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又上榜了!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尔凯蒂,提出著名的「马尔凯蒂定律」:人们每天有大约一个小时的通勤预算,并会按此规划不同的出行方式。不管交通系统变得如何四通八达,不论我们是驾车、骑自行车、走路,还是乘公共交通出行,人们每天能忍受的通勤总时长最多为1个小时,即单程半小时。相关链接: 半个世纪面积扩大近160倍,成都是如何做到的?

研究显示,单程通勤1小时以上,抑郁几率高33%。随着城市越来越大,“通勤难”成为了影响都市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向上小编Lens就是一个居住在新都,工作在天府五街的超长通勤困难户,每天需要跨越南北20公里,单边通勤长达1个半小时。

△ 早高峰的火车北站

近日《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公布,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平均通勤时间都接近1小时,很扎心的是,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各项指标也直逼北上广,看来跟Lens一样在通勤中感受到煎熬和痛苦的成都人不在少数,大家先在一起抱头痛哭一下吧……
这份《报告》是由百度地图慧眼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发布,看来还是挺权威。

《报告》选取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36个主要城市,从下表可以看出,成都被纳入了10个特大城市

《报告》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1-6月百度地图位置服务和移动通讯运营商数据,从通勤范围、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等6个方面,描绘城市通勤特征,以期为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学术研究等提供参考,进一步给市民提供更好的通勤环境。

《报告》根据城市90%通勤人口的居住和办公地,勾画出一个“空间椭圆”,椭圆的长轴半径即为通勤空间半径,体现了城市需要交通服务支撑的空间尺度。目前36座城市的通勤空间半径处于19公里到40公里之间,通勤半径和城市规模基本成正比。

超大城市中,北京、深圳、上海的通勤半径都超过了39公里,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超长通勤半径或许是超大城市无法避免的宿命。只有广州,房价相对较低、且城市为单中心格局,只有31公里,通勤范围较小。

特大城市中,重庆的通勤半径也达到40公里,应该是其独特的城市地理特征决定的。而成都,目前已在发展双中心的城市格局,所以通勤半径达到了29公里,在特大城市中属于中游水平

若想要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居住地与就业地之间的合理配置必不可少。《报告》在现有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按通勤距离最短原则重新匹配每个居民的职住对应关系,获得理论最小平均通勤距离。即平均出行多远距离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其值越小说明城市职住功能的空间配置越均衡。

受到房价、就业机会、家庭、教育等各种因素影响,居民往往难以选择最小通勤的居住和就业,职住分离度是现实中城市职住供给失衡状况的反映。目前36个城市的职住分离度处于2.1公里到6.6公里之间,不同城市存在较大差异。

在超大城市中,北京的职住分离度最高,居民需要到离居住地6.6公里外的地方才能找到一份工作。特大城市中,成都异军突起,需要4.6公里,甚至超过了上海、广州

在以厦门、大连、昆明等为代表的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中,职住分离度保持在2.1至3.8公里之间,城市职住空间的平衡性较好。而对于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中的银川、西宁、石家庄等职住分离度大于5公里的城市,则反映出了城市郊区化发展和新区建设的阶段过程。
与职住分离度不同,通勤距离是指从家到实际就业地的距离,是职住分离情况的真实写照。

据《报告》显示,36个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均超过6公里,且城市规模越大,平均通勤距离越长。北京再度以11.1公里的平均通勤距离位居榜首,成渝两兄弟难得一致,与上海一起并列全国第二,平均通勤距离9.1公里

更扎心的是,在通勤距离中位数的对比中,成都超过了上海和重庆的5.4公里,以5.7公里居全国第二心疼成都的社畜啊,谁说成都人懒散,是他们没有看过成都的早高峰啊。相关链接:每天挤1号线的成都人,像极了爱情!

