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大镇馆之宝”候选,您看中哪几个?
202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扬州博物馆隆重推出“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您看中了哪几个?
“十大镇馆之宝”候选文物介绍
1.近代·象牙雕刻秋虫白菜摆件
最宽7,连座高13.7厘米
该件藏品为案头小摆件,系用象牙雕成白菜一颗,上雕刻一只栖歇的蝈蝈正在啃噬白菜叶的形态,白菜下设镂空云纹木座一只。
2.清·“植之、郑桐”款黄杨木雕鼻烟壶
通高6.9、口径1.8、底径1.8,最宽3.4厘米
传世品。壶为清末木雕名家朱植之所制。黄杨木质,溜肩,有盖,上雕刻有十二老翁于亭台楼阁中,桐荫石溪。或操琴,或对奕,或垂钓,或听泉……犹如一幅雅士闲适图优美画卷。盖顶雕饰“太白醉酒”像,肩颈处刻行书款“植之”。
该壶虽小,但雕刻手法集圆雕、透雕、深刻、浅刻于一体,技法娴熟,线条酣畅淋漓。亭榭、风景、人物互为交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面小中见大,意境深遂。与盖相粘,藏于壶腹中的长柄象牙小匙亦绝精妙,上微刻一凭栏仕女,并附小诗一首,仕女形态婉约,线条飘逸,浅刻字体纤如蝇足,此为当时另一位象牙微刻高手郑桐所作,名家联手,可称合璧。
3.明·仙人乘槎犀角杯
高8.6、长26.5厘米,重261.5克
1961年扬州市福利公司捐赠。雕刻艺人选用一支上乘的犀角,以仙人乘槎凌空到达天河的神话故事为题材,依犀角的自然形状,雕刻成树槎形一叶扁舟。以角根为槎尾,以角梢为槎头,角梢处有一圆形流孔,槎身和槎底环绕浮雕的流水纹,槎内端坐着一位老者背靠假山和枯木,神态怡然。艺人采用圆雕、透雕、浮雕和浅刻相结合的技法,使整个作品层次丰富,雕刻精湛。它既是一件极佳的工艺品,又是一种清凉、解毒实用的酒具。
4.清·于啸轩刻“赤壁夜游及前后赤壁赋”牙插牌
牙板呈圆形,直径为5.1厘米,镶嵌在9厘米见方的海梅扦牌内,下设两层海梅座架。牙牌左上方微刻宋代大词人苏东坡“赤壁夜游”和“前后赤壁赋”词两首,牙牌下方雕刻圆月、山石、树木、芦苇及舫船和人物。
5.清·三百六十行木刻年画板
该五件年画板正反共刻了六个画面,均为反映市俗生活内容1、卖鱼婆2、卖桔子3、转彩球4、算命先生5、看西洋景6、卖花郎。
6.清·《古逸丛书》雕版
此雕版版片宽大,版式不一,写刻俱精,弥足珍贵。《古逸丛书》为清末著名学者、外交家黎庶昌辑。该书所收多有源自中国而本土失传久已的佚书,更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还有日本剞劂(jī jué)的中国典册和彼邦汉籍。其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7.西汉·针刻云纹漆罐
高6.9、口径4、腹径7.8、底径4.3厘米
1985年邗江县甘泉乡姚庄西汉墓出土。罐直口,口部套置一凹底形盖,鼓腹,平底,夹紵胎,胎溥且轻。内髹朱漆,外髹淡褐漆。器用针刻技法进行装饰,以云气纹为主体纹饰,辅以萝草纹、菱形纹、斜十字纹、锯齿纹、锥状纹等,全器自上而下组合成九道几何图案纹饰带。此罐造型精巧别致,图案丰富,纹饰细腻,泽亮如新,可称西汉针刻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
8.现代·“苏中战邮”三角
长2.4、宽1.6厘米
邮票长方形,套兰色,面值“30”“三角”,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画面中三名新四军干部在阅读报刊,可看见报纸中“整风报“字样,下半部描绘新四军在攻打敌军碉堡的场景。原印面值“三角”和“快件”于上方两侧。另以加盖红字“改作四角”、“快”。“快”邮供党政军机关寄递紧急公文和信件之用,是“机”邮的升级版。
铜币的正反面
9.现代·川陕省苏维埃200文铜币
直径2.8、2.9厘米 该枚铜币系由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该币正面上缘镌刻“川陕省苏维埃”字样,下缘镌刻币值“二百文”,币面中心圆圈内有阿拉伯数字“200”,币面左右两侧分别镌刻“铜”字与“币”字;背面为单线条构成的大型五角星图案,五角星内部为由镰刀和锤子构成的党徽图案,五角星与外缘连接空白处镌刻“赤化全川”四字及数字“1934”,其中“4”为反书。
