚了,要不,咱们一块到外地去找条生路吧!”老人叹口气说:“这年头,往哪里去都是一样。我走过几百里地,全是灾荒严重,无法安身,今天来到贵地,不想再走了,咱们就在这里一块想想办法吧!”

大家一听,只好将老人安置在村头刘老汉的闲屋中暂住。这刘老汉三世单传,向来好善,不幸去年儿子得瘟疫早亡,只剩下他与老伴、儿媳与一个六岁的小孙子,小孙子的乳名叫小宝,见新来老翁,便跑上前去叫“爷爷”,喜得老艄翁合不上嘴。

  

第二天,大家都来看老艄翁。老人对众人道谢后,谈了些家常。特别谈到了黄河两岸人民荒年晚种荞麦度荒的习惯。原来潍县一带从没种过荞麦,也不知荞麦是什么样。他从口袋里抓出了一把荞麦种子给大家看,大家喜出望外,看着那三棱卵圆形的籽实,简直成了闪闪发光的珍珠。

老艄翁说:“我远道而来,没什么好东西可赠,就将这点心意送给乡亲们吧!这是一年生的作物,希望大家赶快想办法种上,以便渡过荒年。”众人如获至宝,连连感谢老人。大家想,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来此异人,莫非是神仙下凡来搭救我们吗?大家分到种子后,都暗祝上苍,希望赶快下一场透地雨。

说也奇怪,第三天下午,天上忽然乌云密布,闪电雷鸣,转眼间下起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有诗为证:“漠漠乌云聚,蒙蒙黑雾生。北风呼呼来,雷鸣万物惊。好雨从天降,甘露救众生。檐前垂瀑布,窗外响叮咚。河道条条满,溪湾处处通。老幼齐欢呼,笑围老艄翁。”

雨过天晴,大家纷纷抢种荞麦。不几天,麦苗怒发,田野一片碧绿。老艄翁带领大家细心管理,按时耘锄,最后荞麦丰收了,全村老少度过了荒年。大家都称赞老艄翁是姜太公下凡,是救命的活神仙。

第二年夏季,雨水较勤,周围变旱为涝。接连又下了几场滂沱大雨,村内村外,沟满壕平,孩子们有了游泳的好去处。有一天中午,小宝跟着大孩子到村外的河边洗澡。刘老汉不放心,与老艄翁一起到村外找孩子,忽听一孩高呼:“快救人啊!河里淹着孩子了!”老艄翁一听,急忙跑向河边,只见河水滔滔,有几个大孩子在水中捞人,但总是捞不着。

老艄翁二话没说,甩掉衣服,一猛子扎到了水中,只见河水打了几个漩涡,不多时,老人踩着水,双手将孩子托了上来。老艄翁的水性确实好,踩水到齐腰,就像脚踏平地一样走上岸来。大家一看,落水的正是小宝,这时孩子已经面色苍白,不省人事,刘老汉一看顿时放声大哭起来,老人三世单传,就这一条命根,怎能不悲痛欲绝!

老艄翁劝住刘老汉,往孩子胸口一摸,幸喜尚有一丝气息。老艄翁与众人将孩子腹中的水控出,在胸口按摩多时,孩子开始苏醒了,刘老汉看见孩子得救了,扑腾跪倒在地,向老艄翁连连磕头,称老艄翁是救命恩人。从此,小宝把“李爷爷”改称为“爷爷”了。

这年秋后,村中忽然瘟疫流行。患病者苦无医药,命在旦夕。李艄翁精通医术,有着不少民间验方。他无偿为病人看病,把许多秘方传给了村民,救活了许多人。外村人得知此消息,也纷纷来求医问药。老艄翁的药,全是从南部山区挖来的中草药,他每天起早贪黑地挖药,那些不被人注意的野生植物,在他的炮制下,能治好大病。从此,乡亲们更加敬重这位乐善好施救人苦难的老人了。

瘟疫过去了。村中父老到他家道谢,艄翁说:“都是自己人,同舟共济是应该的。我有个建议,咱们应该打井修渠,解决天旱缺水的后顾之犹。”众人同声称赞。说干就干,艄翁带领大家开始巡查水源,后来终于在村头找到了一个泉眼,挖开后,泉水清澈甘甜,汩汩外溢。大家修上了水渠,将甘露通到了自己的田里。后来有人称此泉为“海眼”。村内连年有了好收成。

