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气血平衡,一汤保治百病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气血平衡,一汤保治百病

入夏后,气温转变过快,很多朋友的身体不太能够适应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根据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临证60余年,认为气血以流畅为贵,若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在治疗上尤为推崇血府逐瘀汤,为了众位好友的身体健康问题,今天在下就来给大家介绍中医十大名方系列的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的介绍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著名中医大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药方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用水煎服,其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妇人血瘀、经闭、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从古到今,不论何种人群,气郁血瘀一直是各类疾病中最普遍的病因之一,特别是重大的病症中,血瘀这个致病因素广泛存在,严重的血瘀定会首先影响精气神中的“神”。但血瘀又不是单独存在的,比如,气郁会导致血行不畅,气虚会导致运血无力;寒病会使血脉凝滞,热病会煎熬血液使其黏滞;湿邪也会堵塞脉络血管……造成人体“精气神”不同程度的缺损。

所以,在这张千古名方中,除了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五味药活血化瘀外,还用生地、当归清热养血,桔梗、枳壳、柴胡理气解郁,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祛瘀和养血同施,活血和行气同伍,寒热同治,升降兼顾,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常见病症的名方。

血府逐瘀汤的治疗案例

血府逐瘀汤究竟治什么病?

在《医林改错》书中,列举了如下病证:

头疼、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蝥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 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头痛案】

罗某某,女,28岁

2009年6月3日初诊

病史:头痛3年,再发1个月。患者3年前出现头痛,经常服用止痛药,时能缓解。1月前又出现疼痛,突然发作,有2天头痛较甚,难以忍受。欲以头撞墙,服止痛药无效,今现稍缓解来诊。平素易上火,大便干结,隔日一次。2周前在北大医院查ECT示脑血管痉孪。头颅CT正常。舌暗边有齿痕,苔白黏,脉沉弦。

【痤疮案】

李某,农行高管

初诊2003年4月21日

病史:面部痤疮1个月,面部满布,细密痤疮,无脓头。大便干结,4-5天1次。舌红苔白,脉沉。

血府逐瘀汤的出处《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2卷,清代王清任撰,刊行于1830年。上卷内容有二,其一是论述脏腑解剖,提出了王氏所绘的解剖图谱和一些生理学方面的新观点,意在改正古人在某些解剖和生理认识上的错误。其二是论述了王氏三首活血化瘀方剂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下卷主要论述了半身不遂、瘫痿、瘟毒证、抽风、月经及胎产病、痹证、癫狂等病症的瘀血病机及辨证治疗,意在改正古人对这些病症的认识和治疗上的错误。全书共收载王氏自制和改制的古方而成的32首活血化瘀方剂及其在临床运用的经验。

《医林改错》改正了许多古人脏腑认识的错误,创制的活血化瘀方剂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受时代限制该书关于解剖的论述也有不少不正确的地方,关于脏腑的论述也受到一些后世医家的批评。

《医林改错》作者:王清任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清乾隆33年至道光11年(1768-1831),世居玉田县鸭鸿桥。他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清任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革新家,在所著《医林改错》中,一是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胸腹腔内脏器官、血管等解剖位置,较过去有改正,有发现;二是创活血化瘀新理论拟出许多新方,于临床颇有奇效;三则否定胎养、胎毒等陈说及综成“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新说,其贡献巨大,值得肯定。

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而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法则,这就是他著名的“瘀血说”。

如今,这张珍贵的中医名方被制成了血府逐瘀丸、血府逐瘀胶囊、血府逐瘀口服液,非常方便患者服用。不过,这个中成药需要有医生处方才能购买。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症,还是治疗由血瘀体质引起的疾病或调理血瘀体质,一定要经专业中医处治,药物用量随证使用。由于血府逐瘀汤中活血祛瘀药多,孕妇忌用

百病共证——血瘀证

2009-08-06 12:15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北辰中医医院  心内科  高克俭