10.唐·嵌宝石金耳坠
通高8.2、球径1.6厘米,重21.5克
1983年扬州市三元路西首的建设银行工地出土。耳坠由挂环、镂空金球和坠饰三部分组成。上部挂环断面呈圆形,环中横饰金丝簧,环下穿两颗珍珠对称而置;中部的镂空金球用花丝和单丝编成七瓣宝装莲瓣式花纹,上下半球花纹对置。球顶焊空心小圆柱和横环,上部挂环穿横环相连。金球腰部焊对称相间的嵌宝孔和小金圈各6个,部分嵌宝孔内还保留红宝石和琉璃珠等;下部有7根相同的坠饰,6根系在金球腰部的小金圈上,1根挂在金球下端中心的金圈上。每根坠饰的上段均做成弹簧状,中段穿一花丝金圈、珍珠和琉璃珠,其下坠一红宝石。耳坠制作精细,装饰华丽,是唐代金首饰中的珍品。
11.唐·伎乐飞天纹金栉
高12.5、宽14.5、厚0.04厘米
1983年扬州市区三元路工地出土。金栉为头饰,用薄金片镂空錾刻而成。马蹄形,下部呈梳齿状。栉面上部满饰花纹,中心主纹以卷云式蔓草作地,上饰两对称的奏乐飞天。飞天下方饰一朵如意云纹。周边饰多重纹带,分别为单相莲瓣纹带、双线夹莲珠纹带、镂空鱼鳞纹带、镂空缠枝梅花间蝴蝶纹带等。
12.西汉·串饰
1984年扬州市甘泉乡老山村姚庄出土。串饰由九种微雕组成,分别为“工”字形琥珀饰,羊形煤精饰,腰鼓形玛瑙饰,兽首瓶身形琥珀饰,鸟形煤精饰,方胜形玉饰,扁壶形玉饰,八角形玛瑙饰,其中尤以煤精羊、鸟生动传神,较为少见。
13.唐·巩县窑青花瓷盘
口径14.8,底径6.9,高3.3厘米
2002年扬州市万家福二期工程出土
四瓣花形口沿外撇,腹内壁对应花口处起筋,浅腹,圈足。盘内中心青花绘四瓣花卉纹一朵,壁上等分绘三组花瓣纹。盘内外施白釉,圈足露胎,胎色米黄,胎质细密。此件唐青花器型端正,绘画工整,层次清晰,殊为难得。
14.东汉·辟邪形玉壶
通高7.7、壶高6.8、宽6、厚4.5厘米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新疆和阗白玉质。造型以一辟邪作跪坐状。右手托灵芝仙草,中部镂空,头顶开圆口,上置环钮银盖。辟邪身刻细圆圈纹、羽毛纹,集圆雕、镂空、浮雕、阴线细刻手法于一体。是东汉玉器的杰作。
15.西汉·蝉形玉琀
长5.7、宽2.9厘米
1988年出土于邗江县甘泉乡姚庄西汉木椁墓。琀呈蝉形,用新疆和阗玉雕琢成,洁白无暇,光质莹润,具有极强的透明感,蝉头部略呈弧形,眼目突出,嘴角分明,弧线形的蝉翼覆盖着蝉身。蝉腹部刻有十二道弧形内凹的横纹,表现出蝉的有伸缩功能的腹节。蝉的琢磨工艺极其精良,线条洗练、流畅、挺拔。造型准确、逼真,反映了汉代琢玉技艺深厚的底蕴。
琀为古代的一种葬玉,通常作蝉形,含在死者口中。古人认为玉是山川之精华,置于人的口中,使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尸身不会腐烂,希望死后能像蝉那样高洁、蜕变,以求来世再生。
16.东汉·螭龙纹玉环
外径10、内径4.7、厚0.4厘米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新疆和阗玉质,色青灰,边缘有红黄和灰褐色晕斑各一处,系装饰佩玉。全器以一首尾相接的龙蜷曲两周,小螭缠绕龙身。
17.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
高9、直径7、厚0.4厘米
1984年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玉质晶莹温润,双面琢镂成器,为佩玉,璧廓外附琢一凤,凤腹下隐刻“宜”字,璧廓内琢双螭,体态矫健灵动,首尾相连处分镂“子”、“孙”二字,寓有祥龙瑞凤宜子孙之意。
18.西汉·铜阳燧
高2.1、直径8厘米
1988年邗江县甘泉乡姚庄西汉木椁墓出土。阳燧似为铜镜,呈覆盆式,燧面内凹,呈圆弧形,抛光很好,光亮可鉴。背面顶部中心饰三弦钮,圆形钮座,内区为四分式,以蟠螭纹为主,间饰草叶形图案,外区为素宽唇边。
阳燧,又名“夫遂”。是古人就日光取火的一种工具。它是用镜制的凹镜,对着日光,使日光聚在凹镜内反射到艾绒、麻等引火物上,使其燃烧生火。它是古人对物理光学研究、利用的一个成就。
19.唐·打马球纹铜镜
直径18.5、厚1.0厘米
