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国粹』最懂得生活的男人,非他莫属!

  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他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他进京应试,以清新洒脱文风,震动了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赞不绝口:“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他一路被贬,却生活得有滋有味,极具灵心慧眼,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文学小言》里写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正是苏轼,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苏轼“活得很快慰”,“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提到苏东坡, 中国总是会心地一笑”。不得不让人感慨,这才是大生活家。

▲东坡赏梅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学李北海,后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一生热爱美食,是最文艺的吃货

  苏轼一生热爱美食,初到黄州就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苏轼看来,美食不仅能满足生理的需要,也能上升到审美的层面给人精神的享受。在享受美食的时候,苏轼也会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如《猪肉颂》《东坡羹颂》《二红饭》等,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情趣。

  苏轼常常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独具特色的菜品,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坡肉

  苏轼很喜欢吃猪肉。在黄州时写给堂兄的一封信中就很是自豪的提到:“常亲自煮猪头,灌血腈,作姜豉菜羹,宛有太安滋味。此书到日,相次,岁猪鸣矣。”

  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便出自苏轼之手。由于黄州猪肉非常便宜,而有钱人又不屑于食用,普通人不善于制作,于是他还发明出来一种很有特色的猪肉制作方法:

  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苏轼这篇类似于打油诗一般的作品中,足可以看出其饮食之乐。尤其是其中“火侯足时他自美”和“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更是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苏轼一副自得其乐的姿态。

▲苏轼 《久留帖》

东坡羹

  东坡羹“不用鱼肉五味”,只是用非常普通的白菜、蔓菁、荠菜、瓜、茄和赤豆、粳米等这些廉价原料制作而成。在道人应纯将要去庐山时,曾向苏轼请教“东坡羹”的做法,于是苏轼写了一首《东坡羹颂》。

▲苏轼 《渡海帖》,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28.6X40.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坡鱼

  由于黄州临近长江,水产自然都很便宜,有“鱼、蟹不论钱”之说,苏轼又非常懂得鱼的品质好坏,于是又创造出了一种煮鱼的方法:

  就是将新鲜的鲫鱼或者是鲤鱼治理干净,然后擦上食盐,放入锅中后再伴上白菜心入沸水锅中文火煮,另外还要加入葱、姜、萝卜汁和酒,并且强调“调匀乃下”,最后临出锅时放入橘皮线,即可食用。

  最后苏轼在这篇名为《煮鱼法》的短文中说道:“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他觉得好吃得无法用语言表达了。

▲苏轼 《获见帖》

  苏轼还非常喜欢饮酒,曾自言“天下之好饮,亦无在吾上者”,不过他酒量很小,“空杯亦常持”。苏轼经常约上几个好友,饮于赤壁之下。写下了后世广为吟诵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在黄州,除了赤壁之外,苏轼另一个经常饮酒处就是定惠院东面的一座小山了。因为那里有一株海棠,特别繁茂,因此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苏轼都会与友人去观赏,而且必定饮酒。苏轼在饮酒之后,常常有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活动。

  沉迷于食物无非是让自己变得过度肥胖而已,苏轼已显然超越了为饮食而饮食的层面,而是提高生活技能,提高到审美的层面。

▲苏轼 《跋吏部陈公诗帖》

集儒释道于一身,是罕见的“全能冠军”

  苏轼好读书,苏轼在黄州期间所读史书有案可考者,有《战国策》《史记》《汉书》《隋书》《南史》《唐国史补》和《五代史》七种。苏轼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读书方式,就是手抄。而且还建议别人也这么做。在给王巩的信中便说:“君学术日益,如川之方增,幸更着鞭多读书史,仍手自抄为妙。”

  苏轼在读史书之外,还经常读的便是《易》《论语》等经书。因为苏洵晚年曾打算写作《易传》而没有完成,所以遗命苏轼继作此书。谪居黄州期间,苏轼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开始研读这些经书,并借此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苏轼 《枯木竹石图卷》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书法成就非凡,作品重在写“意”

李白仙诗卷

  苏轼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祭黄几道文

  苏轼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诗帖》

北游帖

《京酒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苏轼《近人帖》 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纸本 纵27厘米 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王晋卿帖》

苏轼《书林逋诗后》 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苏轼《春中帖》 约1092年(元祐七年)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苏轼《覆盆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宝月帖》 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 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啜茶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行书,30.3 X 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行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人来得书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致运句太博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苏轼《廷平郭君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苏轼《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苏轼《满庭芳词 》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职事帖》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

渡海帖一

渡海帖二

令子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