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四十一章至第五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一章

第一段: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修道分为三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老子教法成为后代基本教法。下士三年-六年,中士三年-六年,上士三年-六年。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利根者不在此列,慧能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明心见性,万法自如如。上士妙契玄理,听闻“有生于无”无上妙法,即感激涕零,勤而行之。即刻深信,证悟玄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已经初证物象二分,未证象性二分。象非物也,性非象也。物有万而不同,象无碍而化,性五根不入。今闻有生于无,中士将信将疑。】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未证物象二分,视象为物,不知物有碍而象无碍。今闻有生于无之无上妙理,以为是狂人所为,故大笑之。佛法云,叱骂菩萨亦与菩萨结下来生缘,菩萨将先度有缘之人。大笑之义亦如斯。

第二段:

故建言有之:【下宣三道三德一真五大。】

明道若昧,【圣人妙明真心玄照妙道,本明而不昧;世人肉眼见道,若见无物,故若昧也。】

进道若退,【道有转凡成圣之功,故曰进道。世人视道柔弱无用,故曰若退。】

夷道若纇(lèi) 。【大道甚夷,世人视之若纇道,崎岖难行。世人好径,视邪道为夷道。修道士以无欲无味五味为乐,世人以五欲五味有为为至乐。以上三道。】

上德若谷,【上德若无,故曰若谷。谷,虚也。

广德若不足,【广德大而无边,然道本冲无,故曰若不足。】

建德若偷。【建德即甚大之德,偷,潜行不见,不现形也。道成就万物,然未见道形,故曰若偷。】

质真若渝。【大千流变,质真难见。凡夫见流变而叹息,圣人观流变而心开。于迁流中,有不流变者。于生灭中,有不生灭。】

大白若辱,【大白,无物可见,无也;辱,亦无也;白不增白,辱能增白。白中一点辱更显白。辱,黑色。此句经文原本在“上德若谷”后,排序有误。】

大方无隅,【六合之内,方则有隅。六合之外,何方何圆?】

大器晚成,【宇宙熔炉,造化无尽,是为大器。晚成,犹曰无有尽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大器若有成时,非大器也。楚简作“曼成”。帛书作“大器免成”,今人都从之,认为“晚”是“免”之误,不知大器无成时也。】

大音希声,【钟所发为音,耳所闻为声。人籁、地籁发有声之音,天籁发无声之音,是为大音。道所发为无声之音,响如惊雷,唯圣人之耳能闻之,凡夫之耳不闻也。

大象无形。【凡物有象,有象有形,触者为物,眼见为象。象物二分,唯中士得之。得象忘物,得意忘言,唯智者能之。孰能忘象而有得?忘象则忘形,忘形而有得,其为大象。】

第三段:

道隐,无名。【道,无颜无色,无音无声,无象无形,故曰隐也。隐于眼耳鼻舌身意之外,唯圣人玄照独悟。无名,万物有名无实,道无名有实。万物,假物也;道,真也,能生万法,虽无且真。】

夫唯道,善贷且成。【万物不能生万物,唯道能之,故曰道生之。世人谓牛能生牛,马能生马,误也。牛岂能生牛,马岂能生马?若牛能生牛,马能生马,旷古之时,亦必有牛有马。然旷古之时,混沌初开,无天无地,无牛无马。故生牛者非牛也,生马者非马也,生人者非人也。生天生地,生牛生马,生男生女,唯有道也,此曰善贷且成。贷,借也。道借无生有,故曰善贷且成。

道一曰:王弼本“大白若辱”在“上德若谷”之后,此处“大白若辱”置“大方无隅”前。本章宣说三道三德一真五大,贯通文义,且文气更足。五大句式与第45章相对应

质真若渝:凡夫见渝,圣人见真。大白若辱:大白中一点黑更显黑,反之亦然,白以辱衬,辱以白衬。大器晚成:大器所成,无声无息,无有终止,终不可见,故曰晚。楚简“大器曼成”,曼犹慢。从严遵解。不作大器免成解(帛书)。又《汉书 ·马援传》:“汝大才,当晚成”

