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利湿退黄类 中脘—腕骨
【单穴功用】
中脘,又名胃脘、太仓、上纪、中管、胃募。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为任脉经穴,又为任脉与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交会穴,胃的募穴,腑之会穴,回阳九针穴之一。有调升降、和胃气、理中焦、化湿滞、祛痰饮之功。用于治疗胃脘痛(类似急、慢性胃炎,菱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呕吐、吞酸、食欲缺乏、腹胀、肠鸣、腹痛、便秘、腹泻、痢疾、失眠等症。
腕骨,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过,为之原穴。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处,故名腕骨。本穴具有疏散太阳经邪气、清小肠之湿热而退黄疸之功。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耳鸣、目生云翳、颊颔肿痛、痄腮、黄疸、热病汗不出、指挛臂痛、胁下痛不得息。
【伍用功能】
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有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之功;
腕骨有疏散太阳经邪气,清利小肠湿热以退黄疸之效。
中脘以化湿为主;腕骨以利湿为要。二穴伍用,一化一利,湿去热无以生,故退黄之功甚速。
【主治】
1.黄疸,证属阳黄者。
2.反胃、呕吐,证属脾不运化者。
3.急性黄疸性肝炎。
【操作法】
中脘:仰卧,于(胸)岐骨(剑突)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直刺0.5~1寸。
腕骨:侧掌,掌心向前,由后溪穴直向上推,当两骨(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取穴。从内向外侧(从尺侧向桡侧)直刺0.3~0.5寸。
【经验】
中脘—腕骨伍用,出自《玉龙歌》:'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反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玉龙赋》:'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盖脾为后天之本,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功能,若脾虚之人,则运化功能下降,水谷则不能变化精微,以致水湿内停,湿郁化热,湿热熏蒸,胆液外泄,渗于肌肤而致发黄。治宜健脾化湿,分利小肠,导水湿从小便而出。故取中脘为君,以健脾利湿,佐以腕骨宣通太阳经气,分利小肠,导水湿从小便而出。合而用之,升降功能协和,三焦通畅,水道通调,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益彰。
阳黄:为黄疸的一个类型。多因感受外邪,湿热侵及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所致。症见发热口渴、身目呈橘黄色、小便黄似浓茶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胀胁痛,苔黄腻,脉弦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