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德彪西: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
1894年,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在巴黎首演。评论家说,随着长笛声的响起,西方音乐从此步入了现代。
不爱混音乐圈的音乐家
1884年,青年音乐家们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颁奖了,获奖者可以免费前往艺术圣地罗马,居住在当时著名的美第奇别墅中,接受著名艺术家的专门指导。
那一年的获奖者名叫德彪西,年仅21岁的他凭借一部清唱剧《浪子》从众多作曲家中脱颖而出。然而,这个年轻人对获奖并不兴奋,他迟迟不愿动身去罗马。多年后他还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罗马奖学金是无用的”。
德彪西从小就特立独行。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时,他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持怀疑态度,对和声学习却充满着兴趣。这个离经叛道的学生并不受老师的喜爱,他屡屡与钢琴比赛的第一名无缘,后来索性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转而沉浸于音乐创作之中。
写音乐,德彪西从不模仿前人。他时常在音乐评论中用他特有的幽默表达自己的不屑。他曾疯狂崇拜瓦格纳,但很快又成了瓦格纳的反对者,在听了瓦格纳的著名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他曾说:“不知是音乐之罪还是表演之罪,总觉得非常沉闷……”他不喜欢柴可夫斯基,贝多芬也令他感到无聊,他甚至很少使用自莫扎特以来一直非常流行的奏鸣曲式结构。
德彪西不爱混音乐圈,他喜欢的是诗人圈。好友马拉美的诗歌《牧神午后》被德彪西写成了著名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德彪西曾说:“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我希望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到朦胧中去。”马拉美听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后感叹:“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写成的著名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德彪西唯一一部歌剧。魏尔伦、波德莱尔的诗歌、爱伦-坡的小说也是其音乐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源泉。德彪西的音乐总是充满诗情和画意,或许是诗人和画家启发了他,他的音乐也反哺给他们灵感。
“西方音乐从此步入了现代”
20世纪著名的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布莱兹认为:“当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长笛声响起时,西方音乐步入了现代……瓦格纳的主要传统都被抛弃了……德彪西的真实性拒绝所有的墨守成规。”
随着《牧神午后前奏曲》的长笛吹奏起悠扬的旋律,一幅暑气氤氲中芦苇丛被阳光熏成灰白色的画面徐徐展开,古希腊神话中半神半兽的牧神潘躺在树阴下休息,半梦半醒之间他仿佛进入了仙境,那里有仙女舞蹈,还有爱神维纳斯和自己共度午后,潘沉浸在一连串的渴望与梦想中,最后一切都消散开来,回归午后的静谧。
《牧神午后前奏曲》究竟是如何带领西方音乐走入现代的?关键就在于德彪西所传达的“朦胧”中。
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认为,在德彪西之前,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语言都是充满调性的。虽然巴赫的音乐节奏平稳,色彩感不强,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中的起伏对比要比巴赫强烈得多,但不管他们的音乐表现如何夸张,都是有调性的,通俗来说,就是有主调、有中心点的。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对音乐界的冲击就好比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对沙龙画家的冲击。仔细分析这首曲子,找不到一个音乐中心点,让人无法跟着它哼唱,也很难分出清晰的乐句。“当人们喜欢上一首曲子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去记住它的旋律,但德彪西的音乐总是那样让人难以琢磨,他似乎是故意要打破那些连贯的音乐线条。”陶辛说,“德彪西是西方调性音乐到后调性音乐转折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不再用前人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牧神午后前奏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的原因。”
在德彪西之前的作曲家总是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在使用乐器时,运用它音色的长处,比如长笛、小提琴善于表现高音;低音提琴、大提琴等乐器善于表现低音,但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听众能听到大段长笛的低音区吹奏,特立独行的德彪西大胆应用了乐器的不同音色表现曲子特有的色彩。“他写音乐就好比画家画画,用不同的乐器在听众眼前不断地添加不同的颜色。”陶辛说。
“别叫我印象派音乐家”
除了《牧神午后前奏曲》之外,《夜曲》和《大海》也是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它们的灵感或多或少都来源于文学与艺术作品。
《夜曲》由《云》《节日》和《海妖》三首组曲构成。这部作品的灵感有一半来自德彪西的诗人好友瑞格尼尔,另一半则来自惠斯勒的油画《夜曲》。《云》描绘天空的景象,云缓慢而庄严地飘浮其间,最后融化为灰白的茫茫一片。《节日》带给人们一种舞蹈节奏。《海妖》的创作源泉是瑞格尼尔的诗作,描述的是梦境中见到的美人鱼。
《大海》是德彪西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据说,他的房间里曾经挂了一幅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画中的大海白浪翻腾,卷起千堆雪,《大海》就是以此为灵感创作得出的。曾有评论家听了《大海》后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德彪西就明确回应说:“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德彪西的作品常常会让人联想起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画家的绘画。印象派画家舍弃了西方美术中经典的透视原理,德彪西则大胆打破音乐线条的连贯性,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声与音响的色彩,他总是试图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印象或情绪,用尽可能简捷的方式获取准确的思想精髓。德彪西在作品中从来不讲述情节,他更喜欢表现一种意象:大海的意象、月光的意象,金鱼的意象等等。
然而德彪西并不认为自己是印象派作曲家,他更喜欢人们称他为“现代主义”艺术家。对于自己被称为“印象主义者”,他回应道:“我只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印象派’这个称呼并不妥当。”德彪西对莫奈也没有特殊的好感,他欣赏的是英国自然风景画大师特纳,他认为特纳是整个美术界神秘效果的最伟大的创造者。德彪西对于自然风景画的偏爱,也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如一幅幅风景画一般,充满着是“可听的”色彩与风景。在德彪西看来,“音乐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数学,其构成成分是个无穷数。水的流动是音乐,微风改变方向的曲线运动是音乐,落日比任何东西都更具有音乐性。”
你可以这样聆听德彪西
德彪西很喜欢猫,有人说他本人甚至是他的音乐中都能嗅出猫的性格,那是一种自由又神秘的性格,法国人的浪漫加上年轻时在俄罗斯的音乐经历,使德彪西的作品充满着复杂而迷人的特质。不过这种特质在一百年前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听众太多的喜爱,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德彪西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法国作曲家之一。
一百年后的今天,全球各地上演着各种音乐会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德彪西的音乐总是用意想不到的配器和音阶变化表现出神秘、朦胧、精致的美感,这一创作特点贯穿于他所有的创作生涯,很多音乐分析学专家也很难运用常规的分析法则来分析德彪西的作品。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要听懂德彪西最重要的是放下对旋律的追寻,正如陶辛教授的建议:“不要试图像听流行音乐一样哼出德彪西的曲子,放弃对旋律的跟踪,静心聆听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