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31
川芎葱白汤
【处方】 川芎2两,葱白(切)1升。
【功能主治】 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水7升,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摘录】 方出《经效产宝》卷上,名见《普济方》卷三四二
保和丸
一、古方简介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18g,神曲6g,半夏9g,茯苓9g,陈皮6g,连翘6g,莱菔子6g。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脉滑。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病
【案例】某男,66岁,2001年10月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阻塞性肺气肿6年,每年均因病情急性发作住院治疗。现症见:咳嗽、咯白黏痰,动则气短,形体削瘦,纳差乏力,舌质暗红,体胖大,苔白厚,脉滑略数。证属肺脾两虚,痰瘀阻肺,治宜健脾化痰,消积活血。药用:黄芪20g,白术、茯苓、地龙、陈皮、山楂、神曲、莱菔子各15g,半夏10g,红花10g,连翘12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7剂,咯痰大减,纳食增。继服7剂,神疲气短亦减轻,体重增加。嘱其继用黄芪、薏苡仁、大枣熬粥送服保和丸,早晚各服3g,1个月后停药。随访2年病情稳定,无急性发作。(张智勇.保和丸临证新用举隅.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348)
2.神经性呕吐
【案例】某女,19岁。患者因重感冒住院,经治疗而愈,继则出现恶心呕吐,食后1~2小时即频频呕出,甚则为黄色胆汁,有时不进食也恶心呕吐,身体瘦弱,伴心慌气短,动则加重,每日需补充液体支持。查:发育正常,营养差,心肺正常,肝脾不大,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胃及十二指肠经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患者住院期间予以对症治疗,曾用爱茂尔、灭吐灵、阿托品、苯巴比妥、氯丙嗪、地西泮等西药,中药先后应用疏肝解郁、降逆止呕、通腑泻浊、养阴和胃、清热止呕等法,经治月余无效。呕吐严重时,被迫应用亚冬眠法,使患者入睡才能缓解。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用保和丸加减,处方: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各15g,陈皮、连翘各10g,竹茹5g,每日1剂。
二诊:服药1周,恶心呕吐已愈。观察10日,未复发,痊愈出院。(郭炳森.保和丸加味治验.河北中医,1987,(3):20)
3.不能食肉症
【案例】某男,51岁。患者5年前因食不洁肉,引起呕吐、腹泻,以急性胃肠炎住院1周痊愈出院。后每因寒冷,饮食欠当,即脘腹不舒,便溏日3~4次,食肉更甚,故以素食调养。仅遗不能食肉,见肉即恶心欲吐,欲食而不能食,多处求医,久治不愈。主诉无不适,肝、胆、胰、胃、肠等检查,均未发现阳性体征,舌淡,苔薄白,脉缓。考虑病起于伤肉食,投以保和丸加味,处方:焦山楂20g,神曲、麦芽、法半夏、茯苓、陈皮、连翘各10g,水煎服,日服1剂。
二诊:患者服药7剂后,见肉已不恶心欲吐,近2日少进肉食亦无任何不适。嘱其再进7剂,追访2年未复发。(郭炳森.保和丸加味治验.河北中医,1987,(3):20)
4.胆-心综合征
【案例】某男,52岁。1天前突发右胁剧痛,自服去痛片4片后症状未减,于次日又出现胸闷、心悸、气短。急查B超示:胆囊炎;心电图示:快速心房纤颤。否认冠心病史,舌质红,苔薄黄,脉结代。西医诊断:胆-心综合征;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气郁结,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然患者服入即吐,难以受纳,且呕吐物腥臭,内夹杂未化之顽谷,腹满拘急。再审,患者体质羸瘦,知其中州本虚,柴胡、黄芩能伤中败胃,故难以受纳,转以健中行气为法。选保和丸加木香、瓜蒌、砂仁,1剂后得矢气并泻下一次,更进2剂后胁痛减,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消失,转为窦性心律。(王亚丽,等.保和丸新用.现代中医药,2002,(6):44)
5.高脂血症
【案例】某男,42岁,2000年11月12日初诊。诉体检发现血脂增高1年,患者1年前体检发现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6.69mmol/L, 甘油三酯4.72mmol/L,高密度脂蛋白0.54mmol/L, 即自行饮食控制。今复检仍血脂异常, 总胆固醇5.39mmol/L, 甘油三酯3.42mmol/L, 高密度脂蛋白0.70mmol/L, 故而求治。观患者体质肥胖,舌质暗红,体胖大,苔白略厚,脉滑数。予保和丸8粒,日3次口服。
二诊:3月后复查, 总胆固醇4.65mmol/L, 甘油三酯1.73mmol/L, 高密度脂蛋白0.94mmol/L。嘱其继续服用保和丸治疗, 随访体检2年, 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张智勇.保和丸临证新用举隅.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348)
