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大弟子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其中,最优秀著名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颜子(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即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40岁不幸早死。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即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排在第三。
冉耕、冉雍、冉求三兄弟。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其父名叫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冉耕(公元前544-?),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他以德行著称,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子、闵子并称。因恶疾早逝,在患麻风病期间,不愿见人。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后世追封郓侯、东平郡公、郓国公。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
冉雍(公元前531年-?),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岁。他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公元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尊称“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冉求生性谦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顾。唐赠封其为“徐侯”。
子我(公元前522-公元前458),即宰予,亦称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曾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即端木赐(复姓端),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即仲由,鲁国人,比孔子小九岁。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性情刚直,好勇尚武。仲由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即曾参,字子舆,鲁国人(今山东嘉祥县),孔子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子夏(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即卜商,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今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子夏擅长文学,是孔门高足,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子夏后来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
子游(前506年—前443年),即言偃,亦称言游、言子,吴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岁。他长于文学,与子夏、子张齐名。曾为武城宰(县令)。子游于鲁悼公二十五年去世,葬于虞山东麓,从祀孔庙,历代追封丹阳公、吴国公。明朝嘉靖时期,定称“先贤言子”。清朝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