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杨氏太极拳入门练功的程序
定桩的作用和具体练功方法定桩,也称为静桩。是练习传统武术最重要功法之一,其不仅是太极拳的入门必须功法,而且在不同功夫的修炼阶段,亦有不同的功用价值,故为历代武术先辈所重视。传统杨家太极拳的定桩,主要包括无极桩、三七桩、仆步桩等。在这些桩功中,马步桩和三七桩最为重要。
定桩的作用一、初级阶段对于习练者的作用。第一,定身形。通过定桩练出传统太极拳所需要的基本身形。 在《杨家太极拳老谱》的歌诀《身形腰顶解》中,开篇第一句就是“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就指明了太极拳身形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太极拳,可以说所有的传统武术都是如此。因为传统武术关于身形方面的要求,不是某一位前辈或某一个门派所独有的,是千百年来历代先贤对于武学修炼的统一认识,是快速进入高级武学殿堂的钥匙。只有在正确的身形条件之下,内劲才得以练出来,运动之时才合乎生理学,发力之时亦能合乎技击的需要。所以,不管是为了养生还是练功夫,其前提条件就是要身形正确。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宗师曾有言:“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正是如此。第二,清心静气,增强身体素质;这是练习桩功在健身、养生方面的功效。首先讲清心静气,因为人生在世,离不开家庭、工作、社交,那么也难免有心理的起伏。而中国传统的养生认为,人的很多疾病皆由喜、怒、哀、乐、悲、恐、惊造成,“养生就是养心”。所以,历代的养生学者都主要要清心寡欲。而练习定桩时,要求习练者心静,气敛,神聚。同时,定桩又是介于睡眠和正常运动之间的一种特殊运动模式,所以,可以说是内外兼修!例如,刚开始,很多人中等架子站马步桩,刚开始不到五分钟就大腿和胳膊酸、涨、痛,甚至腿部颤抖,满身大汗,但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站桩的时间也增加了,慢慢的增加到十分钟,再到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而且与此同时,练习者会发现自己饭量增加了,睡眠改善了,爬山、上楼、做运动比以前更轻松了,这都是身体机能方面的改善!第三,化僵为柔;“松”是太极拳乃至传统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夫,但是,所有习练者不可能一上来就松的下去。而且松的前提是尽量在肌肉不受力的情况下把各个关节练开、练合,所以,松也是无止境的。习练者通过定桩的练习,就可以初步的使人体的肌肉、筋骨和关节松下来。第四,简单练出六合劲;六合劲是太极拳在功夫修炼上的核心,俗称整劲。歌诀有云:“六合归一是根本”、“抓住六合练内功”。而民间对于武术上所称的内功、内劲,说白了也就是六合劲的别称!具体可以参看《明理篇——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那么,为什么“定桩”也可以练习六合劲呢?笔者简单做以解释。1.练习“定桩”时对于身形的要求,就是六合劲的基础姿势,以后不管是练习活桩、单操、套路、推手,还是散手技击,都要守着这些要领。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相对于千变万化的套路,定桩由于外形不动,意识更容易兼顾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如此长时间的练习和强化,就是培养自身对六合劲的感受,以至于形成太极拳整体运动的条件反射。2.六合劲的发力根源在腰腿,拳经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肩,达于梢”。所以,腿部的基本功夫是至关重要的。梁派八卦掌的创始人梁振甫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腿上有力,方有内劲可谈,腿上无力则无内劲可言”。而定桩练习对于人体而言恰恰是最锻炼腿上功夫的。3.六合劲练习的另一个重要点就是要虚实分清。在定桩中,“马步桩”是要求习练者两腿均分人体的重量,也就是俗称的“双重”步;而“三七桩”、“仆步桩”等桩功则是虚实分明的。所以不管是练习“马步桩”还是“三七桩”,过了疲劳期之后,尤其是关节相对松开之后,就能慢慢的体会到自身两腿的虚实,由此而不断地进步,逐渐体会到自身腰部的虚实,肩部的虚实,乃至整体上中下、左右的虚实。当然,相对复杂的六合功夫而言,仅仅通过“定桩”的练习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定桩”有一定的功夫之后,需要进一步的练习活桩、步法、单操、推手等功法,并在千变万化的招式中去体悟、演练和升华。所以,笔者把它称为简单的培养六合劲也正是如此!二、定桩在中级阶段对于练功者的作用。所谓中级阶段,是指练习传统太极拳六年以上,已经系统的经过了活桩、步法、单操、套路和推手、散手的练习,在知己和知彼功夫上都有一定的成就。第一、加强和巩固活桩、步法、单操和太极拳套路所练出来的功夫。