6.神经衰弱【案例】某男,38岁,于1998年10月6日初诊。患者诉近1年来失眠,曾屡服安神定志、补脑健脑之中药,以及镇静安眠的西药,疗效不佳,今前来本科求治。症见:精神萎顿,形体丰盈,夜不能寐,心烦转侧不宁,或寐而不深,头重浊,腹胀脘痞,胸闷多痰,汗多如油,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红,苔腻微黄,脉滑。追询生活史,知其嗜喜饮酒,夜间好加餐进食肥甘厚味。辨证属食积中脘,胃气失和,郁而化火。治以消食导滞,和胃调中,清火安神。方用保和丸加味,处方:山楂、茯神、连翘心、荷叶各15g,神曲、半夏、陈皮、枳实、茵陈、竹叶心各12g,夜交藤2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宜清淡饮食,忌夜间加餐。
二诊:3日后,患者诉睡眠大有改善,胸闷脘痞减,汗少痰消。药已对症,效不更方,守方再进3剂而愈。(吴隆庆,等.保和丸新用.四川中医,2001,19(11):75)
(二)外科疾病
1.婴儿湿疹
【案例】某男,11个月,1996年3月20日初诊。患儿生后不久头部起疹发痒,渐扩展到面、颈、胸腹部,近日皮损加重,烦躁哭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诊查:面部潮红,颜面、头皮、颈胸腹多处见粟粒大红斑、丘疹及水疱,部分破溃呈鲜红色糜烂面,渗液较多,舌质红,苔薄白,脉数。诊为婴儿湿疹。证属脾胃积滞,湿热蕴蒸,治宜清热除湿,健脾消导。方选保和丸加减,处方:白术、茯苓、连翘、陈皮、黄芩、神曲、炒莱菔子、焦山楂各5g,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各10g。每日1剂,水煎频服。并用马齿苋60g水煎液,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搽。
二诊:服药5剂后,皮损减轻,大便通畅,已能安静入睡。继服5剂,皮损基本消退。(熊晓刚.保和丸加减治疗小儿皮肤病验案举隅.国医论坛,2000,15(1):35)
2.手足口病
【案例】某女,3岁,1999年4月18日初诊。患儿口腔、舌尖及手足起红色丘疹3天,伴发热(体温37.5~38℃),鼻塞流涕,食纳不佳,恶心呕吐,大便3日未行,尿黄而少,烦躁不宁。诊查:口唇内膜、舌尖及两侧手背、手指及足趾屈部可见散在米粒大半球形水疱,周围有红晕。诊为手足口病。证属内有食滞,外感毒邪,伤及心脾。治宜清热解毒,健脾消导。方选保和丸加减,处方:法半夏3g,陈皮、茯苓、连翘、银花、野菊花、大青叶、炒莱菔子、神曲、焦山楂各6g,生薏仁、蒲公英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3剂,便通热退,皮疹消失大半。继服3剂,诸症尽除。(熊晓刚.保和丸加减治疗小儿皮肤病验案举隅.国医论坛,2000,15(1):35)
(三)五官科疾病
鼻窦炎
【案例】某男,1.5岁。患儿自出生后,因覆被衣着过厚,常常鼻流黄色浊涕,服太极丸数丸,上症可得一时缓解,几日后复发如常,储纳差,睡眠好,二便正常。查:两鼻孔略红,唇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白欠润,指纹色紫,隐入气关。西医诊断:鼻窦炎;中医诊断:鼻渊。治则:消食导滞、清热宣肺。拟保和丸加减,处方:辛黄、三仙、茯苓、陈皮、连翘、枳壳、莱菔子、桑白皮各8g,半夏、甘草各3g。1剂2日量,日3次,口服。
二诊:服上方2剂后,浊涕明显减少。又服4剂,病愈,食亦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
慢性软组织损伤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软组织,尤其是肌腱、韧带有许多运动感觉神经、动静脉进出其间,这些部位一旦出现软组织损伤、肥厚、变性,势必影响神经通过和血液供应,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神经传导与组织代谢,同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如何使软组织得以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组织代谢加快,促进炎症的吸收,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络脉受损,气机凝滞,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则为肿为痛。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疏通则可复原。
笔者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采用自拟消肿止痛散治疗急、慢性软组织闭合性损伤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60例,本组患者均系急、一陧性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男42例,女1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39.3岁;急性损伤48例,慢性损伤12例。其中上肢8例,下肢15例,腰背部19例,胸部10例,臀部8例。均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青紫、活动受限。X线拍片提示6例合并有肋骨骨折,但无明显移位,有5例合并有胫、腓骨骨折,但无明显移位。
