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回家,成了催婚最好的挡箭牌”:为什么这代人,越来越不爱回家过年?

今天,壹心理和大家聊聊“过年不想回家”。

先来个投票:

由于疫情,这个春节多了很多“返乡规定”。

这些规定五花八门,说法不一。

但如果细读,就八个字:“能不回来,就别回来。”

对于那些朝思夜想回家的人,这些规定就是一道道绳索。

而对于一些不想回家的人来说,“就地过年”简直就是天赐的借口,终于可以坦然地过年不还乡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回家”本是一个温暖的字眼。

衣锦还乡,是很多人的愿景。

但现实是,越来越多混得并不差的人,并不想回家过年。

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来看:

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并非现实的“我”与他人的关系,而是“我眼里的我”和“我眼里的某某”之间的互动和体验。

在很多人的精神世界里,家乡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家乡人眼里的我”,决定着“我眼里的我”。

所以,家乡人是我们人生的重要“客体”:

  • 他们见证过,我们人生起点的样子
  • 也很大程度上决定过,当年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而如今,过年不回家,不见家乡故人,本质上是一段重要客体关系的破裂。
今天,我们就从“客体关系”这个角度,聊一聊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回家过年了。
曾经无话不谈的人,
如今没话说
@M女士,38岁,互联网公司创业合伙人
我并不是不念旧的人。
以前每次过年回家,我都充满期待,除了看到父母亲人,还可以见到一些曾经很亲密的初中同学。
我们有个小圈子,曾经无话不谈。
但是后来,我就发现,和她们越来越没话说了。
话题一般有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工作和情感。
工作方面,她们多数做了教师、公务员,或者家庭主妇,而我在互联网行业做业务推广。
在她们面前,至今我也没能说明白,我是做什么工作的。
于是就只能听她们讲她们工作中的那些事。
她们的工作好像并没什么可成长的空间。
也没有让她们有更好的状态,反而让她们变得牢骚满腹,对同事充满了各种偏见和诋毁。
情感方面,她们都有老公和孩子。
谈论的是和老公、孩子、婆婆的家长里短……
我插不进去嘴。
我知道,我这个年龄还不结婚,在家乡人眼里已经是异类。她们会不停地问我原因。
事实上,我有男朋友,但是还不打算结婚,也不确定要和他结婚。
我说我对自己的情感状态很满意,她们就对此完全不能理解。
于是,这方面我就不再多说。
直到有一次,其中有一个比较亲密的闺蜜告诉我,其实其他人私下里,对我有很多议论——
  • 我为什么收入那么高?
  • 到底做的是不是正经工作?
从那以后,我就远离了这个圈子。
其实,这个圈子对以前的我来说,还挺重要的。
她们见证过我的青春年少,知道我最初的样子,我希望我们一直可以有话说,分享彼此的生活,给出有用的建议。
但现在我知道,我们走到路不一样,我们的世界不一样了,彼此无法再分享人生。
所以,互相不再干扰,也许更好。
现在,我把父母接出来过年,自己也就不再回去了。
心理学解析:
总会有些人,多年不见之后,你会发现,彼此已经无话可说。
甚至,你不赞成他的每一句话。
于是,你们之间,只剩了回忆,不再有现在和未来。
本质上来说,每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三观影响。
分开读书、上大学、工作后,你们两个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已经天差地别。
于是,那些投机的、怀念的瞬间,再也无法重现了。
接受这种变化并不容易。“他为什么变了呢?他为什么竟然是这样的人?他为什么不理解我?”
所以,放弃一段过期关系,其实很需要强大的内心。
很多重要的人,
已经不见了
@J先生,42岁,小型公司的老板
我以前喜欢回家乡,那里有很多看着我长大的人。
外婆小时候最疼我,也总觉得我将来会了不起。
现在看起来,她的预测并不准确,我只是做了一个小企业而已。
但是,这个预测对小时候的我非常重要,让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可是外婆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之前,我每年回去都要给她扫墓。
还有一些人,并非什么亲人,可能只是一个街坊。
我有一个小时候的玩伴,他的母亲,我称之为“胖婶儿”。
她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很关注我们这一片儿的这帮孩子。
我小时候爱笑,一笑就露出两排大白牙,她给我起个外号,叫“呲牙狸子”。
她有些偏爱我,觉得我是那帮孩子里独特的一个。
这导致我一想起家乡的时候,她就成了家乡长辈的一个代表。
我在她眼里的样子,好像就是在家乡人眼里的样子。
而我好像还挺在乎这种表现。
自己在外做事的时候,总会无意识地想到,如果胖婶儿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会怎么评价我呢?
她会不会说:“当年的呲牙狸子,还真有本事呢!”
直到前几年,我回到老家,在街上遇到她。她已经步履蹒跚,眼睛昏花。
看到我的时候,眼里闪着泪光,但早没了当年那种长辈那种亲昵的居高临下,而是一种老弱者,对于年轻人的敬畏和客套。
我感到十分的心酸,我知道,她已经无力教训我,无力开我的玩笑了。
再回家乡的时候,认识我的老人们越来越少,陌生的年轻人和孩子越来越多。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父母过世之后,我便不再回家。
心理学解析:
很多在你心里很重要的人,已经不见了。