第四十二章

【道下化章】

第一段:

道生一,【一,元气也,真一也,无分别性也。道化元一显性。一化。】

一生二,【二,元气分为阴阳也。一与言也,分别性初显。元一显象。二化。

二生三,【三,阴阳和三气,分别性渐增。元一显形,此形是雏形、胚胎之形,非成形。三化。

三生万物。【万物,阴阳和三气千变万化终成万物。一,未分别也;二,初显分别也;三,分别渐增也;万,分别不可胜数也。以肉眼观之,一、二、三未显形,万物则显形。以道眼观之,一、二、三皆无渐失,呈渐显之势。万物,则尽显形矣。从此,牛生牛,马生马,人生人;湿生、卵生、胎生、化生,万象纷纭,有形相生,有中生有,不可穷尽也。有生则有灭,有聚则有散。一、二、三,无生无也。三生万类,无生有也。万类成形,则物类相生无穷,有生有也。此详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部曲。

第二段:

万物负阴而抱阳,【观万物有形,然皆出于阴阳,阴阳本无形,不可见万物而忘之。世人观万物有形而忘阴阳无形,圣人观万物有形而不忘阴阳无形。阴阳,万物之宗也;元一,阴阳之本也;道,元一之母也。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也。元一,道之子;阴阳,一之子,道之孙;阴阳和三气,阴阳之子,道之曾孙;万物,阴阳和之子,道之玄孙也。世间五世同堂,道、一、二、三、万物亦五世同堂。阴阳和三气,一曰清浊和三气。

冲气以为和。【阴阳交通,氤氲激荡,如男女相悦,冲气成和。和则生,不和则不生。阴阳为单数,和气为复数,量无限也。言三,一曰多,二曰第三阶段,非阴阳和叠加为三。和,韵律相协,美音生也。韵律无限,和气无限。万物来源于阴阳之和,故可复性也。此老子教法之奥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人和、地和、天和、道和。人法地,即法地和。】

第三段:

人之所恶,【世人所贱。

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孤,孤儿;寡,寡妇;不榖,无食者,犹要饭者也。此三者因其弱势,世所同情。部落首领深知高位者自贬自抑,以此自称,后世徒称之,不知自贬自抑,失远古宗旨矣。

第四段:

故物【万物之理。】

或损之而益,【益损二卦,可不知乎?】

或益之而损。【自损则益,自益则损。强己则损己,弱己则益己。道之下化,乃为失性,益之而损;道之上化,乃为复性,损之而益。万物显形则有生灭,道不显形则无生灭。世人既欲显形,又欲无生灭,不可得矣。世人欲无生灭,则必复性,离形去智,性修反德,与道大同,此修行之秘要,不二之关隘。

第五段:

人之所教,【圣人之所教如上。】

我亦教之:【我依圣人损益教法,更宣如下教法:】

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之新教法,以教世之强梁者,救其不死也。不死,谓反其本也。强梁者肉身死而魂魄无所归乎!先祖之灵不纳也。】

第六段:

吾将以为教父。【吾不得不为教父,传此不二教法。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王弼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言无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哉!此注曲尽其妙,深得老师之旨,又得庄师《齐物论》之旨。老师黑板写下一个一,问写生看见几个一。学生答:一个一。老师曰:错!学生错愕。黑板有个一,尔心中有个一,岂非二个一?一已生二。有一有二,岂非为三?巧历不能尽。万物如斯幻化,其数不可胜数。此章综合气本论、齐物论、语义学。

道一曰:“人之所教”疑省“者”字,应为“人之所教者”。“人之所教”指“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我亦教之”指“强梁者不得其死”,所教对象为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

天下之至柔,【上章宣说道为至柔,一次之,二再次之,三更次之,万物显形则失柔矣。王弼曰:“失无入有”。此章重宣柔之教法。】

驰骋天下之至坚。【世人欲强梁,不欲至柔,因不知至柔无敌,摧毁至坚,如滴水能穿石。】

第二段:

