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姨妈”与中药不期而遇,肿么办?
经期不建议服用的中药
活血祛瘀类:例如三七、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具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的作用,也因此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使其充盈脉道,可以导致月经量增加。
止血类:例如白及、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此类药物具有凝血的作用,最有可能导致经期变短或是延迟。此外,在行经期内,经血不泄,可能造成血液在子宫内凝聚,长时间后形成血块,甚至导致子宫内膜损伤等。
收涩类:例如五味子、海螵蛸、桑螵蛸、牡蛎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咳等作用,这些作用通常伴有毛细血管收缩,可能导致经血运行不畅、经量减少,甚至痛经。
泻下类:例如大黄、芒硝、巴豆、番泻叶、甘遂等。使用泻下剂的患者大多是为了治疗里实便秘,所以用药大多峻猛,其中部分还具有毒性,在经期,血海由满而溢,胞宫泻而不藏,血室正开,经血下泄,气亦随血而泄,在这个“泻”的时期若再服用泻下类药物,造成正气损伤,极易引起经量和周期的改变。
补益类:例如阿胶、人参、鹿茸、当归等。若月经正常,并不需要额外滋补,乏力、疲惫等感觉都是阴阳气血的周期性消长变化过程中的正常感受,刻意的服用滋腻类补药,会引起月经减少、月经紊乱,服用热性的补药则会化热致瘀,服补血的药物则可致月经过多。
其它中药怎么办?
■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