何为幸福通勤?《报告》以距离小于5公里作为指标,它认为在此范围内,人们可采用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方式上班,就近职住、绿色出行,会带来幸福的通勤体验。5公里通勤比重越高,说明能够拥有幸福通勤体验的人口比重越高。

目前,36个城市中半数通勤人口都可获得 “ 幸福的通勤体验 ” ,而且显然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更多居民拥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时间和多样的交通方式选择,不必急急忙忙或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在路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北上广深虽同为超大城市,但幸福通勤比重差距较大,在深圳有高达57%的上班族通勤距离在5公里以内,北京这一数据仅为38%,而成都仅有46%的上班族通勤距离在5公里以内,在特大城市中垫底,全国范围内也仅次于北京。再次心疼成都上班族。

平均通勤距离越大,意味着居民的通勤成本越高,城市就更需要高效的交通系统来支撑,在路程耗时方面,相比「马尔凯蒂定律」提出的半小时《报告》的容忍度放宽了不少,指出45分钟通勤时间是合理通勤的基本保障,比重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注意这个时间是门到门的时间,不只是你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

与前面的指数不太一样的是,表现最优异的城市并没有出现在500万以下人口城市,而是超大城市深圳,能保证57%的上班族在45分钟到达目的地,公交服务能力最强。
与深圳同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和北京,公交服务能力则不尽如人意,分别为39%和32%。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城市通勤半径与上海北京相同,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城市大不可怕,通过技术手段是完全可以弥补的。

成都的数据为41%,在特大城市中仅好于沈阳也就是说超过四成的人,在上下班途中是痛苦的,UP君日常是1个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哎,哭啊,希望成都公交服务能力能早日赶上深圳。

城市扩张的基础是交通,交通工具有多快,决定了城市有多大,尤其是地铁、城铁等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起到了重要的骨架作用。《报告》指出,家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1公里覆盖范围的通勤人口比重,体现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

为什么是1公里,因为这差不多是人步行10分钟的距离,也是人普遍能接受的步行到地铁站的极限,这也是为何UP君一直强调的,1公里范围内的地铁站才算你家的配套。

这一轮,成都终于扳回一局,在特大城市中,32%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仅次于武汉的35%;放在全国,在第一的广州(37%)、第三的上海(33%)之后,排在全国第四,说明成都的轨道布局在满足通勤需求方面表现还是不错的。上周我们提到的5号线应该很快就会被装满,我亲爱的地铁5号线,你也太不会 “ 装 ” 了嘛!

△ 成都地铁2020版

不过部分区域依然需要加强,相关链接:看完地铁最新远期规划,黄金路和蜀西路片区居民哭了!

同时,成都还在积极规划建设TOD,居住人口将大量聚集于地铁1公里范围内,届时这一数据估计超过广州也不是没可能的。相关链接:骡马市站TOD设计方案过审,能否让骡马市起死回生?

△ 成都轨道TOD地图

▼▼▼

通勤不仅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更与城市规划、交通息息相关。从《报告》可以看出,成都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的扩展,上班族的通勤压力越来越大,但通过城市规划、交通建设,这种状况也在逐步改善。比如东部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提出了职住平衡的理念,相关链接:关于东部新区,你最想知道的10个问题

近期《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公告版)》开始对外征求公众意见,涉及地铁、大铁、市域铁路等领域,尤其是拟新增10多条线路,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结合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优化调整,强化对东部新区等重点发展区域的支撑作用,成都市民出行将更加便利。相关链接:重磅中的重磅,成都地铁最新远期规划有大变动!

2020年成都将开通试运营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一二期等5条线路7个项目,共计213公里,运营里程累计将达到515公里;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第四期项目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19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8个项目,共计176.65公里建设;重点构建以人行和自行车道为主的慢行体系成片优化提升,打通市域“断头路”20条,完善200公里中心城区自行车道;加上TOD的遍地开花,以及快速公交、定制公交的推出 ……

2019年,全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已达57%,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按照计划,2020年底,成都的公交出行分担率将达到6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占60%,到2022年二者的比例都将达到70%以上;更远的未来,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80%(目前东京为9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都社畜的通勤幸福感将逐步增强,期待这一天早点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