血瘀证是中医学所涉及到的一个极其常见的病证,而且血瘀证又涉足了几乎所有西医病症的部分病程阶段或全过程中。我国独创的中医医学对此有独到的认识,对各种血瘀证的辨证施治有2000多年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国内外对血瘀证的研究日益深入,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迄今为止,已经多次召开过多次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议。有关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中医对血瘀证治疗的神效,并且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然而我国的许多患者对血瘀证的来龙去脉却一无所知,从而不能得到本应轻而易举即可获取的高质量的治疗。为了进一步普及大家对发病率较高的血瘀证的认识,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我们想就血瘀证的有关问题做一简介。

血瘀证的成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等。从西医医学的基础理论来分析,血瘀证常常涉及许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

1.主要表现为微循环功能减退,出现微循环血流速度减慢、瘀阻不通、血管襻出现病理形态学异常等。

2.血瘀证最常见到异常是出现循环血液质量的改变。可以表现为血液粘度增高,血脂增高,以及其他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出现异常等。

3.出现不同性质的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各主要脏器的各级动脉管腔狭窄,从而促发血液循环的瘀阻不通现象。其中不稳定性斑块常可造成不稳定性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症。

4.在原发心脏病的基础上,由于同时存在血瘀证而加重心功能的减低,甚至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严重的心悸、气短,水肿、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脏瘀血肿大,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

5.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或内分泌激素出现质与量的异常。常见的有血中儿茶酚胺、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增高,这些物质与血瘀证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血瘀证所涉及到的疾病。

血瘀证几乎可以涉及到临床各科的大部分疾病之中,最常见于内科心脑血管疾病之中。其中更为常见的是各种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具有紫绀特征的右向左分流的先心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休克时的微循环障碍、各种心律失常、脑梗塞、高粘血证、高血脂症、等。其他内科疾病也不少血瘀证伴随。如溃疡病、慢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风湿系列疾患。在某些内分泌和代谢异常性疾患中也常见血瘀证,例如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常年处于不良精神状态下,尤其是精神抑郁者及经常容易激动的人也容易引起气血瘀滞。据研究,属于平素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容易争强好胜的A型性格者,由于其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成份往往高于正常人,也是好发血瘀证的一个易患因素。部分人的严重神经衰弱所导致的长期失眠也可能与血瘀证密切相关,这一点通过部分神经衰弱患者连续服用血府逐瘀胶囊后睡眠很快改善得到了证实。妇科疾病更多气血瘀滞,常见的有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一些皮肤病也具有血瘀证特点。中医所论的胸痹、心悸、胁痛、痹症、中风、积聚、眩晕、头痛、不寐、血证、郁证、癫狂、胃痛、呃逆、腹痛等或多或少都与血瘀证相关。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如果通过西医诊断确实发现有上述疾病或相关异常,同时经过中医辨证又的确存在血瘀证,就应该在治疗上述疾病的同时,积极配合使用相应当活血化瘀药物予以治疗。其结果,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共同表现:大多数患者都具有不同性质的疼痛,而且疼痛往往较明显。但是也有少数患者,按照其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看,应该出现显著的疼痛,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出现疼痛,或者疼痛不太明显,在疾病防治中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准备在今后的文章中予以专题介绍。

中医表现:不管是何种血瘀证,大多数患者都具有显著的疼痛,而且疼痛部位常固定不移。其次还可以出现头晕、重则偶发晕厥;皮肤出现瘀斑,皮肤晦暗,有时还会出现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等。一部分血瘀证患者可以找到结节、肿块等。对于能够见到出血的一些患者,例如妇科疾患,常可见到瘀血块,血色暗红等现象。还有一些血瘀证患者,每逢天气变冷时,其四肢末梢、上腹部、下腹部,或腰腿等部位出现畏寒怕冷等表现,重者甚至在暑热天气依然如此。血瘀证患者的舌质往往显示不同性质的暗红色,甚至呈现紫暗色,有时还有为数不等的紫暗色瘀血斑块;在医生的脉诊中发现,具有血瘀证特征的患者其脉象往往具有弦涩、沉弱,及迟缓等现象。

