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好的活法:寡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问题:“怎样的活法,最让人羡慕?”
有个高赞回答说:“一个人,一条路,走一生,不用和谁假装很熟,也不用为世俗所累。”
的确,人的一生,本就是越活越寡的过程。
从热衷于呼朋引伴,到喜欢上独处时的清净;
从一个标准的大话痨,成长为话不多说的小沉默;
从一个追求物质丰富的人,变成了物质极简的迷恋者。
寡,才是人生至境。
台湾作家蒋勋,始终给人一种不染尘埃、宁静悠远的感觉。
2014年的秋天,蒋勋独自一人去往池上,居住在一个比较简陋的宿舍里,每天过得也十分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早起,出门散步是他的生活标配,用手机拍一些池上的美景,再悠闲地往回走。
沿途会去一家豆包店看工人作业,轻松地聊聊天,然后吃一些豆包,再回到家中。
空闲时,画室也会成为他钟爱的放松地点,静下心来画画,享受洒进画室的阳光,斑驳有意境。
晚上的时间,静谧而充实,坐在书桌前他,开始了一天的回忆录,写写日记,记录一下自己在池上的生活碎片和感悟。
从他的身上,仿佛看不到任何世俗的烙印,始终温润如玉,寡染以清身。
其实,人活到一定年龄的时候,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才真正把生活过得充实且美好。
反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人际关系上。
哪怕有些关系是无效的,也不惜浪费自己的精力去维系。
庄子曾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人的精力有限,生活需要做减法。
摒弃外界更多的诱惑,不要什么都想要握在手里,懂得取舍,才能删繁就简,活得清净。
独处的时光,往往才最能成就一个人。
老子曾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动听的声音,往往是无声,水深则无声,人贵则寡言。
作家李筱懿在《生活课》里讲过一个故事。
她刚工作时,老板看她沟通能力不错,经常带她出席一些公务场合。
在一次谈判会议上,她碰到了一个校友。
吃饭期间,校友问她是否认识教现代文学的某某老师。
这一问,算是打开了她的话匣子。
她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他是个好老师,但是太没趣,他的课一半人睡觉,一半人看小说,他还有个最诡的毛病,每一届都要挑选全班最漂亮的女生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哈哈哈,怎么,你们认识?”
那个校友很尴尬地说:“他是我爸爸。”
最后,还是校友的朋友,出面解了围。
可想而知,因为她的这次失误,跟进的项目也换了其他的人。
话并不是说得越多越好,能说会道是本事,适时寡言却是一种智慧。
就如这句话说的:“稻熟低穗,人熟低声”
越是成熟的人,越懂得沉默的力量。
不是不说,而是很多时候,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话不用说,有些话不必说。
纪伯伦曾说:“语言的波涛始终在我们的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永远是沉默的。”
外界越喧嚣,越要少说多做,守住自己的心,守住自己的嘴。
智者多寡言,愚者多空话。
寡言,才是一个人最高的境界。
曾看过一个很有感触的故事。
有个人独自到沙漠里寻宝,可一路上他也没有找到宝藏,又累又渴。
当他拿起水杯喝水时,才发现带的水早已喝光。
他非常沮丧,觉得自己肯定会渴死在沙漠里。
刚好,有一尊佛出现了,慷慨地送给他很多水,足够他走出那片沙漠。
然而,当他开始返程时,却发现了一大片宝藏。
没能经得起诱惑的他,开始贪婪地往自己兜里装宝藏,还另外装了一袋子,扛在肩上。
刚开始,他还大摇大摆、兴高采烈地往回走。
可宝藏实在太沉,很快他就体力不支,口渴难耐,眼看所剩不多的水,差点被他一口气喝光。
即便如此,他也仍然不舍得把宝藏扔掉,而是用尽全力,拖着宝藏往回走。
最终,水被他彻底喝光,体力也彻底耗尽。
还没能走出沙漠,他就死在了沙漠里。
很多人喜欢在最开始时,拼命做加法,想要的太多,反而成了一种累赘。
欲望太满的人,容易被欲望迷失双眼,对自己的人生来说,必定是一场灾难。
只有经历得越多,才越能明白:很多东西不过是身外之物,过分追求,只会让自己心累。
康德曾说:“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就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当我们能够不被诱惑所动,便不会被欲望所吞噬。
平庸的人,都在纵欲;厉害的人,则都在禁欲。
生活不过是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简单地过,清静地活,比什么都强。
清代学者颜元,曾提出过一个三寡论:“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寡身,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
寡言,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减少麻烦;
寡欲,才能守得住自己的内心,清静养心。
人生最好的状态,无非是能够享受孤独、学会沉默,克制欲望。
这样,我们才能在喧嚣的生活里,觅得一片清净,寡而不淡,寡而不孤。
作者| 看花回,一个热爱文字的姑娘,余生只愿与文为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因此每当你想评判别人时
千万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