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骂,孩子越叛逆!别在4种情况下批评孩子!家长都该看看

清代教育家陈继儒曾经说过:“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意思是说:当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犯了错误,不应该直接加以责备。
陈继儒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境中,父母最好不要批评孩子:
“正饮食不责”、“暮夜不责”、“对众不责”。
即吃饭、睡前、众人面前,不要对孩子加以斥责批评。
的确,如果父母在这些时间段批评孩子,不仅对孩子改正错误全无益处,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果。
吃饭时,不要批评孩子
我有个朋友,孩子上了高三,两星期才回家一天,在家吃上两顿饭就又回去了。
每次朋友都精心做一大桌子的菜,吃饭的时候会常常问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情况,问着问着就开始教训孩子,搞得饭桌上的气氛无比沉重。
结果朋友渐渐发现,孩子好像不那么乐意回家了,每次回家都是往屋里一钻不出来,吃饭也是扒拉几口匆匆走人,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愿意说。
朋友特别着急,以为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还专门打电话问了老师.
结果折腾一番之后,孩子说,就是不想回家吃饭,觉得没意思。
晨妈觉得,真的不能怪孩子“叛逆”啊。孩子在学校课业繁重,压力本来就很大了,回到家里需要的是抚慰和放松。
尤其是饭桌上这样一个本来应该轻松愉悦用餐的时刻,如果家长习惯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施加压力、批评斥责,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情绪,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抗拒和父母一起吃饭。
比如知名主持人董卿,在访谈中说,自己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吃饭。
父母工作都忙,一家人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就只有吃饭那点儿功夫。
结果一上桌,爸爸就开始对她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董卿经常被说得一边吃饭一边哭。
董卿说,自己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爸爸出差,能把她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看不见这个人了”。
我们不能否认,爸爸的严格对董卿的事业有着重要的帮助,但也给她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但我们能够频频在节目中看到,只要提起和父母相关的话题,董卿总是忍不住眼中的泪水。
都说民以食为天,每天的三餐,不仅仅是摄入营养的过程,更是全家人情感交流、舒心开怀的黄金时刻。
吃饭的时候,给孩子多鼓励、多赞美,用温柔的语调问问孩子一天的经历,讲讲笑话,说说开心事儿,让温馨的气氛充盈在家庭的饭桌上。
孩子有缺点、犯错误,我们批评教育,不急于在吃饭这一时。
反而可以利用吃饭的时间,稳定一下情绪,给孩子留出反省和思考的空间,更有利于父母进一步的沟通和教育。
因此,请把最欢乐的家庭时光,留在每天的饭桌上吧。它不仅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温暖的回忆、坚定的力量,也会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乐观开朗的人。
睡觉前,不要批评孩子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过这样一则事情:
她认识一个女孩,聪明漂亮,工作出色,性格也很开朗,似乎完美无缺,但是一直以来胃肠功能不好,有一次急性胃穿孔,差点要了命。
医学上有发现,慢性肠胃疾病,和人的消极情绪和压力有着很大关系。果然在一次聊天中,女孩说妈妈从小对她就很严厉,打得特别狠。
有一次她放学后去妈妈单位拿钥匙,临走忘了跟办公室阿姨说再见。
就这么点事儿,她妈妈半夜加班回来,把她一把从被窝里揪出来,痛打一顿。
孩子睡得正香,被生生吓醒挨打,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很多次。
每天的睡前时光,是我们心情最放松、卸下所有重担、坦露内心的时刻,同时,睡前的行为,往往会延续到孩子的梦境中,对他们第二天的行为情绪都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常常在睡前责怪甚至打骂孩子,让他们带着愁闷、痛苦的心绪入睡,在记忆中逐渐形成这种消极的亲子体验,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记得我女儿小好四岁的时候,有一次睡前玩具扔了一地不收,还把洗脚盆给踢翻了,水洒一地,气得我当即没忍住吼了她一顿。
孩子哭着去睡了,结果那天晚上她做了好几次噩梦,晚上会时不时哭一下、很大声地哼一下,吓得我不行。