以前你想要证明给她们看,“我有努力去变成你想要成为的样子”;
而现在,你不必再背着这种瞩目前行。
那些曾经在你心中很重要的羁绊,也就消失了。
你更多地开始为自己而活,至于那个给予自己期望的故乡,就让它留在回忆中吧。
最熟悉的陌生人,
无法理解我
@L女士,39岁,整理收纳师
从小,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整个家族,我都是优秀、懂事的孩子代表。
我通过考学走出了北方农村,来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让家里人感到骄傲。
我曾经有一个优秀能赚钱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我的人生,在家里人就是圆满的代名词。
直到三年前,我离了婚。
我没再继续在这段婚姻里纠缠,并不完全是因为丈夫的赌瘾。
而是因为我发现,自己一直都是在沿着别人的期待生活,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还仔细地想了想,这段婚姻里,我是不是真正地爱过丈夫,丈夫是不是真正地爱过我?
答案都是否定的。
所有的选择,都因为大家觉得“应该”是这样。
离婚之后,我自己很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寻找着自己的人生。
我学了整理收纳,成为了一名收纳师。我也还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感情。
但是,每次回到家,却不被理解。所有的人,都在质疑我的决定。
我的父母不理解。
我的大伯——这个家族很传统的大家长——更是不理解。
他认为,无论如何,一个女人不该主动离婚,只要还有机会,就要保持家的完整,就要给下一代一个完整的家。
我不想每次回家面对审判,我想有人支持我的决定,陪我面对我已经选择的生活。
我希望有人听听,我现在想什么,什么时候会感到脆弱,什么时候会为自己开心,什么时候会需要支持。
然而,都没有。有的只是埋怨,翻旧账,替我后悔……对于我离婚后几年的人生历程,没有人关心。
我为自己发现的新世界,我找到的更多的自己,无人可分享。
所以,没有必要的时候,我不再回家。
心理学解析:
你早已不是原来的你。

而你的亲人和那些看着你长大的朋友,对你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以前。
他们不知道,你现在的所有感受,无论坏的还是好的。
他们只相信自己固有认知中的你。
可事实是:

他们期待的样子,你自己已经不再接受;
而你眼里的自己,也很难让他们满意。

矛盾如斯。
于是,你看淡放弃了这段关系。
写在最后
我们曾经想活出一个漂亮的样子,让那些家乡人、那些见证我们人生起点的人知道。
我们以为:他们期待我的样子,就该是我们成为的那个样子。
因为这些念想,每当回望家乡,我们都怀着浓烈的乡愁。
后来,我们离家日久。
再回去时才发现,时光不再,物是人非,更何况那些已经尘封的期待!
有些期待,你可以不用去背负;还有些期待,可能只是你自己的想象。
当真相戳破时,无论你是否愿意回家,可能都要接受:
家乡和故人,或许曾经对你非常重要,但只在回忆中;
如今和以后,你更多的要为自己而活。
在你的人生舞台下,有些前排,你不需要去等待他的喝彩;
还有些前排观众,早已悄悄离场;
你只需要为自己表演,做自己的观众,并对自己说:
“你怎样都行,开心就好。我都喜欢。”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作者简介:时敬国,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亲密关系提升、女性自我成长等领域。著有《没有完美的情感,只有更好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