血瘀证的治疗原则:

1.首当取活血化瘀治疗原则。常用的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有红花、川芎、赤芍等。其次还要注意使用疏肝理气解郁药物,以利气血通行。

2.在医生指导下,对于有能力进行不同耐力体力锻炼的患者,应该坚持之。这样做大大有利于提高上述活血化瘀药物的疗效。

3.注意饮食清淡,适当少盐低糖。

4.长期保持精神愉快,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实在遇到不良因素影响时,要尽快通过某些方式予以疏导,千万不要将其“储蓄”在体内。因为不良情绪因素往往是大多数血瘀证的天敌。

5.注意身体发凉部位的保暖。例如腹部经常发凉者可以在腹部发凉的部位带上一个小棉护垫;手指末端发凉的人,可以提前带手套,尽量避免凉水洗手;脚凉的患者可以在每天晚上用温热水洗脚。

常用的治疗血瘀证的古方:

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针对血瘀证的古代验方。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大医学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在这本著作中说道:“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他还说道:极易出现“胸中血府血瘀”证,需用活血化瘀大法治疗,为此创血府逐瘀汤于后世。他认为凡与“血府血瘀”相关的病证都有瘀血的各项指征,故均可用血府逐瘀汤“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血府逐瘀汤主要由下列药物组成:川芎、赤芍、当归、熟地、桃仁、红花、牛膝、桔梗、柴胡、甘草等。该处方设计合理,除了直接具有活血养血化瘀的疗效之外,还根据中医理论所讲只有“气行血行”才能达到更佳疗效的理论,加用了行气理气解郁枳壳、柴胡等药物;又合用桔梗入肺经,开胸理气;牛膝引血下行。纵观全方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同施,能促进气血运行,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血府逐瘀汤原方主治与血瘀证相关的胸痛、头痛、心悸、夜寐不安、急躁善怒,以及某些呃逆不止等病症。天津市中药五厂根据该处方生产了红花牌血府逐瘀胶囊。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在所有活血化瘀制剂中血府逐瘀胶囊具有通用性。即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具有血瘀证特征的各种疾病之中。如果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坚持按医嘱加服血府逐瘀胶囊,就一定会像一些患者所说的那样“怎么不知不觉的病就好了!”。由于我们在门诊时告诉患者血瘀证舌头颜色的特征是紫暗色为主。为此一些患者就特别注意其舌头的颜色变化。他们的观察后告诉我们,经过使用该药,除了原有疾病恢复较快外,其舌头的紫暗状态明显变浅或消失,在舌头两侧等部位的瘀斑也明显变浅和消失。我们还发现除了上述舌像改变确实如此外,这些患者的脉搏搏动的力度较用药前增强,某些人的皮肤黝黑晦暗等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除了血府逐瘀汤之外,其他具有活血化瘀疗效的处方还有少腹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伍汤、生化汤等,其有效成分与血府逐瘀汤有许多共有的成份。由于血府逐瘀汤得到了从古至今医家的普遍认可,所以该处方成为治疗具有血瘀证特征的所有疾病治疗的基本处方。不管是名医、还是初出茅庐的医生都特别喜欢使用血府逐瘀汤作为他们行医的最常用的基础处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血府逐瘀胶囊等治疗血瘀证的药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促使末梢血循环通畅,以及降低血中内皮素等不良物质等效果。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部分经过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治疗的患者,其疾病的复发率往往会明显减低。经过我们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于确实具有明显血瘀证特征的患者,不论其原发疾病是什么,根据病情起伏特征,间断按疗程予以血府逐瘀胶囊等药物坚持长期治疗,以堵塞其反复发作之可能,也是防治疾病反复发生、间断加重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提醒大家几句:在您诊治各种疾病时,仔细想想自己是否有可能同时存在中医所说的血瘀证。如果存在则应该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泰然处之,主动找到比较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协助予以比较合理的中医辩证论治,将身体内的瘀血尽早清除。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一张解决多种怪病的方子| 血府逐瘀汤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临证60余年,倡导“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之说,认为气血以流畅为贵,若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在此基础上,他创立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辨证观点,在治疗上尤为推崇血府逐瘀汤。

