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一个新领域

无论业内也是业外,当大部分人对“开汤品鉴”要么感觉新鲜、要么还在当做茶艺来理解时,我知道我正在构建一个新领域,——严格的说,是从茶行业中重新细分出来的新领域。

是选择置身事外,还是投身其中,在做出决定前,针对它给出一个理性、客观的分析和预判,才尤为重要。他将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思考是否继续投注精力在其上时,我就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而且这是一个随时思考、验证与更新的过程。

下面就把我的分析与大家稍作分享……

分 析 框 架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领域时,首先需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思考:有没有填补行业或市场空白?拓展性如何?重新定义或确立了什么?它要创造什么价值?它会以什么方式增长?等等。

为了看上去不是很像一篇大学的调研作业,我还是流水账吧,偶尔夹叙夹议,争取不那么Low。

既然“标准开汤”是一个新生事物,显然它是为了填补某些空白而生的,也正是其价值所在。那具体又是哪些空白呢?

首先,  专注最终汤感就已指明了方向——开汤品鉴。恕我直言,建国后业界对于这个阶段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茶艺也是侧重于形式而少言滋味。显然,“标准开汤”填补的就是针对开汤品鉴阶段的研究空白。

同时,单纯追求汤感体验价值的客群还是在消费端,其中代表就是身处内陆腹地的非茶区消费端,——他们对于茶的品饮价值的追求更为纯粹。而基于上述原因,立足于消费端,侧重开汤品鉴的茶学理论也就成为了空白,甚至于此前业界一直未意识到其重要性。而“标准开汤”的理论技术体系也是在填补这个空白。

当侧重于生产、加工、仓储的“产区茶学”与专注开汤品鉴的“非产区茶学”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阴阳合璧,“中国茶”这枚金币才得以完整,才能真正显现其价值。

换句话说,“标准开汤”理论体系的确立,使得中国茶学真正得以完整。

其拓展性,在人们认知到其理论高度并被其体验真切打动之后,它将会充分应用于所有最终产品的消费与体验领域。虽然最初因为提供开汤服务与培训的能力有限,无法实现“与茶滋味,皆标准开汤”,但最初会在一小部分纯粹追求品饮价值的高端客群里应用于售卖、消费、品鉴茶品的各种场景中,并进而向下影响至更多人也开始追求最终的汤感价值。

甚至于,“标准开汤”所呈现出的标准汤感表现,也是生产方评测、改进茶品原料、加工各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比审评来得要更终极、更充分、更细腻。最终以这种形式与意义正向反作用于源头生产端。

说到“重新定义”,其实我更愿意称其为“回归”,——回归其本质,回归其初心,回归其终极诉求。之于茶,那就是回归其品饮价值、汤感体验,而先将其他于当下无法被感知、被验证的内容姑且先放到一边,如原料、工艺、仓储,保健养生功效,保值增值潜力,以及这泡茶所承载各种故事。正如人们对一道好菜的核心诉求就是其味道,而解读食材与烹饪过程则是对其何以得到如此美好口感的注解,而味道欠佳时,所有的注解也都将变得苍白而毫无意义。

基于此,我要创造的显然是茶的体验价值,并尝试呈现出其新的体验高度。 想来在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效益上,也必有回响。

但它会以什么方式增长呢?

……初期,会很慢。因为让人们接受一个从未意识到更不要说经验过的事物是很难的,甚至因触碰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痛点而遭到抵制。就像当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竟然有100名作家要集体写书反对他的观点,——也不知道触碰到了他们什么痛点。

但也正如爱因斯坦的回应:“如果'相对论’真的错了,有一个人反对就够了……”听得出来,他还有后半句没说,“如果是对的,那它将在你们的反对声中茁壮成长~~”

这不,基于“广义相对论”推演出的“黑洞假设”,我们不也亲眼验证了么。

所以“标准开汤”在经历其初期缓慢生长的过程后,很有可能会在跨越某个临界点时触发其“病毒式增长”的开始,——所有体验过的理性茶人与消费者都将意识到它的必要性与不可或缺性,只要追求的是汤感体验与品饮价值,“标准开汤”就是绕不过去的体验形式。对“标准开汤”的需求量会激增。但鉴于当时提供服务的人员配置有限,开汤费用将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提升,进而成为一个具有高附加的细分新兴行业,会吸引一部分愿意致力于此并以此为业的人们从事这项工作,逐渐再拓展到消费者、爱好者。

你或许会考虑到业内竞争。是的,没有谁会放过这么一个大蛋糕!但问题是,“开汤领品师”本身也属于一个技术工种,也是有相当的门坎儿的。就如厨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研习、修炼,也是很难掌握这门技艺,吃这碗饭。

也正是因为这个门坎儿的存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开汤服务”将会持续以一种偏高端、偏小众的规模存在,其他人也只是风闻,或偶有体验。所以除了商业合作,不大容易出现竞争的。

当然,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也必将考虑培训机构的建立以扩大领品师资人才的供给。但这需要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不是我只身能为的。耐心等待吧……

事 前 回 溯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假定其发展成熟后,站在未来,反观这个新事物、新领域,它又承载了哪些历史责任与使命?发挥了哪些难以替代的作用? 并推动行业乃至于社会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

这一说就啰嗦了,还是说重点吧:

首先,“标准开汤”理论将茶的价值回归于茶的本质。

其次,“大道至简”,所有最高级的艺术或技术形式都是至简的,——至少在呈现与体验的过程上是至简的。正如书法、舞蹈、声乐、美食,等等。而“标准开汤”则将茶最终的呈现体验过程也上升到了“至简”的高度。在看似简单的“入水出水时,入口落口间”,去经历那一次茶之至味,甚至你可能都忘了去追根究底,——对,之于美,感受就好,根本无需去追根究底……

况且“少即是多”,只有如此之简洁才能够得以承载中国茶之浩瀚与宏大,才能将其推回到其应有的艺术高度。未来,人们对于茶的认识将不再停留于农副产品这个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种真正的审美体验。

最后,我们将茶回归到了味觉体验这个定位,这是感性认知。而绝大大部分中国传统审美形式大都是建立于感性认知这个基础上的,这也是中国品味的核心。而此前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些,只是妄图通过语言、文字、音画去描述,却终而未曾触及品味的本质。

当同一道菜,在我的指导下你吃出了别样的精彩而难以言表的时候,——记住,这才是品味。

其实也是在借助茶这个方便法门,帮助国人,——不,帮助世界,来体会我们真正的中国品味!!

更进一步,你有幸此世今生,意欲何求呢?赚更多的钱?身居高位?皓首穷经?它们都不是最高级的,最高级的其实是体验,——深度的体验。他很有可能让你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而我,正在努力让你在茶中获得这种深度体验……

行了,这应该能回答上面那几个问题。

你也应该了解如何去分析一个新领域吧。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