1965年邗江县泰安乡金湾坝工地出土。镜为菱花形,镜背纹饰是四名骑士,手执鞠杖,跃马奔驰作击球状;人与球之间衬以高山、花卉纹,显现出在郊外运动场比赛的情景。马球运动源于波斯,汉代传入我国,到了唐代,此运动十分活跃,深得皇帝和贵族的喜爱,是铜镜纹饰中的一种题材。目前我国仅存三面有关打马球图案的铜镜,一件为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品,另一件收藏于安徽怀宁县博物馆,而以扬州出土的这一面铜镜保存最好,是唐镜中的珍品。
20.唐·三彩犀牛枕
高7.5、长11.2、宽8.4厘米
1985年扬州教育学院工地出土。枕面作长方形,微弧凹,中间刻一对同向展翅飞翔的蝴蝶,边缘一周阴刻线。枕座为匍匐的犀牛。犀牛鼓睛,大鼻,阔嘴,小耳。鼻梁上一只小角,头顶一只大角,粗短颈,四腿弯曲压于腹下,长尾贴身。头部阴刻毛发,全身刻划鱼鳞纹。满施黄、绿、褐三彩,釉色鲜艳自然。底露砖红胎,胎质坚硬。有三个支钉垫烧痕迹。
犀牛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形体硕大、健壮、凶悍,形象怪异,犀角是珍贵的药材。此枕的所有者期望用该枕能驱病避邪,降服妖魔,身体安康。
正 面 和 背 面
21.元·夜行铜牌
1951年扬州拆城筑路时出土。此牌造型是于圆形之上饰叶蒂纹,上有穿孔。正面铸楷体字,竖排四行,自右向左铭文为“公务急速”、“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持此夜行”、“玄字拾号”。背面铸阿拉伯文和八思巴文。铸汉文楷体字,竖排二列,自右向左铭文为:“违者杀”、“必诛灭”。夜行铜牌全国不多见,对研究元代政治、军事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2.东晋·“义羲四年”铭铜鼓
高44.5、面径74.5、底径73厘米
1960年前由扬州博物馆收购。鼓整体造型呈圆桶形,平面、束腰、腰下出棱一道、底圈外撇。鼓面以三弦或二弦分晕成五区,距离不等。鼓面中心饰太阳纹,光体中部呈圆饼状,光芒四射。晕圈中饰以细小密集凸起的云雷纹。鼓面边沿下折,形成垂檐。面沿大致等距离对称,环立青蛙四只。在铜鼓底足内壁刻有铭文:“义熙四年十月 军官皷广三尺五分前鏠宁远率行 曹杜 ”。此鼓为广西、云南一带少数民族使用之器。其铸造精良,具有明确的年代,可作为铜鼓断代的标准器。在江苏不为多见。
23.明·沈周《枯木鸲鹆(qú yù)图》轴
纵152cm,横27.4cm
沈周 (一四二七 ~ 一五○九),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人物、花鸟,无一不入神品。有《石田诗钞》。“吴门画派”创始人。
此图绘枯树枝上一只八哥回首凝望,构图简洁,笔墨苍润,浓淡得当,生趣盎然。
24.清·袁耀《汉宫春晓图》轴
绢本设色
纵 196cm,横100.5cm
袁耀,字昭道,清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工山水及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所画花鸟亦佳。
描绘汉宫春光明媚的秀丽景色。近景楼阁殿宇雕梁画栋,描画细致精工。一条开阔的水面分两岸景色,直延伸至远山,利用色彩、水墨进行不同层次的渲染,图中物象纹理繁密,瑶台、殿宇之中,树石边、小桥上,人物姿态各异,徜徉于春光之中,一派祥和的景象,融合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用墨重勾轻染,敷色浓淡相宜,用笔细致精工,意境空灵松秀,显示了其界画的极高水平,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
25.清·高翔《弹指阁图》轴
纸本墨笔
纵68. 5cm,横38cm
高翔(一六八八~一七五三),号西唐、樨堂,江苏扬州人。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亦善于写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抄》。“扬州八怪”之一。
画中所绘弹指阁,是高翔的一处书斋,位于扬州天宁寺西侧,曾为文思和尚居址。篱笆和竹门围成的院落中,古树挺拔,苍藤缠绕。弹指阁在芭蕉、竹林的掩映下,更显清幽。阁楼中观音像前香烟袅袅,庭院中两个人物似在交谈,一执杖,一躬身。画面章法简洁,墨色淡雅,再现了弹指阁远离尘市喧嚣的意境,流露出安详、静穆之美。