初学定桩时,习练者犹如一张白纸,学什么就是什么,练习定桩时只有定桩的简单功夫所在。但是,在以后经历过活桩、步法、单操和套路的系统训练后,再练习定桩,因为身心都经过了更深一层的练习,对于拳术有了更多的了解,浑身的筋骨也相对的松开和整合。那么,此时练习定桩就显得更全面和客观。反过来,也加深了后面各种功法的功夫。第二、促进六合劲的形成,增加习练者的功力。其实增加功力,就增加六合劲的功夫。这时候,因为习练者的上中下三盘,已经练开,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六合劲。行功走架时,手、眼、身、法已经协调,这时候再去练习定桩,就会进一步增加习练者的六合功夫。其表现是站完桩后,更能感觉步法轻灵,感觉落地生根,手上也会感觉松沉有力。第三、静中悟动,领悟太极拳推手、散手的诀窍。此时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意念强化习练者的推手和技击能力。比如,以前练武术的前辈们在站桩时,会假设和心目中的高手、甚至是老虎、豹子在搏斗。这就是在静止的状态下,用心理的感觉去体悟技击当中所出现的一些状况。这都是相对高级一些的意念练习。但是,其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推手和实战经验。没有这个推手和技击的经历,就直接练习此高级意念,那就是唯心主义。三、“定桩”在高级阶段对于习练者的作用中国武学的最高境界-----修心,悟道以武入道是中国武学对于习练者所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习练者一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经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武学修炼,感受了性命相搏之时的技击奥妙之后,再去练习桩功就会有更多的对于人生和万事万物感受。同时,定桩本身和佛教、道教的打坐是息息相关的。故而,定桩亦可由此而体会天地之大道!马步桩具体练法一. 马步桩具体练法之要领及图示如下:1. 头部:头要正,不可稍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之势。枕骨和两耳尖微上领,所谓虎豹头是也。下颌微敛,舌顶上腭,眼向远方的前下视。2. 颈部:颈要直,在头部枕骨上领和下颌微敛的作用下把颈部的自然弯曲向上领直,并使喉头收进来。3. 肩臂部:肩部松沉微向前合,肘部微屈而松坠,坐腕,两手合抱,掌心向内,手指自然张开,十指约相对,两腕跟肩同高或略比肩高,略比肩宽。4. 胸部:胸部在肩部要领的作用下,微含,自然而宽畅。5. 背部:背部在肩、胸的作用下,微圆而直。6. 腰部:腰部要松而直,所谓命门穴后撑,两肾饱满。7. 臀部:敛臀,提肛。8. 腹部:腹部放松,小腹微圆,所谓气沉丹田。9. 胯部:胯部要松腾而抱,像母鸡抱小鸡一样,不可抱紧,又不可张开。10. 膝部:膝要松而裹。但不可夹膝和跪膝。11. 脚步:脚要微扣,全脚掌着力,十趾有抓地之意,两脚相距比肩稍宽。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为135°左右。
简述塌腰敛臀和含胸关于塌腰敛臀和含胸拔背,这是早有定论的身形要领了。不过,现在很多人却持怀疑态度,并认为练拳之时不需要守此规矩,甚至还有主张腰部刻意凹进去的。首先,含胸不是驼背,而是两肩微向内合,胸部松儿畅。能含胸则自然可以拔背,即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在走劲上,含胸拔背更利于劲的上下通达,利于人体在左旋右转时,手臂的劲的传导。对于塌腰敛臀,主要为了上下之劲可以通达。翘屁股凹腰,劲必定沉不到脚底。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有部分朋友认为塌腰敛臀不利于腰椎的保护。在此,笔者认为,恰恰正是基于保护腰椎才要如此。因为他们只注意到身形符合生理的弯度,以及向前直击的发力,而忽略了太极拳在发力时腰部是左旋右转的。而腰部的左旋右转必定带动人体脊柱的转动,而如果我方正在用拳或掌发力击打敌人,那么脊柱就要要承担更大的劲。此时,如果我方的是塌腰敛臀,那么脊柱上下就是直的,上下之劲的传导就比较顺畅。而且从腰到肩的旋转也更灵活;反之,如果脊柱上下是呈“S”形的,那么上下传导之劲必然会滞留在第三、第四腰椎,不仅此时会伤害到腰椎,还因为加大了旋转的半径,而失去灵活、机动性。
三七桩具体练法下面以右脚右手在前为例的三七桩练法及图示如下:1. 头部、颈部、胸部、背部、腰部、臀部、腹部要领同马步桩对应要领;2. 肩臂部:右手成立掌势,掌心斜向左前,手指自然张开,中指指尖正对鼻尖;左手立掌,在右手肘下侧方,双手都在身体中线位置;3. 膝部:膝要自然放松,前腿微微弯曲;后腿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一致;4. 脚部: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后间距视架子高低而论;左脚脚尖正对前方或微外摆,前脚脚尖对正前方或微扣,两脚纵向间隔为一个或两个拳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