今天,我们特别请到颜德馨老师亲传弟子,正安文化《中医临床跟诊》课程主课老师,深圳市名中医曹田梅老师为大家分享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主讲人:曹田梅

整理者:张馨塵

从古到今,有多少值得我们敬仰的医家,但是真正能够帮助到我的也是有数的。王清任,就是切切实实让我临床效果提高的一位老师,所以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

︱久病必瘀,怪病多瘀︱

王清任写了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观点。

但是很多人说《医林改错》,越改越错。我们古代对脏腑的认识是从功能层面了解,和西医完全不一样。比如说脾主运化,它不是指的脾脏,它包括整个消化系统,包括小肠、大肠。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局限性,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螺旋形上升的,当我们再进步的时候,才发现中医的学问是非常高明的。从探索精神来说,我还是非常佩服王清任的。

不管《医林改错》的理论说的怎么样,我佩服王清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方子特别好,特别有效。他是一个谦虚务实的医家,他在书里写:“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他的书写的非常生动简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废话。

王清任开创了中医对血瘀的认识。我在临床上快四十年才发现,的确是久病必瘀,怪病多瘀。

检索近10年的中医文献,各个疾病都会提“久病必瘀”这句,但是大家都把活血化瘀机械化了。比如一看到冠心病,就一定要活血化瘀,以至于现在不懂医的很多人都知道得了冠心病,一定要吃活血的东西。其实化瘀没有这么简单,不能这么机械。

在王清任的方子里,用的最多效果最好的,就是血府逐瘀汤。

我的老师颜德馨认为人体之所以会生病,都是因为气血不平衡,其中血瘀是重要的一环,所以他非常崇尚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他看病几乎可以用这一个方子打天下。

︱血府逐瘀汤真面目︱

血府逐瘀汤方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红花三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钱半 牛膝三钱

水煎服。

血府逐瘀汤的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

红花甘草壳芍药,

柴胡芎桔牛膝等,

血化下行不作劳。

大家能看出来这个方子里有一个经典的活血化瘀方:桃红四物汤。但是它的效果远远高于桃红四物汤。

︱血府逐瘀汤的治疗案例︱

血府逐瘀汤究竟治什么病?

在《医林改错》书中,列举了如下病证:

头疼、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蝥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 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且听曹田梅老师简析血府逐瘀汤治疗病证

︱曹田梅老师临证医案分析︱

【头痛案】

罗某某,女,28岁

2009年6月3日初诊

病史:头痛3年,再发1个月。患者3年前出现头痛,经常服止痛药,时能缓解。1月前又出现疼痛,突然发作,有2天头痛较甚,难以忍受。欲以头撞墙,服止痛药无效,今现稍缓解来诊。平素易上火,大便干结,隔日一次。2周前在北大医院查ECT示脑血管痉孪。头颅CT正常。舌暗边有齿痕,苔白黏,脉沉弦。

本视频为曹田梅老师讲述头疼医案,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痤疮案】李某,农行高管  初诊2003年4月21日

病史:面部痤疮1个月,面部满布,细密痤疮,无脓头。大便干结,4-5天1次。舌红苔白,脉沉。


本视频为曹田梅老师讲述痤疮医案,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其实许多病都是情绪问题导致的,气滞血瘀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最初原因。听完曹田梅老师的讲座,不知道是否扩宽了大家学习中医的思路,如果您是中医专业的学生或资深中医爱好者,欲后期从事中医工作。