第二天我问她是不是做梦了?她说没有,但是觉得害怕就会叫出来。
孩子爸爸说,可能是因为睡觉之前哭了,所以情绪受了影响。
从那次之后,晨妈再也没有在晚上批评过孩子。
其实这样的做法一举多得,不仅孩子能安心睡觉,我们自己也能留出一定的情绪缓冲期,好好想想,怎么和孩子沟通,来更好地帮助他们感受错误。
别把孩子的不开心带到睡梦里,毕竟,家庭是我们避风的温柔港湾,不是一触即发的火山口啊。
孩子低落时,不要批评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嘴上不说,其实心里已经非常愧疚懊悔了;
此时家长如果只是“火上浇油”,一遍遍反复强调孩子的错误,只会把孩子烦躁难过的负面情绪无限放大,刺激孩子顶嘴、哭闹。
尹老师说,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相反地,如果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先给予他们情绪上的安抚,再和他一起分析症结,吸取教训,得到的效果不是会更好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校长的时候,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企图打人,他及时制止,了解情况之后,让男生到他办公室。
陶老回到办公室,看到男生已经到了,就掏出一粒糖果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紧接着又掏出一粒糖:“这也是奖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就立刻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老又掏出第三颗糖:“听说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这时,这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校长,我错了,无论怎么说,我打人是不对的。”
陶老掏出了第四颗糖:“你已经认了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很多时候,耐心开导比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更有效果,赏识激励比唠叨责怪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外人面前,不要批评孩子
有一次晨妈去一位朋友家做客,进了家门发现朋友正给孩子喂药呢,小孩子看到有客人进来了,更加有恃无恐,死活不喝。
我看到朋友脸都急红了,生怕她下一秒就要动手打娃。
没想到她深吸一口气,对孩子说,奇奇,你看阿姨来了,她一直都特别喜欢你,我昨天还跟她说呢,说别的小孩都怕吃药,我们奇奇就不怕,你现在就表演一个吃药给阿姨看看。
没想到这段话还真起了作用,孩子想了想,蹭过来端着药就喝了。
千万别低估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没事”。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赞美。
就像我朋友的做法那样,如果父母当着他人的面对孩子表示肯定和鼓励,孩子反而会更积极地表现,以证明自己能配得上父母的赞许。
我们也都是从孩子慢慢成长过来的,当着外人训斥孩子之前,请自己想一想:自己一个成年人,如果因为一些小事,被领导当着办公室所有的人批评,心里能好受吗?如果领导私下里和你沟通解决,你是不是更能接受呢?
看过一个故事。聚会时,一位阿姨夸奖一个女孩子漂亮,说:
“这么漂亮可爱,自己的房间肯定也特别干净整洁吧?不像我家男孩,屋子里乱得一塌糊涂!”
女孩子有点心虚,因为自己在家也是东西乱扔,有点害怕被妈妈当众“揭穿”。
没想到妈妈淡淡一笑,说,对呀,在家的房间都是她自己整理的。
女孩松了一口气,回到家后,妈妈佯装生气对女儿说:“这次妈妈帮你,以后可就看你的表现了啊!”
晨妈为这位妈妈的智慧折服,有过这次经历之后,孩子怎么可能不去自己整理房间呢?
聪明的父母,在外人面前,都懂得给孩子留有余地。
孩子们都能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会用自己的实际努力来回报爸爸妈妈。
这样做,比起在外人面前尖酸地指责、批评,效果是不是要好得多?
晨妈对此深表赞同。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错误、吸取教训,绝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显摆”作为父母的权威。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娃娃》,片中一对老夫妇对忽视孩子感受的父母说:
“做家长应该是一种荣幸,而不是一种权力。”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希望他们健康快乐长大,成为更好的人。
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与孩子的最佳相处方式,亲密和谐地长大。
*来源:米蓝妈妈说育儿(ID:haomama23)。米蓝,教育学硕士,二胎全职妈妈,专注3-12岁孩子的性格塑造和习惯养成。每天5分钟,米蓝和你一起养出高情商,好习惯的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