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想念萧红
韩秀
一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2016年,台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文林忆述《尚未尘封的过往》,2020年早春,得到一个机会再次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再次看到了一些关于萧红的文字。萧红是一位只活了三十一年的东北作家,她最后的作品是在战时香港写的《呼兰河传》。她是罹患肺结核去世的,她的丈夫端木蕻良,按照她的遗愿“面对大海”以及长久保存骨灰的可能性,将她的骨灰分葬在香港浅水湾与香港圣士提文女校。端木先生1996年10月去世,同他结缡三十六年的端木夫人锺耀群将端木骨灰的一部分携至香港,撒到圣士提文女校萧红一半骨灰埋葬处,“让他俩人间天上,生死两相伴”。
1990年3月,端木先生为一本纪念萧红的诗集写序,高度赞扬萧红小说的诗意,并且指出,当他亲自来到呼兰河畔的时候,便了解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天堂与地狱交织在一起的一组诗篇”。
不仅如此,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教授有专书评介萧红的文学成就,认为萧红“是以文字绘画的好作家”。不但研究东北作家,葛浩文在呼兰萧红故居还留下了题字“怀念萧红”,题字的时间是1981年6月,距离萧红辞世将近四十年。
门外,春雨绵绵,新型冠状病毒正在作怪,连续不断地全面地占领了各种语言的媒体。春天却全然不在意这个奇形怪状的恶魔有多么凶残,满心欢喜来到人间,迎春、梨花、木兰和茶花怒放了,樱花盛开了,杜鹃正轻柔地涂抹一层层温暖的胭脂。天堂与地狱又一次交织在一起。
这时候,格外想念萧红,想念她未经雕琢极为传神的文字,想念她用文字描画出天堂与地狱的诸般心绪。
《小城三月》薄薄二百二十页的小书,选了1941年“重抄”的同名短篇小说;选了1937年5月出版的短篇小说《牛车上》。压轴的却是萧红的成名作,1934年9月9日完成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她完成这个长篇的时候二十三岁,之后,她只有不到十年的创作岁月。
关于这部作品,文学史家们多说这是一部抗日文学。鲁迅先生于1935年11月14日的深夜,在上海闸北的家中为这本书写了序,那个时候上海已经经过了炮火的洗礼,远在北方的哈尔滨则陷入敌手已四年。鲁迅先生透过这部稿子“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他指出:“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共有十七个章节。其中,第十一章《年轮转动了》只有三段三行字:“雪天里,村人们永没见过的旗子飘扬起,升上天空!全村寂静下去,只有日本旗子在山岗临时军营前,震荡地响着。村人们在想:这是什么年月?中华民国改了国号吗?”
因之,全书有六章写出了日寇的凶残与村民投奔各路抗日组织的故事;而前十个章节则以温婉细致的笔触让我们看到“更早的”哈尔滨近郊农村的样貌,其中充满了生的坚强以及死的挣扎。
仍然有一点章回小说的情致。起首第一章《麦场》交代这个小村位于哈尔滨城外的大道旁之前,先让我们看到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树的根端”,然后在绵密的村景中,我们看到了一家人,跌脚的农人二里半、他的麻脸妻子以及罗圈腿的儿子。这根线贯穿始终,无数惊涛骇浪过后,妻子与儿子已经被日寇虐杀身亡,二里半要启程参加抗日队伍去了,将山羊交给了乡邻赵三照顾。萧红这样写:“他快走,……身后老羊不住哀叫,羊的胡子慢慢在摆动……二里半不健全的脚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远。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渐行渐远的正是萧红自己,泪眼模糊中,家乡的青山、绿树、动物、人物则深深地铭刻在心底,化作文字,伴随萧红终生。
《牛车上》短小精悍,不再使用全知观点,出现了叙事者“我”。三月末梢,叙事者从外祖父家回城里祖父家,搭的是一辆牛车,车夫是外祖父的远亲,车上另外一位乘客是外祖父家的女佣五云嫂,她要进城去看在豆腐坊做工的儿子。于是,“车子在朝阳里轧着山下的红绿颜色的小草,走出了外祖父的村梢”。牛车不比马车,慢慢地摇晃着。大把静谧的时间里,叙事者睡着了,待她醒来便听到了车夫与五云嫂的谈话,断断续续的,我们便知道了五云嫂所遭到的变故,出外当兵的丈夫的凶信。我们也就知道了车夫也是有家小的,出外当了兵,至今囊空如洗,便同家里断了音讯。迎面来了空车,萧红借着两位车夫的简短对话作结:“三月里大雾……不是兵灾,就是荒年……”天涯沦落人在兵灾与荒年里的无奈与茫然如同大雾一样笼罩下来。
整本书里,写得最为成熟、最为动人的是《小城三月》。萧红的童年、少年都悲惨,成人之后又遭逢男友欺凌,文字中对于女子所经受的种种苦难多有揭露。深刻而凄厉,如同《生死场》里的月英,《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温婉而深刻,如同《小城三月》里的翠姨。身为一个“拖油瓶”无论怎样丽质天生,怎样矜持,怎样优雅,怎样自尊自爱,终是寄人篱下,终是无法自由婚嫁。但这还不是萧红要特别斥伐的,萧红最不能容忍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所带来的戕害。翠姨目不识丁活到二十岁,要按照别人的意思嫁人了,奋起一搏,争取读书的机会,“不能读书,便不出嫁”。萧红冷峻地揭示出,当一个成年女子读书识字之后,她便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折磨与不幸。郁郁而终。然则,春天却是不顾人情冷暖的,开篇“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终卷之时“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黏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如诗如画,天堂美景与地狱现实再次交织。合上书本,望向窗外,胭脂般的杜鹃花波涛之上,浮现出小说家萧红一朵纯真、凄美的微笑。
