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103)

从人之初的思想分裂开始,人有了自我意识,始称为人。而后,人类的一切行动皆服务于一个潜在需求——更好为人,正是这个潜在目标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唯一走向。

在悄然开启的文明进化之旅之中,人的意识在与行动的反复互动中积累成可以传承的经验,经验逐步整合又系统化成文化,而后的文化系统又在后续的丰富中分化出不同门类,直到发展出专务抽象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做人”的哲学家,于是狭义的哲学就此产生。

作为专门学科的哲学是狭义哲学,它的任务与人之初开始的潜意识认知与行动一样,都是“人如何才能更好做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依然伴随每个人人生的全过程,所以人类生活中的一切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经验和文化知识都构成广义哲学。

只有这样解读哲学,哲学自身的概念纷争才有可能在学术上获得统一,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才能理清,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因为与人生合二为一而得以明确,人类共同的未来才能清晰可见,不再陷于无谓冲突的迷惘。

同时,这样的广义解读还可以有效化解狭义哲学仅是哲学专业人士的专利这样的尴尬,争取让广义哲学通过尽早普及化指导更多人的现实人生,让人类更快实现整体和谐。

上述认识要求专业哲学工作者在研究好作为“部分”的狭义哲学的同时,不能忘记时刻关注狭义哲学作为广义哲学的精华部分的普及性需求——作为部分的狭义哲学虽然是精华,必须向深奥的纵深方向发展,但同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常识化解读基础上的普及化整体需求,因为人的生活是与广义哲学完全对等的,也就是生活实际包含着哲学的“整体”。

这种整体需求就是狭义哲学的普及化,通过狭义哲学的普及来提升全体人的人文素养,这是狭义哲学永恒的历史使命,必须完成,没有任何其他出路可寻。

我就是通过哲学常识化和普及化的需求视角建立起对哲学的系统认知,受非专业的局限,这样的认知模式要求我必须忽略哲学专业问题的许多细节,只在庞杂的细节中抽象思考“哲学是什么”“哲学与我是什么关系”“哲学能带给我什么”这些基本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我更注重的是哲学的整体性,不是专业性,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义务。

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陷入狭义哲学细节上的深入与深奥,从而有了顿悟的机会和可能,因为我只需要用哲学帮助自己解放自己,而这是哲学功用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哲学普及只需要哲学的实用性,这样的实用性必以常识性为前提,专业性在其次。

从哲学普及难的角度,我觉得专业哲学一直在狭义哲学的纵向深入研究太过专注而不能自拔了,从而陷入顾此失彼的误区,因为他们忘记了哲学的横向普及需求才是他们真正的历史使命。

不知道我是否已经顿悟,但可以明确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建立了对哲学与人生的系统认知,这让我明白了人生离不开哲学,哲学即人生的道理。

通过对哲学坚持不懈的常识化解读,我逐渐理清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慢慢学会运用辩证法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时我便不再有人生困惑,当然也能对哲学的来路与去路有了相对清晰的常识化认知。

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用哲学的前提批判和普遍联系的方法对自己生活中的随便一件小事儿展开不间断的严密逻辑下的思考与写作。现在写了这么多却依然停不下来,这就足以说明一个问题——能够在持续的写作中没有明显的自相矛盾,说明我也可以做到“吾道一以贯之”,说明这可能意味着非专业哲学人士的一条可能的哲学化路径。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前述的顿悟路径有推广价值。

又基于此,我转而将自己追求顿悟的过程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因为始终能够保持逻辑上的自洽,所以我将其理解成是自己对哲学所形成的常识化认知,并通过自媒体与有缘人交流。交流的结果虽毁誉参半,但这足以让我坚信哲学终将普及的全部可行性,对哲学做常识化解读,是普及哲学可能的最好方式,希望有更高明的人将其引向成功。

社会上爱好哲学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都在不自觉地走专业哲学路线,这是很严重的集体误区,这体现的是专业哲学长期不作为的消极后果。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用常识化写作的方式普及哲学,做的人多了,自然会找到比我更简捷的个人实现哲学化的路径。

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一直是人类智慧的专长,哲学必然要被人为地化深奥为简捷,直至清晰,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就是全民一起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而且努力的成果也一直呈几何级数般加速递增,而今就是成果累积到嬗变的关键时刻,这说明,大道至简这一人类共同潜在需求与理想就要实现了。

如此积极互动多了,当哲学普及大面积铺开时,社会整体和谐的实现自然也就不远了。

如果大家认同哲学能改善人生,认同哲学常识化、普及化的可能,请把这样的想法尽可能多地传达给周围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