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这个令我生了两天气的字!
偷,《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解释这个字说:“偷,本做媮,巧黠也,苟且也,穿窬以巧黠苟且取人之物,故谓之偷。引申为偷安、偷生之偷。”
首先,偷,原来并不表示偷东西,是取巧的意思;其次,表示取巧的偷,原来写作媮。所以,新华字典中,这个字写作偷(③*媮),意思是偷的第三个义项跟媮相同。
偷,在先秦没有盗窃的意思,只有苟且、因循怠惰、得过且过、只顾眼前不做长远打算的意思;引入道德、政治领域,就是为了贪欲、活命,不顾道义,寡廉鲜耻的意思。
宋王朝南渡之后,偷安一隅,不顾山河破碎,在暖暖的南风里,听着玉树后庭花,“直把杭州作汴州”,最后终于难以保全。
《荀子·臣道》:“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不担心国君的荣辱,不担心国家的好坏,一味地苟且迎合,无原则地求取容身,以求保全自己的俸禄和养护自己的党羽,这样的人,是国贼!——话说,荀子这骂的也忒痛快,放在现在,大部分都是国贼了啊,能苟全性命,养活家小,就不错了,哪里还能顾得上国君的荣辱呢——不过,荀子说的是为臣之道,搁在现在应该说的是那些大员吧,跟我等匹夫匹妇没有关系啦。
所以,字典中,偷安,偷生,偷懒,偷合苟容,偷空……等都是取巧、懒惰、苟且等的意思。
偷作为盗窃的意义,在汉代以后才开始用的逐渐多起来。
《晋书·王羲之列传》记载:“王子敬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说大书法家王献之夜里在书斋里躺着看书吧估计,有小偷进到他们家,把家里的东西几乎都给拿走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的旧东西了,有感情,你们就留下吧。这群小偷一听这么冷静地嘱咐,都吓跑了。青毡故物,就成了一个典故,表示家传的珍贵之物。
偷,来源于取巧,穿墙挖洞之人,以巧黠苟且取人之物,与盗不同,盗经历了词义演变之后,有了强盗,群盗,江洋大盗的意思,而偷,一直是小偷小摸,偷偷摸摸,不那么明目张胆。跟窃有相近之处。窃字从穴,最初是表示鼠类把东西偷来放在洞穴里,所以,古汉语中,经常有狼贪鼠窃,鼠窃狗盗等用法,老鼠是家中之物,家贼称为窃,《说文解字》就说,盗自中出曰窃。嫦娥偷了家里的不死之药,《淮南子·览冥训》就记载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所以,林海音小时候在书店读书,那时候不需要阅读推广,书店也没义务让人家免费读书,就需要偷偷地读,叫窃读,写下了《窃读记》。如果背地里议论别人,就是窃窃私语。
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意思是都是家里的书,拿来看看,再还回去,不能算作偷。
闰土说,当地人渴了,吃个瓜,不算偷。
社戏里,迅哥儿和小伙伴看完戏,回来偷豆角吃,都是小孩子的把戏,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偷过东西?
近来,有权威人士人说:狐狸偷吃葡萄这个事情,因为有偷,对小朋友的价值观引导有问题……
那么,这些都是价值观有问题的文章了吧?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