二
还是香港。初次见到苏伟贞的学术论文集《不安、厌世与自我退隐——易文及同代南来文人》时,着实吃了一惊。乱世离散带来的不安、厌世与自我退隐是边缘人的普通心态,不难理解。副标题却蹊跷,这易文何许人也?而且看起来是一代南来文人中的代表人物。“南来文人”这个词汇也是相对陌生,只记得1993年年底,一位香港学者在台北《联合报》系主办的“四十年来中国文学会议”发表论文,谈及“南来作家”。苏伟贞是优秀的小说家,曾担任《联合报》编辑多年,进入学界,教授文学。论文集想必是其研究成果之一,用字精准的她不用“南来作家”而用“南来文人”必有充分的理由,于是马上打开书细读,随着论文的开展也去翻阅相关的书,原因在于感觉到脱节,不但对易文不了解对南来文人也模糊,须得读一堆书来补课。
台北《联合文学》1997年出版《四十年来中国文学》收录了香港学人卢玮銮的论文《“南来作家”浅说》,作者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也可说是一位“南来”文人。他的文章里没有提到易文。
岁月悠悠逝去四分之一世纪,学者苏伟贞展开的研究广泛、细腻而深入。论文集的第一部分,总题《易文篇》,集中在既是作家又是编导的易文创作的电影怎样实践其生活美学以及台港电影之种种;第二部分则是《文学·影像·出版篇》,其中包括赵滋蕃、林海音等人的事迹,南来文人却丰富了香港的文化史。苏伟贞的论文旁征博引深入剖析在丰富香港文化的同时,南来文人“个人处境上却是孤独、无助节节后退,以此视角切入,证成南来文人如何以书写呈现较少被视见的自保机制成为外现身世的媒介,铭刻异变时空下文人独特心事与命运”,构成这本论文集的题旨核心。
原名杨彦岐的易文1920年出生于北京,五岁时随家人迁居江苏。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杨家迁往上海,易文的大学便是圣约翰。1940年,易文因友人被杀心生恐惧而第一次避走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易文游走于西南,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才返回上海。1948年底携同即将生产的妻子先赴港接着转往台湾,眼见“并无发展机会”,便在1949年2月带着妻儿再返香港,之后观察斯时“香港因内陆涌到的人而波动激荡,社会文化急遽发展”而决定留在香港。苏伟贞指出:“此番再临香江,他已从人子升级人父人夫,易文看待香港的眼光由年轻父輩庇荫退到自己站在第一线时的注视,层层拉开看的距离与位置,这也成为日后易文使用间离手法的关键。”易文先是担任《上海日报》总编辑,继而自请《香港时报》副刊主任,跟着为永华影业改编沈从文小说《边城》,出品《翠翠》。易文南向香港顺利开创文学、新闻、电影三栖事业,成为“南来文人”中的代表人物,虽然与家世、眼界、禀赋以及人脉广阔有关,“更系于易文对南向的看法,心境虽怅触,但对香港他并不排斥,一直的盘算是'拟获栖止,没有主观的地域心态作祟,香江移动岁月也就给了他发展、认同的空间”。
“文化与离散心理的交融从来不是简单的课题”,苏伟贞这样说,并以善感的张爱玲为例。她自上海来港,感觉一切都不对,甚至“不对到恐怖的程度”,感觉被抛弃,要想证实自己的存在,不能不抓住一点过去生活的记忆。书写成为必然,而文学书写也就成为暂时忽略现实生活的方式。
出生在德国的赵滋蕃在日本全面侵华爆发之时全家返回中国,在大学期间参军,上了前线,如果没发生后来的事情,世界上会有一位出色的数学家。赵滋蕃1950年抵达香港,住在调景岭,白天打工讨生活,晚上伏在肥皂箱上写作,三年交出了《半下流社会》,成为小说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充满人道关怀的《重生岛》在台湾《联合报》连载,遭到变故,于是只好迁居台湾,直到1986年过世。苏伟贞一语中的:“人性才是赵滋蕃的终极书写与心灵原乡。”这也是我一直喜爱赵滋蕃小说的原因。
林海音是大家都熟悉的作家、文化人、出版家。她1918年生于日本,三岁来到台湾,五岁时随父母搬到北京,1948年底返回台湾,属于南来文人的范畴。但我们却不清楚台北纯文学出版社的前身是《纯文学》杂志,这本杂志甚至还有一个大同小异的香港版。这份杂志在林海音的手里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专栏,叫作“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林海音在这个专栏里刊出包括许地山、郁达夫、卢隐、沈从文、老舍、凌叔华、戴望舒、朱自清、夏济安、夏丏尊、冰心、周作人等三十年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及其介绍文章。千方百计、大费周章地办这样一个专栏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现代读者对近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脱节现象”。
苏伟贞的论文集正在弥补现代读者对南来文人及其创作的脱节现象。
当我将一大堆书放回书架的时候,目光所及,许多青壮之年渡海而来日后成为文坛重要的成员:魏子云、高阳、周梦蝶、王鼎钧、蔡文甫、齐邦媛、朱西宁、余光中、痖弦、司马中原等星光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