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理东莲花

东莲花,一个名字如花的美丽乡村。

它坐落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红河源头的瓜江东畔,因历史上水丰草茂、莲藕众多而得名。

东莲花村貌一览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

夏日的一天下午,当我们告别了巍山古城返回大理路上时,汽车行驶了一段山路后,司机将车头拐向了一条小路。

大理州住建局的老陈说:“去看看东莲花村。”

东莲花?虽然多次来过大理,也几次去到巍山县,但对这个名字依然有些陌生。

原来,这是一个回族聚居、曾经以经营马帮为主的传统古村落。全村364户1000多人均为回族。在村口停好车,已是傍晚时分。我们一行缓步走在干净的村道上。与在大理其他地方见到的白族民居不同,这里的民居风格明显打上了特色的烙印,而且分明又显示出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如果从空中鸟瞰东莲花,不难发现它处在巍山县东北部一个小平坝子里,这在山多地少的云南,绝对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作为一个纯回族村落,东莲花形成于明代初叶,因其悠久和深厚的马帮历史文化而有“古道名村”之美誉。或许人们要问,这里的回族是从何而来?据村中的马帮文化博物馆看到的记载,元、明以来,大批随军征战云南的回回军官兵在大理、巍山一带落籍,元代首任云南平章知事赛典赤·瞻思丁第9代孙马德宗从一个叫小围埂的地方分支,慢慢形成了东莲花村,距今约有600多年历史了。

说起来,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巍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巍山就是古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系南诏国的发祥地,也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重镇。元宪宗七年,元军派兵在大围梗、小围埂、回辉登驻屯,回族村落从此便有了雏形。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携手巍山的回族首领马朝珍、马金保、马天有从永建地区揭竿反抗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大理政权。民国时期,这里设永济乡。1956年11月13日,在蒙化(今巍山县)北部成立永建回族自治县,在蒙化南部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1959年,巍山、永建合并为巍山县,永建镇地属巍山县。1972年,从大仓公社划出建永建公社,1984年改称永建区,1985年改称永建乡,2000年撤乡设永建镇。

虽然东莲花已经跻身3A级旅游景区,但因为不到旅游旺季,游客稀少。沿着整洁的村道前行,一道道褐黄色的土墙和一座座灰色瓦片覆盖的房屋呈现在眼前,墙头和屋顶的茅草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低声倾诉着这里久远的历史。村内现存清代建筑10064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17966平方米,具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式样的古民居28座。

我们首先来到了清真寺。

不一样的清真寺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

这座最能体现东莲花村回族文化特征的建筑,始建于清朝初年。寺内十分清静,“朝真大殿”4个大字高悬于殿门之上,几个孩子正在大殿前嬉闹玩耍。让人感到有些诧异的是,从整个建筑的外观看,其风格与巍山古城楼很相似,回族特色并不明显,它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穆斯林美学观念巧妙融合,与东莲花规模宏大的古碉楼、古民居建筑群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

根据地方史志记载,中原文化在巍山传播较早。南诏初期,细奴逻为王时,就要求民众习读汉书,崇尚汉礼。南诏中期,汉文化程度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了用汉字撰写的《巍山起因》《南诏图传》等一批著作和《南诏奉圣乐》等乐舞。明朝洪武年间,在县城建盖了孔子庙,弘治年间又增建了书院。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中原汉文化能在巍山如此盛行。

正因为巍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明代状元、著名文学家杨慎被贬黜云南时,曾三游巍山,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地旅行中也专门来到了巍山。

“东莲花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的马帮文化。”巍山县住建局的小李说,这里马帮历史文化悠久,特色建筑别具一格。

马如骥大院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

离开清真寺,我们又走进了东莲花村最有代表性的民居代表性建筑——马如骥大院。

院门其实并不大。甫一进入,便是宽敞的大院,令人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世守清真”四个蓝色大字在白墙上引人注目。登上四层碉楼眺望,全村建筑风貌基本可尽收眼底。

大院的主人马如骥,当年是威震四方的大马锅头(马帮首领),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村中以他为首的七大马帮共有350多匹马,常年奔走在通往滇西及东南亚的“茶马古道”上。院里地板上一幅“巍山茶马古道'三进三出’线路示意图”,勾画出了东莲花马帮的行走路线,其中就包括了勐海、景洪、凤庆、双江、保山、腾冲、畹町、昆明、丽江、德钦、昌都、拉萨,直至缅甸、尼泊尔、印度。

建于1941年的马如骥大院,座北向南,占地约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个院落组成,既相互联通,又可自成一体。呈现出“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特点,采用 “六合同春”的布局,东西耳房、厅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则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融合了回、汉、白等多民族文化特点,雕梁画栋,精雕细镂,生活与防御兼备,建筑工艺堪称精湛。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大院被区、县、社等政府机构选为驻地,长期作为本地区的政治中心。2016年9月20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东莲花村传统建筑群为第六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马如骥大院被布置成了一个展示马帮文化的袖珍博物馆。为了让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马帮文化的风采,展柜里摆放了当年赶马人曾使用过的钉掌、鞭子、马鞍、短刀、毡子、铜锅等实物,墙上还有图片、文字等说明,让人们感怀那远逝的铃声。

