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28)大柴胡汤: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后期、闭经、妊娠恶阻、附件炎、附件炎

 大柴胡汤

【原文】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103)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136)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论》(165)

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枳实四枚,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 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解少阳,清泻热结。

【医案】

1. 经前乳房胀痛

初诊:2005年12月16日。林某,42岁,月经周期25~28天,经量不多,经色紫暗,3~4天净,经后10天出现两侧乳房胀痛已经3个月经周期,伴头痛,恶心呕吐,上述症状一直持续至月经来潮方消失。经期并无不适,白带不多,纳可,小便正常,大便秘结。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8mm×7mm×9mm,25mm×21mm×25mm。生育史:1-0-3-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经期紧张综合征。(2)多发性子宫肌瘤。

治法:疏肝调气,清热散结。

方剂:大柴胡汤合栝蒌牡蛎散。

柴胡12g  炒黄芩10g  炒白芍10g  半夏10g  炙大黄12g  枳实10g  大枣5个  生姜4片  天花粉15g  牡蛎20g  浙贝10g  海藻20g  八月札10g  山慈菇12g,7剂。

二诊:2005年12月23日。乳房胀痛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白蒺藜10g、蔓荆子10g、僵蚕10g,7剂。

三诊:2006年3月16日。服药之后乳房胀痛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2. 月经后期

初诊:2007年5月31日。潘某,31岁,末次月经3月8日来潮,至今将近3个月未转。乳房发胀6天,伴小腹隐痛,腰部酸楚,带下量多,纳便正常。原有慢性盆腔病史。生育史:1-0-1-1,避孕。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慢性盆腔炎。(3)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疏肝调气,活血攻下。

方剂: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黄芩10g  炒白芍10g  半夏9g  生姜3片  大枣5枚  炙大黄10g  枳实15g  路路通10g  丹参30g  川牛膝30g  益母草30g  青皮10g,7剂。

二诊:2007年6月7日。月经6月4日来潮,经量中等,舌脉如上。

再用大柴胡汤加减调理。

3. 闭经

初诊:2007年2月8日。周某,38岁,末次月经2006年10月7日来潮,至今4个月未转,无不适。平素月经周期45~50天,经量不多,经色鲜红,夹血块,3~4天净,经前乳房发胀。纳可,二便正常。近来常觉面部及全身潮热出汗。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9mm。生育史:1-0-1-1,放置宫内节育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闭经。(2)慢性盆腔炎。(3)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疏肝调气,活血攻下。

方剂: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黄芩9g  炒白芍10g  半夏10g  生姜4片  大枣5枚  炙大黄10g  枳实10g  丹皮10g  丹参15g  川牛膝30g  益母草30g  桃仁10g,4剂。

二诊:2007年2月12日。月经未转,胃脘不适,腰尻下坠感。性激素检测:促黄体生成素13.42mIU/ml,促卵泡生成素4.07mIU/ml,雌二醇287pmol/L。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香附10g,4剂。

三诊:2007年3月1日。月经2月21日来潮,经量中等,4天净。

4. 妊娠恶阻

初诊:2007年3月2日。王某,28岁,妊娠41天,干呕,口苦口干,乏味4天,大便难,3~4天一行,腰酸。舌尖稍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疏肝清热,和胃益肾。

方剂: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炒黄芩5g  炒白芍10g  半夏10g  生姜4片  大枣5个  炙大黄3g  枳实3g  桑寄生12g  莲蓬10g,3剂。

二诊:2007年3月5日。干呕消失,口苦已除,腰酸口干减轻,胃纳改善,舌脉如上。

治法:健脾益肾。

方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杜仲12g、续断10g,5剂。

5.附件炎

初诊:2005年12月12日。夏某,27岁,因右侧少腹针刺样疼痛3年就诊。经前下腹及右侧乳房胀痛明显,腰坠,带下无殊,胃脘胀痛,纳可,大便秘结,3天一行。B超检查未见异常。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适中,经色暗红,夹血块,无痛经,一周净。末次月经12月2日来潮。生育史:0-0-1-0,目前使用避孕套避孕。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肥大,轻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无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无压痛。西医诊断:(1)右侧附件炎。(2)慢性子宫颈糜烂。(3)经期紧张综合征。

治法:疏肝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柴胡12g  炙大黄12g  枳壳12g  黄芩10g  半夏10g  炒白芍10g  大枣5个  生姜4片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蒲公英15g  路路通10g,7剂。

二诊:2005年12月19日。大便日解一次,右侧少腹刺痛减轻,胃脘胀,外感流涕,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大腹皮10g、砂仁(冲)5g、防风10g,7剂。

三诊:2005年12月26日。外感已愈,胃脘舒服,右侧少腹刺痛轻微,舌脉如上。

中药守12月12日方,加皂角刺15g、石见穿15g、大腹皮15g,7剂。

四诊:2005年12月31日。经期将近,右侧少腹刺痛消失,右侧乳房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青皮10g,5剂。

五诊:2006年1月7日。末次月经1月1日来潮,昨天净,少腹刺痛症状一直未再出现,舌脉如上。

中药守12月12日方加砂仁(冲)5g,7剂。

六诊:2005年1月14日。尿意频,无尿痛,胃脘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12月12日方加甘松10g、佛手10g、九香虫10g,7剂。

