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21天写完《人生》,《平凡的世界》却用了6年,为何?
路遥是不幸的,他这一生经历了抛弃,经历了贫困,经历了挣扎,经历了病痛,经历了死亡。
可是在路遥这不幸的一生中,留给我们的又太多太多,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对人生的解读,到如今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人生的遗憾
路遥只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家中贫穷,只能将7岁的路遥过继给伯父,这样路遥才能活下去,才能有机会读书。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吃过母亲做的饭,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小时候母亲的味道。
在路遥临死前意识不清醒的时候,路遥的口中也一直在念着母亲,想必在他的心中,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吧!
人生的坚持
而路遥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路遥上学的期间他虽然成绩十分优异,可是因为家庭困难,实在没有办法供他读书了,为此路遥还险些退学。
但是此时的路遥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他要走出这片贫穷的土地,摆脱这贫穷的生活,就必须要读书,后来在路遥的坚持下,他才能继续读书。
可是家里也没有能力给路遥更多的帮助,所以路遥在上学期间为了省伙食费常常饿得头晕眼花,吃不饱的时候,他就跑到野地里去找点可以果腹的东西。衣服、裤子褴褛更是家常便饭。
可是即便这样也没有打倒路遥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的他走过了许多了路,经历了种种挫折,种种磨难之后,最终走上了文学这一条道路。
路遥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没有岔道的,你走错一步,就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影响到整个人生。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句话,而也正是这句话改变了马云的人生,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如今才能有如此强大的阿里巴巴。
而《人生》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的成名作。
在1981年夏天,路遥背上一个军用旅行包,回到陕北,回到黄土地,住在靠近延安的甘泉县招待所,开始了《人生》的写作。
在招待所中,路遥不分昼夜用了21天完成了13万字的《人生》,写完之后的他面颊泛黄、浮肿,两条腿僵硬得行走困难,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但是,心里却轻松了许多。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这本书体现的高加林不断向命运挑战,永不低头的精神品质,是对那些遭遇困境,对命运发起挑战的人的巨大鼓舞!
在2018年9月27日,路遥的《人生》 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无数60后、70后的命运。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你
如果说路遥用21天完成《人生》是一项奇迹的话,那么我认为他用6年完成《平凡的世界》就是一个传奇,而《平凡的世界》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人生》。
为了写好《平凡的世界》,他翻遍了十年来的《人民日报》,一直翻到手上的毛细血管破裂,指纹都被磨没了,还是用手掌接着翻;为了写好煤矿工人,他下煤矿体验生活,用大筐背煤,为的就是写出那种真实感。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本书共三部。
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路遥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身处困境中的人仍有启迪。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美好和合理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这句话,出自路遥的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回顾路遥先生的一生,这句话仿佛是对他人生最好的注解。
而路遥把他的一生,都写成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当代中国人都该必读的"超级励志书"。
读路遥,就像是在读自己,读《平凡的世界》就像是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救赎。
潘石屹连读了7遍,每看一遍都要掉一次眼泪
每天晚上看着看着就哭了,每一次的人生低谷,觉得这个坎过不去了,我都要拿起来读一遍,以至于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第一次给清华新生推荐书的时候,推荐的就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所有作品中最厚重、最能触动人心弦的作品,这是他用初恋般的热情和执著的意志来写的作品,让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燃起希望的勇气和奋斗的信心。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那你现在就必须读一读了,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不平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