除了马如骥大院,村里还有马如清大院、马如骐大院等,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清末民初乡村古建筑群落,令人能更充分地了解这里独有的马帮文化。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20世纪40年代,巍山回族马帮徒步运输业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鼎盛时期,其中规模较大的回族马帮达到100多队,骡马5000余匹,赶马人1000多名。他们结伴而行,敢于冒险,吃苦耐劳,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当时,巍山回族马帮的运输线路主要有东南西北4条通道。而东莲花村就是当时茶马古道上巍山众多驿站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到民国时期全村有50余户养马,有黑马350余匹,马锅头10余人,赶马人100余人,村内常常马帮云集,来往商旅如织。从东莲花,他们赶着一匹匹负重的骡马,穿州过县,不仅走出了省门,还走向国外。

1897年出生在蒙化县永济乡东莲花村的马如骥,从小受父母的影响,认真研读经书,基础知识学得很是扎实。成年经商后,他的马帮最多时有一百多匹马,雇用了30多名各族赶马人,其马帮商队主要运输糖、茶、丝麻等物资。就连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都要雇请马如骥的马帮跑运输,马如骥因此一时声名大噪,生意越做越大。担任了县议员、乡长的马如骥,在经商致富后,乐善好施,做了不少造福乡梓的好事。比如,他指挥家丁与乡亲们一道抵抗并消灭了前来抢劫杀人的一伙武装土匪,出巨资维修巍山城的拱辰楼,带领乡亲们在村子附近经常决口泛滥的河段,用石头筑起了一道长300米、宽1.5米、高2米的石埂河堤,确保了洪水不再决堤害民。

看着斑驳陆离的老屋与土墙,可以真切地体验到它厚重的历史。作为曾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东莲花村的老一辈人中多以赶马为生。民国年间,村中一些马锅头通过马帮运输赚了钱,便回村建起一座座阔气漂亮的大宅子。后来,其中有一些人外出经商,移居泰国、缅甸等国,成为侨民,其故乡的老宅便空置了下来,年久失修。

马帮文化博物馆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

回族马帮特色面片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

为了保护东莲花村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近年来,巍山县委、县政府着眼于回族特色文化村、民族团结生态示范村等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改造基础设施,在东莲花开展了古民居抢救性保护维修、村庄风貌整治、马帮文化展示、清真美食街、特色旅游开发,着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茶马古道的活宝库、滇西伊斯兰风情的窗口、巍山回族建筑的珍宝馆”。2008年10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东莲花村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

那天,当我们参观完村落后,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为了从饮食上感受一下东莲花马帮赶马人当年最喜爱的食物,我们一行慕名来到村口清真美食街,在一家回族风味餐厅品尝了他们最拿手的风味面片,确实好吃极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维东)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维东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孙小婷
(0)

相关推荐

  • 大理剑川丝绸之路,徒步8公里盐马古道,有风景更有精彩故事

    大理剑川丝绸之路,徒步8公里盐马古道,有风景更有精彩故事! 初识大理剑川县的盐马古道,是在2021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参与了去给剑川县白腊小学的一次爱心捐赠活动.上午捐赠活动结束后,在红星户外的组织下 ...

  • “古云南”茶马古道掠影

    <汉书>中记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开益州郡领云南县".在西汉武帝年间,"太平端应则景云生".武帝大赦天下,举国欢庆,因"梦中现彩 ...

  • 寻根彝祖回味小吃(纪实)

    ........... 寻根彝祖回味小吃 --漾濞彝学会应邀参加巍山祭祖节和小吃节纪实    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副会长:左德辉 春暖花开,二月八即至.应巍山之邀,我率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代表团一 ...

  • 大理马帮户外营地,看日落看云海

    大理洱海边上的马帮户外营地,看落日看云海.

  • 【文史】凤庆犀牛渡口

    犀牛渡口位于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犀牛村境内.   犀牛街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历史悠久.犀牛街下边的犀牛渡是茶马古道出蒙化(巍山)过下关到中甸.昆明.进顺宁(凤庆)上缅宁(临沧)达缅甸的交通要道.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云南省—-—· 云 南历史文化名村巍山县东莲花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始建于明代中叶.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因其古村落风貌保存完整.伊斯兰民族风情浓郁.马帮文化悠久,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山东东楮岛村

    东楮岛村位于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北侧,距石岛港20公里,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文化.众多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海产资源.凝重的饮食文化.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广西玉林高山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广西玉林高山村 高山村坐落于广西玉林市北面5公里处的大容山西南余脉的山坡上,海拔及相对高度虽不高,但因周边经常发生洪灾而此村从未被水淹,故称高山. 高山村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 ...

  •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浙江东沙镇

    东沙镇位于岱山岛西北端,北濒岱衢洋,东邻岱东镇,南与高亭.岱西两镇接壤.最大海湾由西沙角.念母岙.沙河口自西而东环列,至山渚头岬角形成半圈状.镇区坐落于大海湾东角--史称"东沙角"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2009年度"北京最美的乡村".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天津蓟县西井峪村

    西井峪村,位于天津蓟县城区以北,在中上元古界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内,这里四面环山,绿树蔽舍,花果飘香,景色宜人. 尤为独特的是这里因石而生.因石而居.因石而乐的古朴遗风,积淀出耐人寻味.如诗如画的文化内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安徽西递村

    西递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村始建于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山东朱家峪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山东朱家峪村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村,原名城角峪,后改称富山峪. 明洪武初年,朱氏家族自河北枣强迁到该村.距今有600多年历史. 朱家峪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浙江武义郭洞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浙江武义郭洞村 郭洞村,位于距浙江武义县城10公里的群山幽岭之间,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约5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层峦叠蟑,竹木苍翠,静雅宜人."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