无有入无间。【庖丁解牛,无厚入有间。至柔则胜庖丁利刃,可入无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身犹形也,不可穿墙,更不可穿无间,故老子叹息此身之为大患。有色质,故有碍。有碍则不能入有间,更不能入无间。】

第三段: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再申无为之益。无为,无有为,万物自成。】

第四段:

不言之教,【有言犹有为,不言故无为。教不教,学不学也。】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宇宙大化,无为之杰作,岂有为能作乎!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四十四章

第一段:

名与身孰亲?【庄子三外:外天地,外物,外生。次第行之,外天地,外名也。名与身比,名,外也;身,内也。名犹虚空无物,可弃也。】

身与货孰多?【货,物也。货与身比,货犹外也。虽有物,亦可弃也。弃名弃物,逍遥近矣。】

得与亡孰病?【得身与亡身孰病?身可弃也。无身则吾有何患?名、货、身三弃,逍遥可复矣。世人不知逍遥之大乐,愿为笼中之鸟,涸辙之鱼,悲夫!】

第二段:

甚爱必大费;【甚爱,大贪也。大费,耗竭精神,终日不宁。】

多藏必厚亡。【藏名,藏货,藏身,最后亡名,亡货,亡身,亡神,此亡之厚者也。

第三段:

故知足不辱,【凡心不知足,唯此妙心可知足,知足则贵,无欲无求,此为不辱。

知止不殆,【名不可贪,货不可贪,身不可贪,此谓知止。贪则殆焉。】

可以长久。【真我可以长久,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第四十五章

第一段: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阴缺阳,阳缺阴,故阴阳能相合,相合则大成。阴不缺阳,阳不缺阴,则死矣,小成尚不得,岂得大成。缺乃合之基,不缺则不合,不合则穷矣。世人视缺为缺,圣人视缺为大成。模具理论,阴模阳模,互缺则合,合则成物。世人见缺则悲,圣人见缺则喜。子孙生生不息,岂非男女相缺而相成乎?美学原理亦如斯。观物观象观用,观用为妙。阴阳相缺,故相为用。不相为用,残而非缺。残非缺也,缺非残也。世人视缺为残,误矣。残则可弃,缺则为用。圣人转残为缺,转缺为用,故无弃物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易经》贬盈。盈则满,满则溢。今日计算机,盈则无空间,无空间则死机。此妙理唯圣人知之。冲虚乃大盈,可生万物也。牛只能生牛,不能生马,此牛之能小。若牛能生万物,此牛真牛矣。牛之不能生万物,因牛非冲虚也。牛若复性为冲虚,则必能生万物矣,何必牛生牛。】

第二段:

大直若屈,【王弼曰:因物之性,直不在一。因物之性为大直,水随物之方圆而方圆,此为大直。因地之直,非果地之直。

大巧若拙,【道无为而造万物,无为似拙,实为大巧,胜人间巧匠远矣。】

大辩若讷。【马祖云: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鸟飞鱼游,万紫千红,天地大美而不言,显而已矣。显而若讷,岂欲辩哉!妙理玄奥,世人心盲,显而不知,辩之无益。

第三段:

躁胜寒,【胜寒之法甚多。躁动能胜一时之寒,躁则速竭。北极熊无为而生绒毛,岂非胜寒妙法?】

静胜热。【胜热之法甚多,静无为之法第一。】

清静为天下正。【故知清净之法是天下第一稀有之法,无以加矣。

第四十六章

第一段:

天下有道,【公天下时代,人无私欲。

却走马以粪。【马回到自己田野,以马粪肥田。却,退也,相比天下无道时代。以粪,肥田。

第二段:

天下无道,【私天下,人欲横流。】

戎马生于郊。【战马公母具上阵,久战不回,母马产驹于祭神之郊坛。郊,和平之徴,神所也。

第三段:

罪莫大于可欲,【根源在于人性之欲望,世人为欲望辩护,老子斥为罪恶。可欲,强烈欲望,暗指色欲。王弼本无此句,依河上公本补。】

祸莫大于不知足,【世人误以为欲望满足即可,孰知欲望无止境,此谓欲望之本性,故满足之路不可通,此是大祸。

咎莫大于欲得。【欲得,求得之心虽微,但渐渐增大,成为可欲。此乃咎也

第四段:

