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总被艺术打脸

马奈《奥林匹亚》

这世界最有威风的自然是权力,权力可以颠倒黑白,权力可以为所欲为。这看上去嚣张跋扈的权力,也会被打脸。一、自然规律,权力总想人定胜天,最后的结果就是打脸;二、艺术,权力总想确定自己的标准,最后也常被打脸。

巴黎有各种著名的建筑,其中三处著名的建筑都打过权力的脸。

拉斐尔铁塔在规划的时候,即受到许多人的反对。中国人熟知的重要人物莫泊桑、魏尔伦、小仲马都极力反对过。

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设计,相比于拉斐尔铁塔在巴黎这个古老优雅的城市更显格格不入。当时的反对者将他蔑视为“小爬虫”,鲍德里亚消费理论的鼻祖,更是专门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比奥伯格效应》,全面否定了这个建筑。

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在建筑初期,同样遭到了许多人的否定。舆论对这个建筑,普遍反对,将这个倒金字塔的玻璃设计,当做一个巨大的破玩意,是一颗假钻石。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随着时间推移,历史证明了,这三座建筑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他们自己也成了法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过,以上的反对,大多还不是直接的权力参与,只是审美的不同,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

当然,也幸好没有权力的直接参与,这三座建筑不至于当初就被夭折。

其实在巴黎受到不同审美影响被非议,甚至被禁的不只是这三座建筑,现在收藏在巴黎奥赛美术馆的两幅作品:马奈的《奥林匹亚》和库尔贝的《生命之源》,就被禁止过,库尔贝的作品更被禁止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公开。

库尔贝的作品,担心现在的网络审核过不了,所以不发上来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发张马奈的《奥林匹亚》供大家自行鉴赏。

西方国家的艺术品(包括文学作品)被禁,大多出于社会的影响,权力的参与也有一般不多。比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书,就是经审查被禁的。

这相比较于苏联的审查就完全不同。

三观一致加好友,注明“少爷”

苏联成立以后,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越来越严,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反映形式也被控制的越来越严。

西方自发的各种协会,在苏联就都成了官方控制的各个机构,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等都控制在苏联政府手里。

通过这些协会,苏联对艺术作品开始了直接的干预,并通过权力的威慑,对不同政见者的打压,力求做到意识形态的统一。

这世界由自然和社会两大部分构成,这两大部分的构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法统一。大自然如果统一了,整个自然界就消亡了。可以这样说自然的存在,就是因为它的多样性的存在。社会也一样,人类千差万别,特别是思想更是极为复杂,艺术是人类思想最敏感、最形象、最直接的反映,所以它的多样是注定的。如果艺术的多样性被取消,人类的灭亡也将是必然。

苏联的灭亡和它力度使艺术的统一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只有一种审美、一种观点、并统一在一种思想的时候,所有的创造性将烟消云散。

所以我们看被苏联作协处罚的、不认可的一些作家及它的作品,恰恰是最能体现苏联当时最高艺术水平的作品。

由此不难看出,权力无法促进艺术,只会限制甚至毁灭艺术。

我们随便列举一下苏联时期被打击,甚至被判刑的伟大作家,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这批当时被苏联政府视同仇敌的人,成了俄罗斯文化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正是有了这些人,现在的俄罗斯文化才不至于是一片空白。

他们有别尔嘉耶夫、帕斯捷尔纳克、左琴科、索尔仁尼琴、蒲宁、纳博科夫、德鲁日尼科夫等等(这名单太长,不再罗列了)。

这些人的作品,大多被苏联作协查禁,这些作家有的被开除,有的被坐牢、有的被赶出苏联,有的自己亡命天涯。

历史证明,正是这些人才是俄罗斯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者。当那些曾经打压禁锢过这些伟大作家的权力拥有者,正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正被人们遗忘的时候,这些曾经被权力否定的文学家们,正被历史所镌刻,他们的名字将与日月同光。

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也疯狂出现过,特别是那个不正常的年代。曾经当作封建糟粕烧掉的伟大作品,现在才知道是我们这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尽管被极尽污名化,依然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就算社会进入到正常,权力也还时不时在控制着艺术,首都机场袁运甫等人的画作《泼水节》的被禁,就和权力的蛮横有关。

好在和艺术的较量中,最终被打脸的总是权力,就如人定胜天者,最终被自然打脸的往往是狂妄者一样。说明天道循环有着它自己的规律,任何认为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的人,最终的命运早就注定,不只是被打脸,还被历史所唾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