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 有 一 颗 “闲 心”
闲 心 美 感
袁宏道认为,一个人能保持童心,保持赤子之心,保持人的自然天性,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趣”。反过来,如果因为年岁大了,官做大了,闻见知识多了,各种利害得失的考虑多了,身心的束缚多了,离开“趣”也就越来越远了。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诗意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美感,写诗者总是能比一般人更善于发现和体验到生活中的美,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产生丰富的美感而作出美的诗文来,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作诗者的身上,作画者,作曲者,做设计者皆是如此,究其缘由,在我看来便是他们比一般人多了一颗心——闲心。
闲心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呢?要探讨这个概念,得从我们的先哲老子的思想中汲取一些营养。老子曾提出“涤除玄鉴”的命题,意思是说为了达到对宇宙本源“道”的观照,就要把内心的患得患失都洗涤干净从而使自己的心境空明。后来道家的庄子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理论,也是要倡导一种超越功利的高度自由的无我境界,有学者认为,这两种论述“可以看作是超功利和超逻辑的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在此之后,很多思想家又相继提出了“平常心”、“童心”和“闲心”等概念,虽然其内容和意义有所不同,但贯穿始终的内涵和气脉是想通的,今天我取“闲心”这个概念,是因为它正可以针对这个无比忙碌的社会,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往,闲心是对忙碌人群的一种提醒,在利益之外还有一个更美更重要的世界在我们面前,要学会拥有这种闲心,摆脱过多欲望的干扰让精神得到极大的充裕和享受。
除了闲心之外,我们还应对美感的概念有所了解,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与美学家们历来对美感的定义持多种观点,这里暂且不论美感是“认识”还是“体验”,只谈我所理解的美感。美感应该是人们看到符合美的概念的事物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波动和异样的直觉。这种波动和直觉可能是舒适愉悦的,也可能是悲戚苍凉的,甚至是深沉而痛苦的,这些都取决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也许朱光潜给的定义更全面一些,我曾读他的《谈美》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这之中有一种物我合一的思想。而对于美感的真谛,人类仍然在探究。
既然对于闲心和美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要解释二者的关系就相对容易一些了。首先,拥有一颗“闲心”是一个人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即有了闲心,美感也许不会降临,但若没有闲心,便一定不会产生美感。
美感又是人们保持闲心的潜在力量。看到的文字多数在强调闲心对于美感的重要意义,而仍然想浅谈一下美感对于闲心的反作用力,它一旦产生便会支持和促使人们保持一种清闲的心态。无论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使人产生的积极正面的美感,还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人产生的悲凉忧伤的美感,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内心超越现实之上,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状态,也就是清闲的状态,因为美感的产生和作用,人们愿意维持这样一种具有“心理的距离”的生活状态,从而继续获得美感体验。
可见,把握好闲心与美感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作用而故意为之,那也是一种功利的态度,算不上闲心。闲心,当是自由的,当是自然的,当时我们在生活中一种习惯的持续,宁静方得生之高致,清闲方知美之将至。
若没有在苦难的边缘走过一遭,永远不会知道拥有的一切有多让人珍惜。无规无矩,俗言浅谈,唯有谈时之心真诚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