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 | 月经的调节
心者,火也,八卦中的离卦,为君主之官,属手少阴心经,是脏腑经络的主宰者,又为神明之府。肾者,水也,八卦中的坎卦,为生殖之本,藏精,为天癸之源,阴阳之宅,属足少阴肾经。子宫者,为子宫独有的器官,也是女性生殖的主要脏器。子宫之排泄、受孕、分娩,即所谓“经、孕、产、带”等生理活动与心肾有着直接的关联。
子宫在行使“经、带、胎、产”的生理功能时,主要赖其“藏”、“泻”作用。藏者,闭阖也,含有生新的意义,具有五脏的功用,可补其不足;泻者,泻而不藏,开放也,排泄也,含有除旧的意义,类似六脏。
藏者,藏精、气、津液、血液以及胚胎等物质,并有些补不足的作用;泻者,排除瘀浊、水湿、陈旧性的物质等,亦包括娩出成熟胎儿。泻而不藏,泻之必须干净、彻底。藏而不泻,藏之必须坚固。藏是为了泻,泻是为了更好的藏。藏之坚固,泻之顺利。
行经期子宫行泻的作用,体现在排除应泻之经血。所谓,除瘀务尽,留得一分瘀,影响一分生新。如泻之不尽,留有瘀浊,以致阴长不利,影响子宫之藏。经后期阴长为主,子宫行藏的作用。只有藏之肾固,有利于阴的持续滋长,才有利于卵子的发育,血海(子宫内膜)的盈满,津液的充盛,然后阴长至重,重阴转阳,子宫开放,排出卵子,子宫再次行泻的作用。反之,排卵顺利,子宫开放,大量陈旧性浊液排出,亦保证了经前期阳长充盛。阳长至重,重阳必阴,行经期排经顺利,亦保障了阴阳消长转化周期节律的健康演变。
二、心肾交合的调节作用
心肾交合,实际上是水火阴阳的交济。只有心肾阴阳交济,才有可能推动阴阳之间的消长转化,所以,心肾是调节阴阳的主轴。
1. 心肾相交:心居上焦为阳,肾居下焦为阴。肾阴上济心阴,以防心阳过亢;心阳下温肾水,以促其气火蒸腾。心肾相交,意在阴阳协调。
2. 水火相合:心属火,居南方;肾属水,居北方;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合心火不亢。水火相合,则寒热协调矣。
3. 坎离既济:坎卦为阴,离卦为阳。坎者属水,与肾相关;离者属火,与心有关。坎离既济,心肾相关,此乃后天八卦之意也。正由坎离为轴心,才能推动阴阳运动的进展。
4. 精神互依:肾藏精,心藏神,精神互依。精能营神,神能驭精。肾藏精而主骨髓,精能生髓,髓通脊背骨腔,上达于脑。脑为髓之海,又为元神之府。髓能养神,神能驭精,是以心脑神明才能驾驭排卵之所在。
5. 手足少阴经脉相连:心者为手少阴经脉,肾者为足少阴经脉。心肾之间通过少阴经脉,主要是足少阴肾的经脉发生直接的联系。冲为血海(子宫内膜),任主胸胎,二者相资,故令有子。
三、心-肾-子宫轴的纵横调节作用
心-肾-子宫轴的直接联系主要通过络脉血液来完成。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且上属于心而下系于肾。心为君主之官,内藏神经,又主血脉。心气下降,胞脉通畅,子宫开放,行泻的作用。肾为生殖之本,藏精,又为封藏之脏。子宫闭阖,行藏的作用,与肾有关。
冲任督三脉内起于子宫,外始于会阴,三源而三歧。督向后行,任向前行,冲脉行其中。督脉向后循脊柱两侧上行,在腰部与带脉相连,受带脉的约束,再上行至大椎穴与诸阳经交会,继而至巅顶,复向前下行,络于上口唇龈交穴;任脉向前循小腹上行,在曲骨、神阙、关元穴与诸阴经交会,在腹部与带脉相连,受带脉所约束,再向上行,至胸中,又循咽喉;冲脉行中为血海,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合,然后由任脉继续上行,环绕唇口,络于上唇龈交穴。
冲任脉的支络可达乳房,与乳头直接关联。任脉上行头额再向上,止于两目中。当目瞑口闭时,任督脉交合,形成任督循环。在心肾交合下,任督贯通,阴阳交会,目的在于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推动阴阳消长转化,尤其是生殖节律的发展。
肝脾气血不仅对冲任血海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而且对心-肾-子宫轴所主调的阴阳消长转化节律亦有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1. 血海本身就需要血的支持。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冲任之血海必得藏血之助,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脾为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肝之疏泄主要亦在于协助脾胃升降运化,所以肝脾同为生化之源。而且,肝主疏泄,并有协助排经、排卵的作用。
2. 肝脾通过升降疏泄功能协助心肾相交,以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肝主疏泄作用于消化系统,协助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肝乃肾之子,心之母,补肝则肝气往来于心肾之间。脾胃居中焦,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心居上焦,属火,宜下降;肾居下焦,属水,宜上济。
3. 水生木,肝为肾之子,木生火,心为肝之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且肝血供应心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之精,既能养先天天癸之水,又能化血奉养心神。癸水阴血充盈,自然能促进心肾交合,进而调节生殖节律,包括月经周期节律。所以“下血证(包括崩漏)当以四君子汤收功”,即指脾胃而言。
女性的生理特点在于血偏少,气偏多,气血之间极易失调,所以必须依赖气血之间、肝脾之间的协调关系。“心脾平和,经候如常”:心脾平和下,肝气才能平和,以保证月经周期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