1.2 诊断标准:
根据教科书《中医骨伤科》制定。
①有四肢、胸腹、腰背部跌打、扭伤、撞伤病史;
②脊柱、四肢呈现保护性体位,活动明显受阻,活动时疼痛加剧;
③局部肿胀或出现瘀斑;
④损伤处有压痛点,局限或较广泛;
⑤肌肉紧张,痉挛;
⑥伴有牵涉痛;
⑦临床与X线摄片排除骨折或其他疾病。同时,中医辨证为局部疼痛肿胀,皮肤瘀紫或瘀斑,或皮肤紫暗,脉弦涩。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和中医辨证标准且自愿接受试验,能完成疗程,资料完整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和中医辨证标准;
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③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④皮肤过敏者;不配合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自拟消肿止痛散
药物组成:三七30g,没药30g,乳香30g,血竭40g,细辛40g,白芷40g,生川乌20g,冰片10g,大黄60g,土鳖虫40g,栀子60g。
将以上诸药用机器打成粉状备用,用时视受伤范围大小取药末适量,加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加热后敷于患处,并用塑料薄膜护于外面固定包扎以保湿,每日1次,每次4~6小时。5天为一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以症状、体征的记分变化来判定疗效,症状按0、Ⅰ、Ⅱ、Ⅲ级分别记0分、1分、2分、3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活动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5%;
显效:活动正常或基本正常,无压痛或压痛轻微,工作与生活不受影响,疲劳后偶见轻度酸痛,疗效指数≥80%;
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受限显著好转,可以参加轻便工作,疗效指数≥30%;
无效:症状与体征改善较少,或无改善,疗效指数<30%。
2.2 疗效:
60例患者中,第一次用药即有效,疼痛及肿胀明显减轻。停药后部分患者疼痛有反复,第2次用药后疼痛及肿胀迸一步减轻。最短用药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为15天。结果,痊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软组织损伤属中医学“伤筋”范畴,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局部疼痛,肿胀是软组织损伤的主要表现,也是局部气血经络病变的病理反应,治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消肿止痛。
笔者自拟消肿止痛散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止血等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6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生三七能使血管收缩,是治跌打损伤的良药,可达到药到血止的效果。大黄性寒,能化瘀消肿;乳香、没药行气化瘀,消肿止痛;冰片味辛、性微寒,香窜善走,散郁火,消肿止痛;栀子性寒,止血、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白芷止痛;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敛疮,配没药,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强,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敛疮伸筋;细辛有麻醉及镇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治跌打损伤。全方共奏芳香走窜,寒温并用,具有行气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治椎动脉硬化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部位在头颈部,与中医学奇恒之府的脑有关。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脑的功能《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灵枢·大惑论》曰:“故邪中其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如于脑,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把视觉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
