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的故事(七十二)息兵养民,文成崇佛
经过宦官宗爱掀起的短暂内乱,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十月,十三岁的拓跋濬(俊)继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兴安,是为文成帝。
《锦绣未央》剧中 拓跋濬
拓跋濬是已故太子拓跋晃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嫡长孙。年少时聪明敏达,深受祖父太武帝拓跋焘的喜爱,常追随其左右,被称为“世嫡皇孙”。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时年只有五岁的拓跋濬跟随太武帝北巡,恰逢一个奴隶要被施以刑罚。见此情景,拓跋濬对实施刑罚的人说:“这个奴隶今天遇见了我,是他的福气,你就放他一条生路吧!”世嫡皇孙 发话,谁敢不从,于是,这个奴隶逃过一劫。
很快,这件事儿就传到了太武帝拓跋焘的耳朵里。按理说,国有国法,一个五岁的小孩儿以权势左右国法,肯定是不对的。可太武帝闻听此事之后,说了这么一番话:“此儿虽小,欲以天子自处。”意思是说:这孩子年龄虽小,却俨然已经把自己当作天子了。
这话得两头听,往好了说,这是对拓跋濬行为的认可,而往坏了想,可就麻烦了,你小小年纪,难道真以为自己是生杀予夺的天子吗?所幸的是,太武帝对这个嫡长孙是非常看重的,小小的一件事儿,让太武帝看到了一个大权在握、敢作敢为的拓跋濬。从此,他对拓跋濬更是青睐有加,每当朝廷遇到大的政事,都会让“世嫡皇孙”参议决定。
如果不是宦官宗爱从中作梗,太子拓跋晃必然会继位,而作为世嫡长孙,拓跋濬也极有可能从拓跋晃的手中顺利接过北魏的皇帝之位,可这一切美好的愿景都被宦官宗爱打破了。先是父亲拓跋晃忧惧而死,后是祖父拓跋焘酒醉之中被宗爱所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十三岁的拓跋濬失去了能够为其遮风挡雨的两位至亲。
面对宦官宗爱的屠刀,拓跋濬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时,宫中一位女性出现了,她就是拓跋濬的乳母常氏。常氏出身辽西,太延年间入宫为宫女,后被拓跋焘选为拓跋濬的乳母。此女性格仁善,不但对拓跋濬有养育之恩,而且还在宗爱掀起的腥风血雨之中,使处在暴风眼中的拓跋濬得以保全。
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诛杀宗爱,追谥父亲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生母闾氏为恭皇后,尊乳母常氏为保太后,后改封常氏为皇太后。一个乳母能够成为一朝皇太后,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奇闻。可正是在这位常太后的干预下,后来鼎鼎大名的文明太后冯氏才成为了拓跋濬的皇后。
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刚刚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濬废止祖父拓跋焘颁布的《灭佛诏书》,宣布复兴佛教,并在第二年下旨建造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兴光元年(公元454年)七月初五,太子拓跋弘出生,拓跋濬又命官员用赤金铸造五尊巨型佛像,史称:昙曜五窟。分别长着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晃和他自己的面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生前灭佛的拓跋焘在死后,居然也成了佛!
第十九窟主尊代表开国皇帝拓跋珪
第十八窟是第二代明元帝
第二十窟代表第三代太武帝
第十七窟代表太武帝之子,尚未即位就死去的景穆帝
第十六窟代表当时在位的第四代文成帝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期间,北驱柔然,南征刘宋,在开疆扩土的同时,也造成了北魏国力空虚,百姓困苦。文成帝继位后,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尽量减少高压手段,实行怀柔统治,安抚远近民众,使民心逐渐得以安定。可北魏内部的权利斗争仍然激烈,一方面,被文成帝处死的大臣不计其数;而另一方面,谋权夺位的叛乱此起彼伏。
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十一月,陇西屠各王景文反叛朝廷,文成帝下诏命统万城守将、南阳王惠寿平定叛乱。兴安二年(公元453年)二月,司空、京兆王杜元宝谋反被杀;建宁王拓跋崇与儿子济南王拓跋丽卷入叛乱,被文成帝赐死。 同年七月,濮阳王闾若文与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谋反,被杀。
可此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波斯帝国向北魏提出了结盟的要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波斯帝国始终与柔然厌哒联盟为敌,并对遥远的东方充满向往。公元454年,厌哒击败波斯。第二年,波斯使者来到北魏,希望和北魏结盟,联手对付柔然和厌哒。正在息兵养民的文成帝,原本对远征柔然和厌哒并没有什么兴趣。可在公元456年,厌哒在西方再次获得军事胜利,这让文成帝对西方和北方的局势产生了担忧。
为遏制柔然与厌哒联盟势力的增长,太安四年(公元458年),文成帝亲率十万骑兵、十五万辆战车,北伐柔然。大军穿过大沙漠,旌旗飘扬,绵延千里,柔然 处罗可汗望风而逃。柔然别部向北魏军投降。文成帝刻石记功,班师回朝。
其实,这次文成帝北伐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同历史上所有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发起的战争一样,北魏劳师远征,收获甚微,而柔然主力未损,只不过是跑到了距离北魏更远的地方。当然,北魏军一撤,柔然必定会返回故地。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十一,文成帝拓跋濬去世,时年二十六岁。谥号为文成皇帝,庙号高宗。八月,葬于云中的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