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伐中原”的姜维(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五丈原后,姜维虽不是诸葛亮指定的加班人(接班人是蒋琬、费祎),但姜维却是小说中写到的蜀汉后期人物中,继承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遗志最为坚定的一个。
小说从107回到115回,以主要篇幅描写了姜维的八次北伐。所描述的这几次北伐中,姜维竭尽全力、浴血奋战,但都收效甚微。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所写的六伐(与邓艾、司马望斗阵法,大破对手)、七伐(借魏将王瓘诈降之机,将计就计诱邓艾来劫粮草,将邓艾包围,后邓艾侥幸逃脱)纯属虚构。其他的几次北伐虽史书略有提及,但仍难免有虚构成分。尽管小说的描写维护了姜维的形象,但细心的读者依然会发现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实在是败多胜少,乏善可陈。
姜维是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投归蜀汉的,诸葛亮即命他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岁。当时诸葛亮曾给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称赞姜维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三国志·蜀书·蒋费姜传第十四》)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同上)看来是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但姜维多次北伐,每每功败垂成,原因何在呢?归根到底,还是条件使然。
公允地讲,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本来就疆域最小,实力最弱。蜀汉灭亡时,总共只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口,如此的国力,自保都难。到了蜀汉末年,后主刘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宦官黄皓专权乱政,结党营私。朝廷腐败,百姓疲敝,以致“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第八》注引《汉晋春秋》)国势衰微、军力不济,姜维北伐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平心而论,诸葛亮病逝后的蜀汉政权中,蒋琬、费祎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所起作用,都明显高于姜维。然而蒋、费等人都是不主张主动北伐的。例如费祎就曾劝说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三国志·蜀书·蒋费姜传第十四》注引《汉晋春秋》)这说明,当朝的大臣都对北伐并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姜维连年出兵又怎会没有一点顾忌和掣肘呢?
从以上的简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蜀汉的实力不济,再加上人心不齐,是姜维北伐屡屡失败的根本所在。罗贯中在小说中重点铺陈姜维“九伐中原”,这自然不能排除驱驰疆场、浴血奋战的姜维要远比强调保境安民的蒋琬、费祎更富于传奇色彩,更吸引读者的因素所在。当然,罗贯中的这一番苦心毕竟是艺术的需要,既然是小说家言,那么也就无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