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沈阳蒙古族的来源

沈阳蒙古族的来源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最初,它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该部落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公元12世纪,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蒙古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地区诸部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沈阳蒙古族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212年蒙古汗国逐渐推向辽西一带。1227年辽东尽归蒙古管辖。元代军队编制是与行政、生产相结合的,一般为军队到哪里,军人家属也随之迁到哪里。进驻沈阳地区的蒙古族主要是以军屯、民屯的形式和军官、僚佐、侍卫以及工商、交通等事业的管理与参与者的身份留居下来的。

第二,1368年明朝建立,蒙古封建势力退居塞外,史称北元。明代沈阳地区蒙古族主要成分是遗留民,归附民和驻牧于福余卫的兀良哈、咯尔喀、科尔沁蒙古人。(明史《兀良哈传》:……自黄泥洼逾沈阳、铁蛉至开原,日福余。)

第三,康法两县境内属蒙古科尔沁“宾、博、达”三王旗牧地。蒙古族王公贵族修建陵寝,派陵丁护陵守墓,形成村落,使康法成为沈阳地区蒙古族集中的聚集区。

在清代实行八旗制度,科尔沁部落分为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在法库边门北,其牧地一部分和昌图、康平为同一地科尔沁左翼前旗牧地一部分与法库、康平的一部分同一地面。康平、法库的蒙古族当时都是为守护左翼前、中、后旗的蒙古王公贵族的陵室而大聚居。如法库县出现了“七大屯”、“七十四屯”等众多村落,是蒙古族聚居的体现。现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乡中有公主陵村、玉爷陵村和四家子村。

自清初以来,宾图王旗(科左前旗)、博王旗(博多勤噶台亲王的科左后旗)和达尔汉王旗(科左中旗)的王爷,都看上了法库北部景色秀美的山川,在此建立了很多陵园。达尔汉王在王爷陵村建立了十多座陵园、;博王在公主陵村建立了四座陵墓;宾图王在卧牛石乡的大屯村和四家子乡满洲屯村建陵三座;达尔汉王又在慈恩寺乡老陵村建有老陵一座。从地名上看,建陵数目之多,已不言而喻。陵侧的守陵户各有3 -5户,管理墓地,称为陵丁。如今,公主陵村的老于家、老白家和王爷陵村的老温家,都是过去陵丁们的后裔。

康平在建县前就是蒙古科尔沁的牧地。科尔沁各旗王爷在这里建立陵园,是蒙古族居住较多的县份。现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东升满族蒙古族乡等乡村,蒙古族尤为集中。东升满族蒙古族乡的莲花岗,有博王陵),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糖坊村天寿庄有那尔苏陵(僧格林沁孙之陵),这里押墓守陵的陵丁就是蒙古族的主要来源。

第四,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24年始建蒙古八旗,内喀尔喀巴约特部恩格德尔被编入正黄旗,其部众移牧于辽阳、沈阳一带。

第五,1635年,后金确立蒙古八旗制度,八旗满洲内的蒙古人大多数改隶八旗蒙古。新民市法哈牛乡的巴图营子村、韩三家子村,山环村、王家岗子、赖花堡子、大柳屯乡上营子村、下营子村、张屯乡牛堡子村、南岭村、胡台乡东营子村等,多为八旗蒙古驻地。

第六,早在努尔哈赤进攻辽沈前夕,蒙古诸部为逃避饥荒而来到辽沈一带,被明经略袁应泰安置在沈阳中卫城,成为此后努尔哈赤攻打沈阳城时的内应。这也是沈阳蒙古族的重要来源的一支。

第七,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归附的蒙古人,有的成为贵族,大农奴主,包括蒙古贝勒、台吉等,有的成为牧民。散居沈阳地区的蒙古人有的被编入八旗(满洲)为蒙古牛录。

第八,1692年,兴安岭巴尔虎部一支1200余人奉旨迁移盛京。这是沈阳地区蒙古族来源的另一支。

第九,在满族对蒙古族采取结盟、联姻、优待等特殊政策的前提下,蒙古王公、台吉等上层人士迁居沈阳城或建府客居、迁居经商的人口也逐年增多。

第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外省、市、县迁居沈阳的蒙古族。

(转自:《民族地志》)

(0)

相关推荐

  • 清朝选秀女注重的是门第和背景,至于漂亮那无关紧要,丑女也无敌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是天下最尊贵的男子,当皇帝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优先选择配偶,好像是全国的女子任由皇帝挑选,身为皇帝他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小日子过的很滋润.作为一个皇帝他的老婆自然是全天下 ...

  • 【西山十戾·熊】2、多尔衮与豪格的争位之谜

    熊·多尔衮 传说多尔衮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格格大玉儿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后来皇太极横刀夺爱,强娶大玉儿,并封之为庄妃.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看在庄妃的面子上没有篡位,而是拥立庄妃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当了太 ...

  • 「沈阳掌故」“中和福”茶庄重放光彩

    中和福茶庄坐落在沈阳繁华的中街路北.在门面顶部正中,以饱满的楷书书有朱红色的大"茶"字,整个门脸装修得格外醒目而又古朴. 据<盛京时报>记载:它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 ...

  • 「沈阳掌故」吉顺大楼缺个“角”

    走到沈阳中街路北百货公司第二商店营业大楼(过去是吉顺丝房大楼),有心人会发现这座大楼的西半部有四个大橱窗,东半部却只有两个,很不对称,俗话说"缺个角".这一角之缺,恰恰反映了旧社会 ...

  • 「沈阳掌故」名扬海外的吉顺丝房

    沈阳第二百货商店旧址,原名吉顺丝房.旧沈阳百货店,皆名丝房,其来源在于最早开业的百货商号,是由经营桄丝作坊发展而来,故取丝房之名.在沈阳的许多大型丝房中,规模最大.驰名最远的首推吉顺丝房. 吉顺丝房是 ...

  • 「沈阳掌故」五金行业的变迁​

    沈阳五金行业的历史比较久,早在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就有了铁炉业,主要生产刀.剑.农具和人民生活所用的菜刀.斧头.剪子等,以产销合一的方式经营.1880年(清光绪六年)城内已有6户铁炉业和5户摊床 ...

  • 「沈阳掌故」欧阳予倩与沈阳话剧

    欧阳予情(1899-1962)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戏剧家,多年留学日本,参加了"春柳社".回国后,他积极提倡新剧运动,演京剧.话剧,并做过电影导演.新中国成立后,欧阳予倩担任中 ...

  • 「沈阳掌故」刘凯平的光辉一生

    <奉天通志>记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火车头"牌牙粉曾独占沈阳市场,畅销东北各地.这个名牌,是当时一个年轻人刘凯平开创的. 刘凯平 刘凯平,辽宁义县人.1913年来到 ...

  • 「沈阳掌故」杜重远的战斗历程

    杜重远,奉天怀德县人(今属吉林省).早在奉天两级师范附属中学读书时,他就常常不顾学校禁令,积极联络同学进行抗日爱国活动.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 ...

  • 「沈阳掌故」抗日到底的黄显声将军

    看过<红岩>的人,都会记得有一位黄将军吧!他经常给狱中出版的<挺进报>提供消息,教"小萝ト头"读书识字.这位令人尊敬的人物原型,就是东北军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 ...

  • 「沈阳掌故」奉军文治派领袖王永江

    王永江,字岷源,号铁龛,奉天省金州人,生于清同治11年(1872),卒于1927年.1855年考取优贡,曾受辽阳地方团总袁金铠之邀,到辽阳办警务学堂,当过辽阳警务所长.东三省鼠疫流行时,他防疫有功,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