如《灵枢·口问篇》所载:“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把视觉、听觉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本病的发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都连系头部,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另外,颈项部为脑髓之门户,除手厥阴心包经和带脉外,其余所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由此经过。因而,此处的病变,不仅可以产生局部的症状,亦可通过经络系统内传脏腑,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改变,如该病出现的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脏腑功能失调,又会影响到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与代谢,从而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而这些病理产物又会加重脏腑功能失常,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学认为,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因此,,如睡眠体位不良、工作姿势不良等,这体现了治未病及预防为主的中医防病治病原在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本病的同时,还应让病人纠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导致和加重本病的不良习惯则。
本病以虚为本,风、痰为标。虚症又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均可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引起眩晕之症状。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血液运行乏力,会形成瘀血,不通则痛,可出现颈项及肩臂部挛缩刺痛。
先天不足,肾阴不充,老年体弱,肾精不足,发生退变性病证或气血虚日久累及肝肾等,均可造成肝肾精血不足。“肝主筋”、“肾主骨、生髓”,精血不足,血不养筋,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肾虚不能生髓,脑为髓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或素体阳盛,肝阳上亢或气郁化火,肝阴暗耗,皆可出现肝阳上扰之证,可见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胀痛等症状,正如《临证指南·眩晕门》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饮食不节,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水泛为湿,湿聚为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出现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等症状。如《丹溪心法·头眩》所载:“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上述眩晕的病因,不但相互影响,还可相互转化。但总以本虚为主,正如《景岳全书·眩运》:“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从中医理论分析,本病的病因属本虚标实,素体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以致脉络受阻,清阳不升,不能濡养髓海,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将其分为:
气血亏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中阻型、肝肾不足型四种证型。
以葛根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葛根12g、芍药6g、生姜6g、炙甘草6g、大枣12枚、桂枝6g、麻黄9g。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服。
辩证加减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病症范畴,
中医认为邪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清阳不能上荣头目所致,以头晕、无汗、恶风、项背拘急不舒为临床特征。
葛根汤为太阳经主方,太阳经循行于项背部,其经气上荣于头目,
葛根汤散经输之邪,使气血运行通畅,上荣头目,消除眩晕症状。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
方用葛根为主药,以其性味甘辛,能升津液、升举阳气,濡润筋脉,于桂枝汤中加入麻黄,则不但能调和营卫,而且能发汗祛邪,清阳上升清窍,使气血上荣头目、脑有所养,而眩晕自除,芍药通泄营郁,桂枝加甘草、生姜助阳补虚散风寒之邪,推动气血上荣髓海,大枣调和脾胃,促进水谷精微生成,诸药配伍以除头晕、头痛、项背不适之症状。
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型不同,在葛根汤原方中加减药物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治疗不同分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