26.清·金农《隶书四言茶赞》轴
纸本
纵170.2cm,48.2cm
金农(一六八七~一七六三),字寿门,号冬心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博学多才,精篆刻,五十岁开始学画,兼擅人物、山水、花鸟,尤精墨梅。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扬州八怪”之一。
释文: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舛烈芟芳,涤清神宇。乾隆乙丑六月书于佳树堂 钱唐金农
此件书法为金农漆书的代表作,用笔高古生拙,浑朴自然,结体沉稳厚重,体势拓展,极具金石韵味。
27.清·黄慎《钟进士图》轴
纸本设色
纵100.4cm,横115.3cm
黄慎(一六八七~一七七○),字恭懋、恭寿,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善画人物,亦善画山水、花鸟。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有诗集《蛟湖诗抄》。“扬州八怪”之一。
此图是黄慎传世品中极精彩之作,钟馗倚靠树干而立,面部刻划生动细腻,眼神凝视古树上方飞来的红色蝙蝠,衣褶线条转折自然,老干虬枝,意境苍然浑朴。诗堂有袖峰居士题跋。
28.清·李鱓《蔷薇图》轴
纵118cm,横46.5cm
李鱓(一六八六~一七六二),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中举,曾师从蒋廷锡,任宫廷花鸟画师。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最终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扬州八怪”之一。
此件蔷薇图是李鱓46岁时所作,枝干穿插交错,叶片双勾,花朵以没骨设色与勾花设色并用。是其小写意画风的代表作,与后期纵横驰骋的画风迥异。
29.清·禹之鼎《摩诘诗意图》轴
纵103cm,横32cm
禹之鼎(一六四七~一七一六),字尚吉,号慎斋,江苏兴化人。以擅长人物肖像画享誉清初画坛,传世人物作品皆精工细腻。
此轴以白描手法写乔崇修小像,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树石补景,用笔十分精妙,水墨清淡,层次富变化,造境幽雅,为作者传世精作。
30.清·汪士慎《梅花图》轴
纵115cm,横31.5cm
汪士慎(一六八六~一七五九),字近人,号巢林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清淡秀雅,以密蕊繁枝见称。著有《巢林诗集》。“扬州八怪”之一。
画面梅花分为上下两枝,一枝舒展,一枝虬曲,其间缀以题跋,构图疏密有致,别具匠心。枝条瘦劲挺拔,穿插处以留白表现,又似白雪覆盖,梅花纤秀圆润,清雅空灵,似有幽幽冷香。
31.清·郑燮《兰竹石图》轴
纵178cm,横102cm
郑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举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等,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亦能治印。“扬州八怪”之一。
此件作品构图简洁,以石为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既严整而又有变化,有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趣味。用笔劲健,所写兰竹疏密得当,浓淡相宜,为板桥兰竹精品。
32.唐·西亚绿釉陶壶
高38、口径9、底径10厘米
1965年扬州市汽车修配厂出土。唇口,高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饼形足,底心内凹。上部下方至肩置条形对称双耳。内外壁均施绿色釉。近底部有底釉,底足微露土黄色胎。通件饰弦纹和水波纹,此器造型硕大,具有鲜明的异域风格,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32.明·“大彬”款六方紫砂壶
