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写作(诗律⑥)格律避忌与拗救
格律诗词写作
(诗律⑥)避忌与拗救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前面讲过了五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标准格式。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明清后的格律诗作品,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标准平仄格式的,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这是因为,上面讲的乃是理想化的格式。当然这些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对初学格律诗者最初的学习练习是非常重要的。犹如小孩子学走路,只有先学会了走,然后再学跑。
有基本句式就会有变化句式,有标准律格式就会有变化律格式,有正例就会有变例。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格律在标准形式下的变通。
一、拗句与拗救
词典曰: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有:“拗”是指声调的不合律。一般而言,我们强调了关键字位和脚节的平仄不能动,非关键字位的平仄可以根据某些情况进行调整。这种与标准律不相符的字位平仄变化就叫拗,此句就是拗句。
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为“拗救”。出现拗句,一般采取补救的办法是,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二、平仄格律的两大律理原则
1、“单句字位依次增严,句脚韵脚恒定不易”原则。每一句的顶节、头节、腹节、脚节依次增严,脚节是最严格的,平仄恒定不易,最宽松的是顶节第一个字,基本是完全不论,可平可仄。
2、“平不可令单、仄可使孤”原则。
三、孤平必避
根据平不令单原则,孤平必避。什么是孤平呢?在韵脚句头节和腹节共只有一个平声字且不与韵脚的平声字相连,叫孤平。
要点:
(1)孤平发生的句位,孤平只出现在平脚句式中。
(2)孤平不产生在仄脚句式中。仄脚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3)“仄仄仄平平”句式,因其句脚是双平,所以不算孤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不管其第一个字是平还是仄,均可不论,只要第三个字是仄就是犯“孤平”。
所以,在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头节首字为仄时腹节首字必改为平,免犯孤平。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
头节奇拗腹奇救,单拗单救避孤平
一三五不论的彦语在这里必需要论一下,以避孤平。
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仄平平仄平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平仄仄平平仄平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平仄仄平平仄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四、三平尾一定避,三仄尾尽量避。
在仄收句,腹节双仄声,便会出现三仄尾;在平收句,腹节双平声便会出现三平尾。这二者皆拗,声调不合律。按照前人的说法,三平尾比三仄尾对诗词声律的影响更大。在前人的诗词中,三仄尾时有出现,三平尾很少。当出句出现三仄尾的时候,按照拗救规则可以用三平尾去救,但由于三平尾比三仄尾更不好,所以还不如不救。介于影响程度上的不同,对三平尾一定要避开,对三仄尾可以宽容一些,能避则避。
举例:
【清】何绍基《过洞庭》:
大水来观八百里,轻舟直渡万重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民】傅尃《避地二首》:(首联)
瓜蔓黄台一再摘,杨柳白门三四围。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民】胡蕴《朔风四首》:(颈联)
万树秋声卷地起,四山冥色逼人还。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宋】吕本中《次韵折仲古见赠》:
顾我初无食肉相,喜公复著侍臣冠。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这些例子看到,对三仄尾没有拗救,是对前面三平尾一定避,三仄尾尽量避的一种实证。
五、本句自救
所有的律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仄脚句,一种是平脚句。每一句分为顶、头、腹、脚四节。五言可以看成是顶节缺失。所谓本句自救,就是某一个字位拗了,在本句另外的字位调整平仄,保持声律平衡。
1、在平脚句,头节奇位拗,腹节奇位救。前面已经谈过的孤平拗救就是这种情况。这里不再重复。
2、在仄脚句,腹节偶位应仄而平拗,腹节奇位变平为仄相救。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平平平仄仄”,如果腹节偶位的仄变成了平,那就必须把奇位的平换成仄,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也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达到互救的效果。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位置互换。这就是通俗所说的四拗三救,或者六抝五救。
举例:
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崔垣《春怨》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关键字位“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六、对句相救
出句腹节应平而仄拗,对句腹节奇位平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相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结合这条拗救规则,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即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那么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出现五连仄,称之为大拗。
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平声字。
举例:
白居易《古原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单救,一字救一字。
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杜甫《送远》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双救,一字救两字。
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这是三救,一字救三字。
再举几个七言的例子:
(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陈师道《绝句四首》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关键字位“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腹节应平而仄拗,对句奇位换平声。
七、拗而不救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拗而不救:
1、顶节第1字拗,可以不救。
2、头节第1字拗,不出现孤平,可以不救。
3、腹节脚节三仄尾,可以不救。
4、腹节奇位拗,成夹拗型,对句可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