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一对父母

我的另一对父母就是我的公公婆婆。两位老人家都已经是七旬开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至今仍在老家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耕耘着。

公公今年75岁,婆婆71岁。具有着农村人明显的面貌特征和品质特征。黝黑的脸,粗糙的手,大嗓门,说话直来直去,待人热情诚恳。骨子里的善良和朴实一望而知,如同清澈的山泉水一样。和他们相处的20年间,深深感触到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对别人的热情质朴和勤劳质朴的性格。

公公在村子里是个文化人,是曾经的汇文中学毕业的高中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婆婆则因为年少家贫而只上过小学。后来各自由于家庭原因而未能深造,也就都落在了农村,但是从认识夫君的第一天起,就惊诧于他家的书。一个地道的农村家庭,竟然有那么多的书。还有每晚必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一般看来,农村人讲究个吃饱穿暖,忙时下地干活,闲时赶集上店,打打小牌拉拉家常,在20年前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的农家生活了。”可是婆婆家并不是这样。

婆婆家的炕上总会摆着一些书刊杂志,不定是哪一种,或许是我们买回去的,或许是别人送的;电视里除了一些正能量的连续剧,就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或者《法制民生》之类的节目。

夫家一共3个孩子,一女孩两个男孩,夫是当中的。20多年前农村户口和城镇是有很大区别的。大姑姐在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之后,婆婆硬是咬牙拿出6000元给闺女买了城镇户口,为了让闺女走出“农门”。随后,小叔初中毕业,中考分数达到当时的热门——中专的自费分数段。公公婆婆又把口挪肚攒的8000元交了自费学费,小叔也由此转变了身份跳出了农门。就剩夫一个人以农家子弟的身份上高中了,如果上大学也需要大笔的费用。公公和婆婆缺从来没说过啥,只要想上学,就供!幸亏,夫如愿考上了大学。于是,一家3个孩子都出去了,这在当时的村里引起了一些人的羡慕,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日子刚好过一点,就把辛苦钱都供孩子了。还不如让孩子们早点出去打工赚钱,供出大学生有啥用?据说,当时村里很是有一部分这样的话语常年在公公婆婆的耳边。可是,两位老人家不为所动,继续吃着粗茶淡饭,穿着朴素的衣服,早晨4:00多起床到果园里辛勤耕作直到天黑才回家做饭果腹。秋天收获了红彤彤的大苹果从来不舍得吃一个,都是把好的卖钱,烂的不能卖钱的苹果才小心翼翼的削好,给孩子们吃,自己偶尔吃上一个。就是这样,生生把三个孩子都供了出去。如今,姐三个都在市里、城里安了家,做起了村里人羡慕的买卖和工作。村里人也不再冷嘲热讽,开始说公公婆婆当初有远见了。

年过七旬的他们,仍旧不为所动,夸奖也罢,嘲讽也罢,他们只干着自己该干的事情。每每看到他们的皱纹,就会想起:孩子们的成长是在父母的皱纹里,特别是农民的孩子和父母。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