故知足之足,【欲望本性乃不知足,故唯有知足之心乃能止欲。世人唯有修得知足之心,了知欲望本性,乃能跳出欲望之火坑。】

常足矣。【物不能足,唯知足之心能令人足,知足之心常在,故曰常足。】

第四十七章

第一段:

不出户,【道不在外,出户无益。】

知天下;【道在妙心,一切唯心造。】

不窥牖(yǒu),【窥牖见虚空,道如虚空而不在虚空。】

见天道。【见心则见天道,妙心能证天道。】

第二段:

其出弥远,【眼耳鼻舌身,奔驰向外,无有止境。】

其知弥少。【与境相接,离道愈远。】

第三段: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入流亡所,反闻自性,明白四达,无所不知。】

不见(jiàn)而明,【内明不在见外。】

不为而成。【无为乃为大成。】

第四十八章

第一段:

为学日益,【为学之路日益。】

为道日损。【为道之路日损。为学为道道路不同,不可混淆。】

第二段:

【为道日损】,【为道之路以日损为务。此句按文意应补。】

损之又损,【损之再损之,遣之又遣。

以至于无为。【损之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法则为因,无不为法则为果。无不为,万能也。】

第三段:

取天下常以无事,【世人取天下以力,圣人得天下以无为,不求而得。

及其有事,【有心栽花化不发,机心发动。】

不足以取天下。【有心取天下而不得。】

第四十九章

第一段:

圣人常无心,【圣人有常心而无凡心,无凡心即无凡情。圣人不仁,即圣人无凡心,无心道人是也。常心,即圣心。王弼本:圣人无常心,误。

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以济世救人为务

第二段:

善者,吾善之;【善人应该救度,使其转凡成圣

不善者,吾亦善之;【恶人应该救度,使其转恶成善

德善。【圣人心中无恶人,一切恶人皆可逆转为善人,善人可增上为圣人。善人恶人都有道性,此谓德善

第三段:

信者,吾信之;【可信者,圣人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不可信者,圣人亦信之

德信。【徼可逆转为妙,不可信者可逆转为可信者。人皆有道性,故曰德信

第四段:

圣人在天下,【圣人入浊世

歙歙 (xī)焉,【心不外驰,入流亡所,反闻自性

为(wèi)天下浑(hún)其心。【为救世人,而以无分别心临世。

第五段: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耳目外驰,心有分别。

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复其真性,犹如婴儿。

第五十章

第一段:

出生入死。【何为生死?出为生,入为死。生死事大,原来只是万物之出入,犹如日出日落。细言之,万物出有入无,出无入有。故圣人观生死如观日出入,玄同得一,心无戚戚,等生死而齐万物。然世人关切生死,圣人恒顺众生,故亦关切生死。】

第二段:

生之徒,十有三。【生于此世,寿终正寝者十分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生于此世,夭折者十分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生于此世,离于襁褓,蹒跚学步,父母呵护以致成人。然躁动、妄动至于死地,十分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何为躁动、妄动?情欲无厌,生生之厚。不知知足,至于死地。】

第三段:

盖闻善摄生者,【远古善掌握生之奥秘者,知养生主。生主乃营魄抱一,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以无知无欲为要务,欲不欲,知不知,学不学,身处六合之内,心游六合之外。养此生主,可与天地并生。】

陆行不遇兕(sì)虎,【毒莫如眼镜蛇,同类相食。兕虎虽凶猛,犹同类不食。然蛇艺人可与眼镜蛇共舞,善摄生者远胜蛇艺人,兕虎可挽而游。异象也。】

入军不被(bèi)甲兵,【入军,甲兵不伤。异象也。】

兕无所投其角,【兕角锋利,善摄生者化为无形,兕角无所投。异象也。】

虎无所措其爪(zhǎo),【虎虽威猛,不伤主人。广钦和尚揽虎而游。】

兵无所容其刃。【圣人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上,兵无所加矣。】

第四段: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视之与木石无异。王弼曰:不以欲累其身,故无死地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