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教师违规补课不能仅靠罚
刘钰
党内警告、调离学校、通报批评乃至开除,近日辽宁等地曝光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典型案例,对涉案教师的处罚不可谓不严。我们可以看到各地教育部门治理教师违规补课的决心,但也必须反思,这一现象为何屡禁不止?除了罚,我们要抓住哪些关键点,去破解这一沉疴旧疾?
教师违规补课现象由来已久。尽管上有政策三令五申,并将其明确列为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但违规补课这些年从未消失。这背后原因复杂交错: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有部分家长在“剧场效应”下无意识地盲从,有个别教师“向钱看齐”的底线丧失,更有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治理违规补课,除了对涉案教师严罚外,还须从源头上进行破解。
首先,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对违规补课零容忍的决心,畅通家长意见反馈渠道,开展有偿补课的常态化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破窗效应”理论,并在管理学中广泛应用。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不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破窗效应”理论在教育管理中同样适用。不难发现一些地区之所以补课之风盛行,往往在于地方教育部门在治理上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监督并查处的力度不够大。有人举报就严惩,无人举报就得过且过。这种时紧时松的态度只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
不过治理违规补课顽疾仅靠外在监督施压还不够,还应该关注教师内心的师德红线是不是建立起来了。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是细水长流的慢功夫,切莫因为慢就怠慢处之。有的地方在根治违规补课上很见成效,其中有效举措之一就是利用寒暑假补课行为高发期,加强对教师的全覆盖培训。通过“同上一堂课”,既加强正面激励,又给出反面警示,给教师同时打上“强心剂”和“预防针”。当然,地方财政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当教师从“不敢补”的心理转变成“不能补”“不愿补”的自觉意识,彻底解决违规补课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在根治教师违规补课的问题上,还须打好家校共育这张牌。有的家长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而轻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则完全盲目跟风。相较于校外培训机构,他们认为校内老师补课既便宜又靠谱,因此不断主动要求老师给孩子加餐补课。对此,教育部门有必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汇聚资源和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降低教师被家长补课意愿裹挟的风险。
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要丰富教育供给,提供多样化的校外课外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有从书堆中解放出来的外在动力。要多尝试将校外教育资源引入校内,让学生在校内、在课后就能参与艺术、科技、体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治理教师违规补课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成全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多维度入手,帮他们发现书本之外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