1、气血亏虚型
本型以头昏、眩晕,视物模糊,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痛。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葛根汤(葛根12g、芍药6g、生姜6g、炙甘草6g、大枣12枚、桂枝6g、麻黄9g煎汤,加党参15g、炒白术15g、黄芪15g、生地20g、砂仁15g、当归10g、鸡血藤15g。
2、气滞血瘀型
本型以头眩晕反复发作,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头、颈疼痛,动则加剧,其痛多为刺痛,常伴肢体麻木,或心悸,气短,烦燥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舌质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涩。治以益气养阴,调合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葛根汤加川芎10g、沙参15g、白芍15g、丹参10g、鸡血藤15g、红花10g、地龙10g、蜈蚣2条。
3、痰湿中阻型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恣食甘肥或劳倦过度,伤于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苔厚腻,脉弦滑。治以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半夏10g、竹茹8g、陈皮6g、云苓15g、僵蚕10g、蝎5g、呕吐重者加代赭石15g、失眠梦多者加远志5g、五味子5g。
4、肝肾不足型
眩晕头痛、耳鸣口干咽干、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治以滋水养肝、清心宁神为法。
方药:葛根汤加石决明15g、钩藤15g、羚羊骨2g、桔梗5g、生地20g、元参15g、车前草10g。
治阑尾炎
组成
①生大黄(后下)、蒲公英各15克,冬瓜仁30克,桃仁12克,丹皮9克,皂角刺12克,
芒硝6克(冲服)。
②生大黄,丹皮各9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芒硝6克(冲服)。
用法
方①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
方②可每月服三四剂,持续3个月。
【功用】清热泻下。
【主治】阑尾炎(急性用方①,兼治阑尾脓肿;慢性用方②)。
【加减】
方①加减:阑尾脓肿去芒硝,同时配合针灸疗法,针刺阑尾穴(双侧),用泻法深刺
之,运针一二十分钟,接电针机半小时,再留针1小时,每日1次,连刺3天。
又外敷法:方用三黄散外敷,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患处,药干即换。
方②加减:
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
热甚加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
出现包块(阑尾脓肿)加皂角刺;
虚人于后期酌加党参或花旗参以扶正。
【疗效】随证选用,疗效颇佳。
川芎柴胡汤
【处方】 川芎、柴胡、黄芩、茯苓、甘草、当归、陈皮、贝母、山楂、红花子加倍。
【功能主治】 疹后发热依时,久不治成症癖,发热来时,身烧,口渴,少食,烦闷,热过则和,或日发,或间1日2日而发,或数日一发,与疟相似,但不寒耳,久则腹胁中有块,面黄体瘦,胀满少食,与疟母同。
【摘录】 《治疹全书》卷下引《青囊书》
川芎茶调丸
【处方】 川芎120g 白芷60g 羌活60g 细辛30g 防风45g 荆芥120g 薄荷240g 甘草60g
【性状】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炮制】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法用量】 饭后清茶送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 孕妇慎服。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通窍清热。主鼻渊,鼻中常出浊涕,源源不断
川芎茶调散
【处方】 川芎(酒拌)1两,荆芥1两,白芷1两,桔梗(炒)1两,甘草1两,黄芩(酒炒)1两,川贝母(去心)1两,黑山栀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通窍清热。主鼻渊,鼻中常出浊涕,源源不断。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陈松萝细茶调下,1日3次。
【摘录】 《医学心悟》卷四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乳岩”等范畴因长期的情志抑郁,加之过度劳累,使肝气郁而不舒,横克睥土,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影响全身气机失常,出现肝郁证型为多;脾脾虚则气血失运,经络瘀阻,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采用外治方法,可使气血恢复,归以常态,达到消除增生的目的。
