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四)
我有幸见着过德加的一幅巴掌大小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的侧面肖像,调子沉着,温润耐看;笔法通透,形色合一,作品元气十足,扑面而来的油画味叫人流连忘返。我见着此画之时就很是感慨,因为我先前见到这幅画都是通过质量参差不齐的印刷品,尺寸都比原作大,平面而呆板,完全失了原作的神情味道、气息意蕴,感慨之余我把这番观感称为观真迹后的遗憾。
遗憾来源于我亲近西画,关于其艺术的视觉经验,有太多来源于印刷品。每当见着真迹,我那自以为是的艺术经验就满是委屈。德加这幅小油画一再给我提醒,油画的格调根本无法从印刷品中获得,我的经验好多都是伪经验,好多经验都不靠谱。我当然羡慕国外孩子在博物馆上艺术课的情态,他们从小就被真迹包围,他们与艺术史没有隔阂,他们耳濡目染,怡然自得,方有艺术教育的圆满。
得见真迹固然重要,可真的见到真迹,联想比真迹更重要,联想后面牵扯的是欣赏者的艺术素养及意识,不是每个人到了真迹面前都能有多重情绪与多番联想的。我由于从小接触西画比较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理解中国画的绝美境地,到后来我才明白欣赏一幅范宽《雪景寒林图》的奇伟绝对不亚于拉斐尔《雅典学院》的壮观,甚至其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联想。初看《雪景寒林图》并不会马上觉得是雪景,而是隐隐感觉丝丝寒气,逼近画中,才发现被雪覆盖的楼阁屋檐,远处山顶突兀雪白,山水画的整体气象逼迫我去寻找雪,寻找那一份久违的静谧,多看多想方能领略中国画难得的雅致。
宋代的《雪景寒林图》让我联想到了唐代的王维,据《宣和画谱》、《清河书画舫》等著录记载,王维曾有《辋川雪图》、《雪溪图》、《江山霁雪图》、《雪冈渡关图》、《雪景饯别图》等20余幅雪景山水流传,可谓历史上最喜作雪景的画家之一。当然,王维是个全才,我以为可以与达芬奇媲美的全才。王维通佛学,擅音律,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在极其繁华的时代背景下,却字摩诘,人称诗佛,用译为洁净、没有污垢的维摩诘来寓意自己的人生。诗句通俗,却遍布禅意,诗中多次出现禅味浓郁的空字,如“空山新雨后”“空山不见人”“胜事空自知”“空知返旧林”“薄暮空潭曲”“夜静春山空”“世中遥望空云山”等,空不是没有,而是俯瞰凡尘的幽思悲悯,是旷远超拔的见地境界,如同王维喜作的景中之雪,朦胧、细微、象征性极强,让人浮想联翩。
话要说回来,唐代王维的真迹着实难以寻求,我有意搜索过《雪溪图》,真伪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好在王维有画论存下来,其《山水诀》第一句就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维实为水墨山水的首创者,我完全可以想象,王维画笔下“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格调与水墨情怀。《山水论》的第一句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很明显,王维把禅的“自性论”与“意境说”融入了山水画中,又为文人画南山之宗,其画面的诗意、绝俗的意境完全可以联想。或许我们可以在王维的诗中、画论中去感受他的画作,并不一定要见到真迹,中国的文化艺术还能旁支很多,如辨真伪,鉴定真迹,如艺术批评与历史考据,有时没有艺术真伪的问题,或许也会是艺术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