我们为您推荐《中医临床跟诊》课程,您将跟随国医大师弟子、拥有34年临床经验的曹田梅老师,跟诊抄方,在药房实习。

胸痹治疗当注意排出外邪

目前中医界治疗胸痹一般是或通或补,治则有活血化瘀、豁痰开结、益气养阴、益气温阳等。这些治疗都是在机体内部做文章,忽视了感受外邪这一重要病因。中医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正邪斗争观,认为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气与正气互相斗争的过程,是十分重视外邪的,常把外邪看做致病的最初原因。伤寒方能治疗杂病已经是学术界公认的了,但伤寒条文都是以外邪作为“假想敌”的。看来在张仲景的心中也认为内伤杂病很大部分往往由外邪引起。

胸痹是一种病程很长的慢性病,往往有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很大一部分病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平稳,没有太大的不适,加重时往往有一定的诱因。比如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冒等,其中感冒这个诱因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进行认真的辨证,给点对症治疗让症状消失了事。如果是青壮年,这样的处理危害不大,但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往往由于治疗的不彻底,导致外邪潜伏体内。这时虽然感冒的症状消失了,但患者诉原有的胸痹的症状却加重了,而且不容易消失。给予常用的治疗胸痹的方法也不太奏效,应注意问一句在就诊前的一段时间内是不是患过感冒,很多患者可能会说得过,再继续问其治疗经过,大部分是用了中药的清热药或西药的发汗药与抗生素,而没经过正规的中药解表治疗。用中药寒凉药会将病邪压入体内,患者会长期的诉胸闷气短,用点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很好的缓解,查心电图没有明显加重的表现,用中药的活血化瘀、宽胸理气等方法也效果不佳,经常让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这时应针对其病因“外邪入里”进行治疗。其实我们在读《伤寒论》时反映这种机理的条文是非常多的,只是我们只把它当作外感病来学习,没有和内科杂病联系起来。导致对伤寒条文不能活用。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还有下后成痞等等条文。虽然我们没有用下法,但外感病表证不解,不予解表反与寒凉与太阳病下之过早的机理是一样的,伤寒论的原文不可能应对百病,但伤寒论隐含的机理是可以应对百病的;伤寒原方不可能治疗百病,但用伤寒方派生出的时方是可以治疗百病的。所以古人常告诫说读伤寒书,不可死于句下。对于外邪入里的胸痹我们也不一定就用桂枝汤原方或桂枝去芍药汤,完全可以从时方中选择,比如人参败毒散就可以参考,喻嘉言称其有“逆流挽舟”之功,可以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因为患者的表证已经不明显或者消失,所以用麻桂不太合适,不如荆芥、桔梗等可以从胸提邪外出。如果患者有热象的还应加清热药,为什么有患者会出现热象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开始感受的是温热之邪,用寒凉药后形成寒包热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外邪因郁而化热,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宣外清里。部分患者服药几天后可能会出现鼻塞流涕等表证,这是里邪出表的好现象,但也有患者不出现这种情况,视患者的正气情况而定。等表证结束后,有的患者可能胸闷气短已经缓解了,还有不缓解的,这时再按气血阴阳辨证给予活血理气化痰或补益的治疗,可能就会见效了。

上诉的是胸痹因外邪而加重的情况,是新感之邪,还有一种情况是体内有陈寒,大部分医生是用温阳的治疗,这样的治疗无可厚非,但河北名医李士懋先生有一更巧妙的治疗方法,初诊时遇脉沉紧的患者,是体内留有陈寒,先用小青龙汤发寒外出,并嘱患者服药后温覆取汗,数剂之后患者原先的沉紧脉就会比较缓和了,比单纯的温显然要缩短病程。可见无论是新邪还是旧邪,想办法将其排出体外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对因治疗。