开结络膏选用穿山甲、土元、三七、全虫、蜈蚣、牛膝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生地、鹿角胶以补其不足,行气活血,促进乳房部位的气血流畅,使经络通畅,乳腺增生肿块消除。肝火型兼服夏枯草配梔子、甘草以清热解毒,红肿热痛现象自解;白芍敛肝阴,肝阴足而郁火自消。肝肾阴虚型兼服鳖甲、白芍滋补肝肾阴血,阴血足本元复;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则虚火自除。气血两虚型兼服黄芪、当归,可使气旺血生,加以陈皮疏理气机,使气顺血行。三型加以兼服之药,共助黑膏药之力,则能加速乳腺增生的潜愈。
乳癖糊
剂型:糊剂
配方:山慈菇、浙贝母、半夏、南星、僵蚕、乳香、没药、白芷、细辛各10g。
功效:软坚散结,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乳腺增生病。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药末用黄酒、鸡蛋清调糊外敷患处,每日1次。
出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
仙人掌糊剂
剂型:糊剂
配方:仙人掌90g,生石膏30g,冰片少许。
功效:解热解毒,止痛排乳。
主治:急性乳腺炎。
制法:将仙人掌洗净、去刺,加生石膏30g,冰片少许,共捣成膏状即得。
用法:外敷于患处,用量视患处大小而定,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5次即可痊愈。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2000
3
开结通络膏
[方剂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适应病证]:乳腺增生症。辨证分四型:
肝郁型:乳房肿块的胀痛随情绪变化而改变,伴有胸胁胀满,喜郁善怒,纳差,青中年妇女多见。舌质不红。脉弦。
肝火型:乳房胀痛灼烧难耐,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肾阴虚型:中年妇女多见,平时乳房痛,肿块无明显变化,月经前加重,伴有月经周期紊乱,腰膝无力,头晕目眩,神疲体倦,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两虚型:乳房肿块疼痛,伴有全身乏力、纳差、心悸怔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或沉细无力。
[药物组成1:穿山甲25克,土元、三七、乳香、没药各18克,三棱、牛膝各9克,全蝎、蜈蚣各21克,生地黄12克,鹿角胶30克,轻粉3克,黄丹420克。
[配制方法]:先将穿山甲、土元、三棱、三七、全蝎、蜈蚣、牛膝、生地、鹿角胶浸泡于麻子油1000克内,夏天浸7天,冬天浸15天,春秋天浸10天;浸泡后以文火煎熬,至药枯为度,过滤除渣后,武火熬油至滴入水中为珠则成;油温稍低后,徐徐加入黄丹粉,用桑木棍搅拌不停,武火熬,使烟尽出,减火待油温稍凉,加入乳香、没药、轻粉等掺药,继续搅拌,膏冷为度;将膏药浸泡于冷水中一昼夜拔毒,取出加热摊于膏药布上备用。
[使用方法]:按辨证分型治疗。
肝郁型:单用膏药贴于病灶部位。
肝火型:将膏药贴于乳根部位,内服清肝散:白芍30克,栀子1服,5克/次,2次/天。肝肾阴虚型:将膏药贴于病灶部位,内服双滋解毒散:金银花20克,鳖甲8克,白芍30克,甘草15克,研末冲服,2次/天,5克/次。
气血两虚型:将2克,夏枯草15克,甘草15克,研末冲膏药贴于乳根部位,内服黄芪当归加味散:黄芪100克,当归20克,陈皮30克,研末冲服,2次/天,5克/次。膏药于经前10天贴敷,同时内服散剂,连用10天。
[临床疗效]:共治疗300例。其中肝郁型237例,痊愈198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89. 87%;肝火型32例,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62%;肝肾阴虚型16例,痊愈9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气血两虚型15例,痊愈8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6. 67%。
五子定喘汤
组成: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杏仁、葶苈子。
功效主治:痰喘,症见痰涎涌盛,黏稠不,胸隔满闷,纳差便秘,舌苔腻脉滑等症。
方解:本方以豁痰下气的三子养亲汤为基础,加杏仁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行水,一宣一泻,气机通畅则哮喘自平,
加减:
兼咳嗽者,加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
食少者,加菖蒲、佩兰;
胸闷者,加厚朴、陈皮;
便秘者,加全瓜蒌、薤白;
合方:
过敏诱发哮喘者,可以合用过敏煎或脱敏煎,并随症加钩藤、薄荷、蝉蜕、地龙等解痉药。
常与二陈汤合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若兼有表寒,可再合用三拗汤。
如病情得以缓解,可改用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备注:
1、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生甘草;
2、脱敏煎:香附、五灵脂、黑、白牵牛子。