几年后,年景大大好转,老艄翁忽生思乡之念。他打听到家乡生活较前安定,便于八月中秋之前,决意辞别相处数载的乡亲返回故里。众乡亲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在村头与老艄翁挥泪告别。刘老汉与小宝更是恋恋不舍,一直送出三十里路方回。

若干年后,乡民为了纪念李艄翁的功德,由乡中父老议定,众人捐资在村头的“海眼”附近立一小庙,起名就叫“艄翁庙”。老艄翁动人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老艄翁的高尚精神也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但是,人们却没有一个知道老艄翁是黄河沿岸哪一村的人。

材料来源 潍城区民间故事集成 搜集整理 陈天真

关注公众号,欣赏更多老潍坊文章

(0)

相关推荐

  • 故乡人物二则

    李  嫂 "李贵媳妇跟王二跑了!"这个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一样,不一会儿就传遍了整个小村. "我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村人神秘兮兮地说道. "可怜了贵子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古槐树下/冯子栋

    我们村有一棵古老的国槐. 乡亲们都不清楚这棵古槐的确切年龄,它大概有三个人手拉手围起来那么粗,比二十里外北楼村那棵已挂牌保护的千年古槐还粗,估计也得有一千多年了吧.国槐,因其与"怀" ...

  • 张君辉:炮里原伯夷坊

    驾车顺着西安城,东郊水泥厂十字东南方向走灞桥上笔锋直转到马炮路,沿着马路一直顺路延伸,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上了鲸鱼沟原上,霎时眼前视野一片开阔,一望无际的平原,两边的地里不时散发着泥土淡淡的味道,甚 ...

  • 乡村振兴征文 ‖ 山路弯弯(王肖云)

    山路弯弯 SUMMER.TIME 济源市万佛山脚下,有一个名叫石槽沟的小村庄.百十户农家就势而居,散落在绿茵茵的山坡上.红的亦或蓝的屋脊,突破绿的合围,刷着一门一户的存在感. 一条蜿蜒的山路于绿中穿梭 ...

  • 张长国:偷桃|故事

    乔迁:路还长,我陪你,余生这一程,别再拒绝|散文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民国31年 (1942年)的初秋,牌坊村来了一帮卖艺的马戏班. 那天傍晚,在村子东头的麦场上,他们竖起了一根高杆子 ...

  • 【阅读悦读·散文】周利和《禾之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女儿支教半个多月了,即将大二的孩子,利用暑假到边远山区送温暖.走的那天,女儿拒绝我开车送她,她要独自-人去迎接挑战.看她背着硕大的行李箱,顶着近40度的高温 ...

  • ​小短文:正月十五

    小短文:正月十五 作者:张利红 小时候,奶奶说我是三奶奶送来的孩子. 每到正月十五她都要用她的巧手,把剪好的彩纸小心地粘在高粱秆上,编成花环,戴在我的脖子上,起个大早,去三奶奶庙还愿.大概延续到几岁, ...

  • 村口传来货郎鼓声

    小时候,经常能听到村口传来的由远渐近"咚咚,咚咚"节奏紧凑.鼓点脆生的声音,那是货郎鼓的声音.在那个年代里,货郎鼓敲击出的声音,不亚于现在广场上响亮.震耳的广场舞音乐.货郎鼓的声音 ...

  • 老彭九十三,丢了两根手指头!

    随 笔   老彭今年九十三 黄亚洲     我起初也不知道他姓彭,也不知他已九十三,只知道他坐在轮椅上,坐在自家的门口,老远的就看着我笑,满脸的棱角.皱纹,以及古铜颜色. 村道不窄不宽.我挽着京郊十月 ...

  • 【小说连载】第七组(3,4)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云峰诗友会|麻城文化|学苑新苗|故事会|散文空间|校园新风|举水晨读|视频汇 ...

  • 宋业国 || 奶奶与老井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宋业国,安徽合肥人,年逾古稀.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市民俗学会会员.理事.平素喜爱写作,时有文字见诸报端,著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