西医学认为当今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重点由原来的感染性疾病转到的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所以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西医眼中好像已经不能称其为疾病了,受其影响,中医也对外感病不重视了,集中精力研究活血化瘀、滋阴益气等,致使隐藏在体内的外邪久久不能祛除。应该看到中医的疾病谱变化并没有西医那么明显,风寒暑湿燥火仍然是中医的重要病因。因为中医善于研究邪正斗争,忽视了邪气显然不是完整的中医,看温病大家赵绍琴先生的医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所谓的内伤杂病,也是用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李士懋先生说过,西医学生毕业后就能治疗感冒,中医学生毕业后一二十年不见得会治疗感冒,但中医一旦会治感冒了,其他的杂病也基本上能应付了。李先生用精炼的语言把中医的特点概括出来。可见要保持中医特色就应该重视外邪,重视排邪外出。兵家常说“围师必缺”,把对手包围起来消灭是很困难的,不如给邪气留以出路。对于中医来说就是,希望把侵入体内的邪气在体内消灭掉是不明智的,不但病程延长,而且总留有隐患。

(0)

相关推荐

  •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

    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 ...

  • 冠心病,这事你得明白:“脾”不行,咋整都...

    冠心病,这事你得明白:"脾"不行,咋整都不行.要想治好病,还得靠"健脾". 为什么脾在身体中如此重要呢? ★ 脾主运化,它可以将消化以及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

  • #长江健康计划#中医讲“气血足,百病消”...

    #长江健康计划#中医讲"气血足,百病消",千古第一补气方,配上第一补血方,可谓妙极! 这个方子可以通过健脾来补血,通过补气来补血,通过补肝肾来补血,通过滋阴来补血,还可以通过活血化 ...

  • 陆飚教授谈中药的应用

    2021-10-02 09:34·小白郎中 说句心里话,中医用药真的是需要几十年的临床功夫. 学习针灸,特别是如果学会了扎跳,效果提升比较快.聪明.有悟性的人,可能几个星期.几个月就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

  • 气血不足百病生!老中医益气养血、疏肝健脾,全身气血充盈病不侵

    气血不足百病生!老中医益气养血、疏肝健脾,全身气血充盈病不侵

  • 来回看了那么多尸体,老中医终于开出了一张解决多种怪病的方子

    很多临床几十年的国医大师,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就是:"久病必淤,怪病多淤",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临床大师们治了几十年的病,发现人体疾病的一个规律,尤其是对一些长期慢性病以及一些 ...

  •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与现代疾病的治疗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与现代疾病的治疗 2021-06-18 19:48·老药师吴文博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血府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命名:王清任认为膈膜的低处,且如池, ...

  •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气血平衡,一汤保治百病,入夏后,气温转变过快,很多朋友的身体不太能够适应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根据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临证60余年,认为气血以流畅为贵,若气血失和,百病乃 ...

  •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方子虽好,非瘀血致病请勿尝试

    你有没有如下症状? 头疼.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嗝). 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 ...

  • 中医十大名方,每一方都是珍品!

    导读: 中医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药方,希望大家健康-- 一.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 ...

  • 中医十大名方(下)

        中医理论与实践           中医十大名方(中)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 ...

  • 中医十大名方(中)

        中医理论与实践           中医十大名方(中)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

  • 用好小柴胡,不用请大夫!中医十大名方之小柴胡汤大揭秘

    汉代张仲景,因为著写了<伤寒论>而被后世尊为'医圣'.其中的方剂被后人称为'经方'.经方的特点,相信每一个喜欢中医的人都知道:药味较少,分量较重,对症下药,效果良好. 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方剂 ...

  • 用好小柴胡,不用请大夫!“中医十大名方”之小柴胡汤大揭秘!

    小林最近患上了感冒,体贴的丈夫为她用热水泡了一杯"正柴胡颗粒",这让妻子有些疑惑:"以往不都是板蓝根吗?怎的今天换药了" "我看网上说的,这个柴胡是张 ...

  • 中医十大名方,彩图速记!.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