三子养亲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杂病广要》录《皆效方》:“高年咳嗽,气逆痰痞。”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等证。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因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病因食积而起,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多功能癣药膏
配方:百部、黄柏、枯矾、樟脑各10克,白鲜(癣)皮、硫磺各150克,滑石粉、雄黄、青黛各20克,灰黄霉素100片,土霉素100片,核黄素(维生素B2)50片。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加适量凡士林,调成软膏即成。
用法:每取少许涂擦局部,一日二次。以愈为度。
治疗:各种牛皮癣、银屑病、鱼鳞病、钱癣、头癣、体癣、四肢颈部癣、湿疹、脚气、皮肤干裂症、疥癣等皮肤病。
多功能的特效癣药膏,各种癣病一擦好,药物好配又好使。有效率百分之九十五,治愈率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一切热泪,眼弦湿烂
川芎茶调散
【处方】 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甘草1两,石决明1两,木贼1两,石膏1两,炒荆芥1两,菊花1两,薄荷叶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一切热泪,眼弦湿烂。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食后茶送下。
【摘录】 《银海精微》卷上
清头目。主偏正头痛,伤风壮热,肢体烦疼,风热隐疹
川芎茶调散
【别名】 茶调散、茶调汤、川芎茶调饮
【处方】 薄荷叶(不见火)8两,川芎4两,荆芥(去梗)4两,香附子(炒)8两(别本作细辛去芦1两),防风(去芦)1两半,白芷2两,羌活2两,甘草(爁)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清头目。主偏正头痛,伤风壮热,肢体烦疼,风热隐疹。
【用法用量】 茶调散(《得效》卷十)、茶调汤(《医方类聚》卷八十二引《经验良方》)、川芎茶调饮(《不居集》下集卷二)。
【各家论述】 《医林纂要》:薄荷辛寒,轻虚上浮,上清头目之风热,旁搜皮肤之湿热,中去肝胆之虚热,下除肠胞之血热,此用以为君药,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也”。荆芥辛苦温,上行祛头目之风,除经隧之湿,去血中之风湿郁热,此以佐薄荷而为臣。芎穷甘辛,行血中之气,排筋骨之湿,上通巅顶,下彻血海,为厥阴肝经表药;羌活苦辛,此以祛太阳之风热;白芷辛温,此以祛阳明之风热;防风辛甘,缓肝补肝,以防风淫之内侵,故曰防风,其祛风不拘经络,无所不到;细辛辛温,达肾气,使上行以清耳目,主治少阴头痛;甘草以补土和中;茶叶甘苦寒,轻清上浮,能升清阳于上,而降浊阴于下,聪明耳目,开爽精神,虽非风药,而能助诸药,以散风除热,清头目。
【临床应用】 偏头痛:作者用《局方》川芎茶调散原方治疗126例偏头痛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有效率达83.3%。患者偏头痛为阵发性,可以固定或交替发作,右侧多于左侧,且都伴有神经忧郁状态。
【摘录】 《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疏风止痛。主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川芎茶调散
【别名】 茶调散(《世医得效方》卷十)。
【处方】 薄荷叶(不见火)240克 川芎 荆芥(去梗)各120克 香附子(炒)250克(别本作细辛去芦30克)防风(去芦)45克 白芷 羌活 甘草(爁)各60克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 疏风止痛。主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用量】 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备注】 方中川芎善治少阳经头痛(头项两侧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脑、前额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额骨痛),均为主药;荆芥、薄荷、防风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香附行气宽中,兼能疏风(现配方多用细辛,祛风散寒止痛),配合荆、防、薄荷,增强疏风止痛之效;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使升散不致耗气;用茶清调服,乃取茶叶苦寒之性,既能上清风热,又能监制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之升中有降。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按:本方用法,《世医得效方》卷十作"每服6克,葱白、茶清调下;用葱涎调贴两太阳穴,除痛甚者特效。又用朴消少许,吹入鼻中立愈。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