通高11厘米
1968年江都县丁沟乡洪飞村郑王庄明墓出土。壶圆形盖,子口与壶口套合,盖顶圆钮,钮上印对合半弧纹,壶身六方形,直口,斜折肩,六棱形曲流,五角形弯执。底内凹,紫砂泥质细润,色呈赭红,上有银砂闪点。底部正中刻“大彬”直行楷书款。
34.唐·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
高29.8、口径16.3、底径19.5厘米
1974年扬州市唐城遗址出土。罐直口,卷唇,高颈,鼓腹,平底。肩部置对称扁环形双系,系上饰云纹和“王”字。胎为米黄色,通体施青黄色釉,器身布满纹饰,以褐、绿两色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状卷云图案,每组之间绘莲叶和莲花纹。其形体之大,纹饰之精,釉色之美,是长沙窑罕见的珍品。
35.唐·青釉绿彩阿拉伯文扁壶
通高17、口径6厘米
1980年出土于扬州东风砖瓦厂唐代土坑木棺墓中。壶唇口微撇,直颈,溜肩,橄榄形扁平腹,平底。壶身两侧各有双耳,为背水穿带用。壶身通体施青绿色釉,一面用绿彩绘有长脚花云气纹,一面用绿彩书写古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铭文。此壶的造型、铭文和纹样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情,而壶的产地在中国长沙窑。这是一件反映唐代中西文化合璧的重要信物。
36.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高43.5、口径5.5、底径14厘米
1984年从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
在国内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
37.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梨式壶
通高12.5、口径4、底径5.5厘米
壶为传世品。壶形似雅梨,流微曲,宝珠形盖钮,盖沿及柄上方各有一小系,圈足较高,外撇。通刻精细流畅的阴线暗花。盖面为覆莲纹,肩部刻4朵流云,腹部为一对回首展翅的凤凰,飘逸的凤尾配合巧妙地布置于凤体周围的数朵如意云纹,愈加凸显了凤翔天际时的轻盈灵动之姿;圈足的外侧还饰有一圈云雷纹。该壶的胎质细腻、胎色洁白,满施甜白釉,釉较厚温润似玉。隐现极细的桔皮纹,足根露胎。为永乐瓷中的精品。
正 视 图 和 俯 视 图
38.北宋·青白釉香薰
通高16.5、腹径15.3、底径10.5厘米
该器为传世之物。薰为上下对合的球形,薰盖布满“火焰状”镂孔,以子母口与薰体结合,薰体中腹有一道凹状弦纹。高圈足、平底。胎质坚密白细,器内无釉,器外满施青白色釉,釉色莹润如玉。器型美观墩实,为实用器。
39.唐·白釉褐彩人物牛车
高11.5、底座长9.1、宽8厘米
1992年扬州市念四桥薛庄出土。牛驾二轮舆车,方舆箱,束腰弧顶高篷,篷顶贴饰宝相花,束带。车内端坐一高髻簪花的贵妇;前方左侧站立手扶牛角的驭者;右侧为一骑马佩箭的侍官;车后有两扶辕侍从;轮侧各有一只小犬。舆箱上刻斜线、竖线作装饰,牛首饰缨络。胎洁白细腻,满施青白釉,釉面有结釉,冰裂。座下露胎。人物、动物及车的显要部位以褐釉点饰。这件产品反映了唐代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40.清·阮元摹补《西岳华山庙碑》中缺字巨砚
长95、宽55.5、厚4.5厘米
1975年邗江县公道镇南湖祠楼阮氏住所征集。砚紫色,呈长方形,由砚额、砚堂、砚池和砚槽构成,砚额下有近正方形的砚堂,砚池与砚槽相通连。砚额分别刻有楷书成亲王《诒晋斋诗》和阮元《文选楼诗》以及阮福题记。砚背刻有摹补的华山碑残缺隶书共111字。砚背下部刻有阮元题记。砚侧刻有“端州七十六岁老工梁振馨刻”铭文。其质地滋润细腻,形体巨大,这是由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及子阮福精心设计的一方巨型端砚,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