七诊:2006年1月21日。上症均除,乳房胀痛及少腹刺痛均未再发生,大便秘结,胃纳正常,舌脉如上。

中药守12月12日方加路路通10g、青皮10g、红藤15g,14剂。

6.附件炎

初诊:2005年12月1日。包某,26岁,9月份药物流产之后因胎物残留行清宫术,术后下腹不适隐痛,至今2个多月未愈,以左侧少腹疼痛尤甚,伴腰部酸楚乏力,带下色黄。昨晚因下腹不适彻夜未寐。平时月经正常,经前乳房、下腹发胀,经期下腹胀痛,二便正常。末次月经11月11日来潮。生育史:0-0-1-0。舌淡红,苔根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前位,略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两侧附件炎。(2)慢性子宫颈炎。(3)经期紧张综合征。

治法:疏肝调气,清理湿热。

方剂: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柴胡10g  半夏10g  炙大黄9g  枳壳10g  黄芩10g  炒白芍10g  生姜5片  大枣5个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白花蛇舌草15g  半枝莲15g  红藤20g  徐长卿15g,6剂。

二诊:2005年12月8日。下腹疼痛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厚朴6g,6剂。

三诊:2005年12月14日。经前乳房、下腹发胀未再发生,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四诊:2005年12月24日。末次月经12月15日来潮,6天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柴胡10g  半夏10g  制大黄9g  枳壳10g  黄芩10g  炒白芍10g  生姜5片  大枣5个  白花蛇舌草15g  红藤20g  败酱草12g  蒲公英15g  川朴10g  延胡索10g  徐长卿15g,7剂。

五诊:2005年12月30日。大便先硬后溏,矢气频多,两侧少腹疼痛,以左侧为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肠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枳壳10g  黄芩12g  半夏10g  炒白芍10g  生姜4片  大枣5个  黄连5g  木香10g  槟榔12g  厚朴10g  神曲10g  凤尾草15g  红藤30g,4剂。

六诊:2006年1月3日。大便正常,下腹疼痛已愈,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爵床15g,7剂。

此后未再间断治疗,从2006年5月27日至2006年9月23日就诊期间,下腹疼痛未再发生,。

【按语】

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如周禹载所说:“大柴胡总以少阳为主治,而复有里者也。外邪未解,即不可治内,而里证已具,复不可专外,故于和之之中,加下药微利之。”可见该方是和解与通下并行的方剂。

《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彭鑫、王洪蓓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认为,大柴胡汤具有抗炎作用。经过加减,该方因可以治疗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缓解疼痛疗效卓著而名噪一时,成为中医治疗急症为数不多的代表方剂之一。其实大柴胡汤中既含有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以调气止痛,又含有黄芩汤(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以清少阳湿热,还含有大小承气中的大黄、枳实以攻治下焦胶结之湿热,半夏、姜、枣健脾和中,合而成为调气清泻湿热又能和胃的方剂。通过药理学研究,大柴胡汤对急、慢性炎症模型均具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其第一作用点是抑制局部炎症,它可以抑制化学介质的游离。全身作用是通过解除皮质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抑制,由此激活垂体-肾上腺的内分泌系统,调节生物功能而呈现抗炎效果。

案1为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头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以六经辨治,证近少阳、阳明同病,故以大柴胡汤治疗,合栝蒌牡蛎散、浙贝、海藻、八月札、山慈菇,以清热疏肝,软坚散结。

案2为月经后期,但患者已出现乳房发胀,小腹隐痛,腰部酸楚等症状,结合有慢性盆腔炎病史,故用大柴胡汤疏肝调气清热,合路路通、丹参、川牛膝、益母草、青皮行气活血攻下,药未尽剂,月经来潮。

案3为闭经4月,而无所苦,平素月经后期,经前乳房发胀,推断病因,以肝气郁结,瘀血阻滞为多见。由于子宫内膜厚度已经达到9mm,虽有余疾,以末治之。故用大柴胡汤加丹皮、丹参、川牛膝、益母草、桃仁疏调肝气,活血攻下,一诊之后腰尻下坠感,性激素检测排除卵巢功能衰退可能,继续用上方加香附治疗,经水终于来潮。

案4为妊娠恶阻,表现为干呕,口苦口干,便难,腰酸,舌红苔腻,证属肝气郁结,气逆化火,故以大柴胡汤中的柴胡、白芍、枳实疏肝柔肝,黄芩、大黄清泻肝火兼通腑滞,半夏、姜枣和胃降逆,加桑寄生、莲蓬益肾安胎。由于方证相符,诸症一举而消。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大黄用炙,同枳实少其量而用,实是量体裁衣。《素问·刺要论》中有“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此虽言针刺,用药无异矣!

案5为附件炎少腹疼痛,伴经前乳胀脘痛,大便秘结,《灵枢·经脉》中所描述的“妇人少腹肿”则与附件炎少腹胀近似,以其经脉所过,仍属少阳、阳明同病,故亦用大柴胡汤治疗。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与蒲公英配伍以清理湿热,加金铃子散、路路通以和气血止痛。“热结在里”,大便秘结,病属少阳、阳明,是案1、案2选用大柴胡汤的依据。

案6同为附件炎,少腹疼痛伴经前乳胀,经期腹胀,带黄,虽大便正常,而病情与案2相近,故仍守大柴胡汤治疗。大黄用量已损又同时入煎,泻下作用已折,在此案之中仅以清理下焦湿热为治,不以通下为用。加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以增强清理湿热,川朴调气,延胡索、徐长卿和血止痛。徐长卿味辛,性温,以往多用于祛风止痛,其实此味药因其具备的行气活血止痛功效,可用治痛经、盆腔炎等妇科多种痛症。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徐长卿具有镇痛功效《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王本祥主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