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系列之十大红色文学经典(下篇)

红色文学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推倒了压在身上几千年的“三座大山”,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阶层齐心协力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种种历程。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近现代以来最经典的十部红色文学巨著。广义上的红色书籍,是包含所有有关中国革命题材的书籍,包括小说、诗、话剧等等,这里所讲的是小说。话不多说待我一一写来!由于篇幅过长,所以还是老规矩分为上下两篇来写。

大名单: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创业史》、冯德英的《苦菜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三里湾》、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吴强的《红日》、魏巍的《东方》、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都梁的《亮剑》

第六:《红日》

《红日》是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版于1957年。《红日》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相信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红日》。而这部小说的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电视剧所带给我们的直观体验。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大部分基于现实的基础上写就的,因为作者吴强就是当年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但是它又不仅仅单纯写了战争场面,这也就避免了成为一本单纯的作战记录。时任苏中军区的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宣传部长的吴强在经历了这场军民团结一心成功打败不可一世的张灵甫的战争后被深深触动,从而写就了这本经典巨著。书中吴强把解放军各级指挥员不同的性格特征、作战作风、思想感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对敌人的形象塑造上也更加生动饱满,张灵甫虽然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是他同时又具备了一个优秀军事指挥员的精明干练,沉着自信。正所谓尊重你的敌人才是尊重你自己,正因为敌人的强大才体现出胜利的来之不易。在书中作者对沂蒙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军不俞余力的支持进行了深度描写,哪怕是一场小小的战斗背后都有人民群众默默奉献的身影。这也就验证了毛主席军事思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的军队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任何敌人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下都会土崩瓦解。而远离人民支持的军队就是无根之水无立足之地。《红日》一经发表便轰动一时,先后被翻译成英、日、俄、德等十余种语言在国外发行出版。

第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 《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这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在深入学习和考察了当时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后写就的。丁玲用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相结合,细腻生动的文笔加上充满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让全书波澜起伏,舒徐有致。这本书为我们深刻的揭示了土地改革不仅仅是单纯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环境形势。比如被错划为富农的顾涌,他即是八路军战士的父亲,又是富农和地主的儿女亲家,还是贫农女儿的公公。再比如地主恶霸钱文贵,他也是军属但又是地主,而且哥哥弟弟一个贫农一个工会主任。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开展土地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基层党员和工作队队员却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展开了一场恒古未见的土改运动。本书在以农民与地主钱文贵之间为主线,又辅以大量的其他矛盾冲突。深刻的为我们展现了在土改运动下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也是延安整风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之一。

第八:《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不瞒大家这本书我还没看过,但是要排这个榜单也就绕不开这部作品。在上篇的评论区里就有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所以我就把它放了上来。由于没读过也就不多做评价,摘抄一下来自大神的评论。

原吉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主任王俊秋《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 《青春之歌》产生的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高扬的时代,从普通走向伟大,从平凡走向崇高,是一代人的普遍追求。林道静的道路非常及时地适应了广大青年人的这种精神需求,而且自传性的写实也使这种精神诉求增加了一种真实感和可模仿性。在那样一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林道静不再是一种艺术形象而是一种生活的典范,满足了青年读者渴望崇高的心理欲求。因此说,《青春之歌》是一部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可深入探讨的价值与意义。

第九:《东方》

《东方》是当代作家魏巍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把前线和后方穿插交错起来进行描绘,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进行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比起《东方》魏巍的另一篇报告文学更加出名,那就是那篇著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是第一部反应了朝鲜战争从发生到发展最后到胜利的长篇文学作品。作者在这本书里给我们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文学形象,比如坚韧顽强,勇敢善战的爱国主义战士郭祥。洗尽铅华,浴血重生的王大发。投机倒把,贪图享乐的陆希荣。还有天真善良,性格坚强的女英雄杨雪等。魏巍通过对这些形形色色人物描写来给我们展示出前方与敌人的浴血拼杀和后方新中国刚建立复杂的阶级斗争环境。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歌颂了当时的中朝两国人民在对抗帝国主义侵略者时的大无畏精神。比较可惜的是由于创作时期在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干扰之下,作者先期的一些宏大构想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来。但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特殊时期的文学作品,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是人力了抗拒。正如丁玲所说:“《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最近网上很多有关于抗美援朝作战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的论调,我建议你们去看看这本书,相信你看过之后会改变自己现在那些不着调的看法。

第十:《亮剑》

《亮剑》是都梁创作的长篇小说。《亮剑》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亮剑》是一部糅合了史诗风格和悲剧色彩的战争题材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风格。

估计这份榜单上最出名的除了《红岩》《林海雪原》再就是这本《亮剑》了。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改变的同名电视剧《亮剑》了,当年的《亮剑》可谓是万人空巷,“李云龙”几乎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他改变了以往我们在文学作品上的伟光正的英雄形象,他可以战场抗命,也可以为了救妻子而擅自行动,还可以为了给部下报仇而快意恩仇,个性叛逆的他三起三落而丝毫不在意。但是李云龙身上的珍贵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勇敢善战、体恤部属、刚正不阿、信念坚定。这样李云龙显得更有血有肉,更贴近大众,他更像一个我们之中的某一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是以李云龙的死来直面当年的那场“浩劫”带给人们的沉痛记忆。当他被用九死一生换来的珍贵和平下生活了十数年群众迫害至死的时候,他的对自己尊严和气节的看重甚至超越了死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亮剑精神。书中还塑造了楚云飞、赵刚、丁伟、孔捷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学形象。可以说这部《亮剑》的出现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打破了一直以来戴在文学头上的浪漫主义光环,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写道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像李云龙所说的: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拥有亮剑精神。

我在选最后一个名额时给了《亮剑》而没有给《上海的早晨》。完全是因为《亮剑》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红色文学经典巨著。有点后悔应该把《保卫延安》《红日》两部换一个给《上海的早晨》。因为这两部其实风格类似,但是因为内心喜爱,所以就没用动它。

上下两篇前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