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曾经学生的来信,这件事情我想再做一遍
记得上一个周末的晚自习,正在组织班级演说家的我,收到一份曾经学生的来信。
读着信中的内容,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刚刚教书的那几年,想想距今也有六七年了。
写信的男孩在信中,写到一件有关班级管理的事情,那就是用写好事单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班级、学校、家中做了好事(这个好事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自己的进步之事,可以是自己本来就做得好的事情,反正只要做了让自己高兴,并且让他人感受幸福的事情就可以),把这件好事写下来,然后投入班级的好事罐或者好事箱中,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抽出几张里面的好事单,然后读出孩子具体的良好表现。孩子拿着好事单,可以兑换奖品,或者拥有某种“特权”。
关于好事单,那一年我写了一篇《我班的好事单》,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上,那是我的第一篇发表文章。
那么过了这么多年,我重新做这一件事情,又有哪些新的触发点:
1、写好事单可以成为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
其实写好事的过程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因为有了写这样一个动作,孩子对于自己的良好行为的审视会更加具体与深刻,比如今天早上我读到一张好事单,是吴梓琪同学的,孩子说自己在路上捡了垃圾然后丢到垃圾桶里,写了好事单,孩子就真切感受到这种具体的良好行为,孩子在写的过程,就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教育,不是老师等大人发现这种良好行为,是自己发现,自己意识到的。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再读出这张好事单,将这样的良好行为进一步强化。
我们老师的外在教育,只有通过孩子的自我教育,才会有更加好的效果。自己寻找自己的良好行为,与被人发现表达,那种内心的满足感是完全一样的。
真正良好的自我教育,是激发孩子自己与自己对话,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
2、抽取好事单的方式是一种延迟满足的方式。
现在我是每天抽取两张左右,按照每天每一个人可以投入一张好事单,其实很多孩子在一次抽取中是很难被抽到的,没有办法, 这里存在一个概率问题。
每一次不是人人都可以被抽到,其实是在教会孩子们这样一件事情,虽然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良好行为,但是这样的行为不一定是会被马上发现的,我们要学会面对这样现实:付出努力,不一定马上就有回报,但是没有付出,取得回报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低,甚至没有,正如有的同学一张也不写,那么抽取到的可能性就为零。
所以,除了学会等待,还要学会持续不断去努力付出,机会总会给努力多一点的人的,每一次抽取好事箱就是一个直观展示。
3、好事单的兑换方式上,更加注重精神层面。
以往的好事单兑换上,我们比较注重奖品,现在我比较注重,给予孩子某种权力。
在演说家开场之前,我们要选择拍照者、调音员、坐姿提醒员,以往是直接指定,现在我就从好事箱里面抽取三张。这是其中一种兑换方式。
本周我们的兑换主题就是,抽到的同学可以在班级图书馆加倍借书。这个权利是好多同学超级羡慕的,因为最近班级图书馆进了一批非常好看的新书,很多孩子恨不得全部借来。
权利开展可以有非常多,不急,这个豪华套餐慢慢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