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秋时期:为何春秋时期的战争,有贵族精神?
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盛景。
然而这段历史也是混乱的、无序的,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春秋时期正是“天下无道”的典型。因为春秋时期,诸侯逐渐互相征伐,一个小小的郑国国君都敢向周天子射箭,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无道”。
春秋时期指的是哪一段历史时期?
当我们漫谈春秋时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春秋”这一词到底是从何而来?实际上,这个词 正是取自孔子所著的编年史《春秋》一书。
《春秋》包含的时间段大概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东周初85年的时间叫“前霸主时代”;从齐桓公开始一直到晋悼公死,这128年的时间是“霸主时代”,而“霸主时代”的关键在晋和楚;剩下的90年 就是春秋晚期了,也就是“后霸主时期”。
前霸主时期
公元前770年,西周崩溃,周天子东迁,东迁了以后,周天子的威望大不如初。公元前707 年,周王室和郑国爆发了“襦葛之战”,结果周天子被郑国人打败了。自此之后,周天子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接下来出现了两个小霸主,一个是郑庄公,一个是鲁庄公。鲁庄公就是《曹刿论战》里的那个君主。
而郑庄公这个人,则更为出名。“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到黄泉不相见”等多个典故都和他有关。而且郑庄公也被人们认为是:奸雄之祖,因为他是第一个敢于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人,你完全可以将他理解为“春秋时期的曹操“。
郑庄公一生励精图治,攘外安内,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霸主时代
霸主时期几乎全是围绕齐、晋、楚三个大国展开的,而齐桓公死后,齐国也逐渐衰落了。春秋争霸其实就是一部“晋楚”争霸史,
公元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 此后晋、楚两国一直在互相较劲,双方13场直接战争中,晋国11胜2败。但是最为关键的一共有三场战争: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这三场大战,晋国赢了两场。
但是,楚国作为南方的一个大国,晋国虽然可以战胜它,但自己通常也会元气大伤。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总体上占优势。
后霸主时期
公元546年弭兵之会,晋楚平分霸权。但在晋国依旧扶持楚国东面的吴国,以图夹击楚国,吴国后来逐步壮大。
公元前506年,吴军攻进楚国都城郢,标志着吴国的彻底壮大。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吴国先王阖闾被越军击败杀死的仇恨,发全国兵力进攻越国,在夫椒山击溃越国军队,迫使越国屈服于吴国,越王勾践也被吴军俘虏。
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听说齐国内乱,更是北上伐齐,夺取了齐、鲁两国南疆的许多土地。此后,吴国更是多次伐齐、鲁两国,称霸中原。
西周到春秋前期征伐的特点
古代打仗叫“征”,征者,正也。在西周时期,“征”并非是战争,更多的是为了纠正列国的错误而不得已采取的武力措施,所以敲着锣打着鼓,而且还要指明你的错误在哪儿。这个“征”并不是要伤人,不是要掠夺土地,而是要纠正错误。
西周封建了很多国家,有些国家不老实,就像害群之马一样,这个时候周天子就要组织军队去“纠正”他。而如果有些诸侯国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这样的现象,那么周天子也可以领着军队去纠正他。
这一点在《国语》当中也得到了体现,鲁国有个大臣说“大刑用甲兵”,很显然,他们认为征伐其实就是一个重一点的刑罚。
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则如今看来十分有趣,比如:春秋时期,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而且,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孟子曾说,霸道跟王道有个区别,就是假借仁义之名,行自私自利之实。齐桓公称霸中原时,旗号就是“尊王攘夷”,晋楚“城濮之战”的时候,晋国提出“师直为壮,曲为老”。
意思就是,我们要打这个仗,但是我们决不先挑起这个战争,这样的话列国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于是晋国就施展了各种手段,让楚国人处于道义的下风。后来晋国人跟楚国打的时候,西边的秦、东边的齐,全站在了晋国人一边。
这种贵族精神,在战争中出现是难能可贵的。比如后来的战国时期,一旦双方开战,那都是杀红了眼的,动辄都要杀降、坑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