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让大臣在论语中找一个字,找到官升三级,却无人完成任务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著名经典之一,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作品,书中既有齐身治家的论述,又有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传闻北宋时,宋太宗赵光义准备任用赵普为相,有人对他说赵普读书太少,只知道《论语》,太宗于是召见赵普,赵普说:“我确实读书不多,只读过《论语》。辅佐太祖定天下,我用了半部;还有半部可以用来辅佐陛下!”于是太宗决定用他为相。
据《宋史赵普传》记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半部论语治天下”,有点夸大其词,但也由此看出《论语》的地位与作用。自宋代以后,《论语》被官方定为科举考试用书,《论语》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论语》共二十篇,洋洋洒洒合计13000多字,在古代许多读书人甚至都能背诵如流,但有一点许多读书人都不曾注意,甚至不知道,那就是《论语》中不曾出现过一个“此”字。
“此”现在是一个常用字,在古汉语中也是常用字,常作为代词,有“这,这个;这儿,这里”的意思。《论语》中没有“此”字,相传乾隆皇帝也不知道。
传说乾隆皇帝有次下江南私访,遇见一孩童。乾隆问:“上学了吗?”孩童说:“上了。”又问:“念过《论语》吗?”答曰:“念过。”
乾隆想考一下这孩童,当即指着墙上“此巷不通”四个字,问孩童:“认识这几个字吗?”孩童说:“认识三个。”乾隆又问:“哪三个?”孩童答:“巷——不——通,头一个字不认识。”
乾隆感到意外,于是问:“念过《论语》怎么不认识头一个字呢?”孩童想了片刻,信心十足地回答:“《论语》里'不’字有好多个,'通’字只有一个,'巷’字有两个,就是没有头一个字。”
接着孩童将《论语》中有这三个字的句子背了一遍,乾隆见孩童《论语》背诵得如此娴熟,感到十分诧异,虽然他不相信《论语》中没有“此”字,但自己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好作罢。
回京后,乾隆想起这件事,遂把《论语》仔细翻阅数遍,果然没有“此”字,而“通”字也确实只有一个,“巷”字只有两个。
次日上朝,乾隆问满朝文武大臣:“你们说《论语》中有没有'此’字?”大臣们异口同声说:“那能没有这个字,这个字极为普通常见。”
乾隆很不高兴地说:“都回家查去,谁若在《论语》中查出'此’字,官升三级。”
当然,大臣们谁也没有查出“此”字。乾隆也很纳闷,《论语》中怎么会没有“此”字,据说,乾隆至死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
《论语》中为何没有“此”字呢?现在只能这样解释,“此”这个代词在孔子时代还未出现,或者出现了未被孔子及其弟子使用。
那么《论语》中用什么做代词?用“斯”字,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等等。
其实,《论语》中没有“此”字,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在他的著作《日知录》中就提到过,书中写到,“《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乾隆皇帝不知道,只怪他自己读书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