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泪目!十万青年送别袁隆平…他走后,我们就是他!
曾经有一个人说:愿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于是便倾注一生,一门心思扑在上面。
他无数次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从今以后,每一次风吹稻浪,都系挂着无数国人的惦念。
后辈不敢忘。
1.
“袁爷爷,我今天也有好好吃饭。”
一位小学生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前,
寄托了自己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他或许对生死还懵懂,
却知道吃井不忘挖井人。
知道“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长沙很久没有聚集过这么多一夜之间奔赴赶来的外乡人。
一个凌晨4点多从江西德安赶来的袁老同乡人说,
想来送袁老最后一程。
铭德厅前,人们自发排队悼念。
人们有序的进场祭拜,又静默的离开。
有人回忆说,97年之后,再没见过这般景象。
“总觉得不去一趟,会遗憾一生。”
长沙南站,一出站就有人逢人便问:
“你是去见袁爷爷吗?免费送你过去。”
原来这行自发在火车站组织免费发车的人,
是长沙当地的哥。
有超过2000位的哥自愿加入到了接送队伍中。
不仅在南站,连机场也布满了的哥的身影。
他们说,都是被袁爷爷米饭养大的人,
想作为长沙普通一员为袁老送上敬意。
图源:微博
其实从昨天晚上开始,
来明阳山殡仪馆为袁爷爷送别的人已经络绎不绝。
一位母亲连夜带着坐在轮椅上的儿子悼念袁老。
儿子今年上高二,
想来看偶像最后一面。
他说,前一天晚上还在看袁爷爷的视频,
袁老一生都致力于消除饥饿,
难以接受一个本来特别精神的老爷爷就这么走了…
外卖骑手小哥从昨天下午开始
接连收到特殊的订单——
为身在外地不能前来的人,
代送花以寄托哀思。
外卖小哥说:我帮他们完成这个仪式感,
我知道他们心里也很难受。
跟平时风风火火的接单送单不同,
这次他只想一单一单、不那么急地完成,
“好好的送过去”。
他还说:中国人有袁老真的太幸福了。
很多家长趁午休,
带着孩子前来献花。
袁公为中国人筑梦,
他应当被子子辈辈铭记。
一天时间里,
整座长沙的菊花几乎都被买空了。
一些花店经营者加急从云南空运鲜花过来。
长沙今天能买到的菊花,
此刻都聚集在袁老的灵堂前、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楼前、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楼前,
还有袁爷爷生前时常现身,
为学子们加油打气的湖南农业大学…
一些花店老板,在花店门前写下:
今日菊花,全部免费。
还有一些花店老板,
干脆直接带着免费的鲜花分发给市民。
除了长沙,一起为袁老送别的城市还有南京。
袁隆平院士曾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5月23日晚,南京新街口、鼓楼、湖南路、
夫子庙等地大屏上都播出了缅怀袁老的视频。
南京各地
而在袁老的家乡江西德安,
袁爷爷的家乡人民更是冒雨前去县城里的袁隆平雕像前,
集体鞠躬致敬。
江西吉安,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上,
2200名师生集体庄严默哀。
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还有湘潭的退伍军人刘先生三步一叩首,
一路从明阳山殡仪馆外叩拜进来,
他说,“我只是个普通的中国人,
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袁老的尊敬。”
这一幕幕,让人泪流满面。
或许,至深的敬意,
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更能感同身受。
2.
76岁的李阿姨瞒着家人从厦门一路辗转来到长沙,
只为看袁隆平最后一眼。
年过古稀,
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她选择最直接的交通方式。
她只能先从厦门到深圳北,
再从深圳北到长沙。
这样,中途就可以休息一下。
记者问她为什么要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的时候,
李阿姨没忍住哽咽了。
她说:好像没有什么为什么,就是要来。
“除了对他的尊敬还是尊敬,
除了对他的热爱还是热爱。
全国人民、全世界饿过肚子的人都有感受。”
一位从广西赶来的老人提到袁老,也潸然泪下。
他说:我是(经历过)60年63年,挨过饿的。
我懂没有饭吃是什么滋味。
所以我今天一定赶过来,
送送他老人家。
我会代表我的战友们,
我的同学我的工友们,
感谢他老人家。
在衣食无忧的年代里,
年轻一辈很难对真正的饥饿危机感同身受。
80、90后的焦虑来源于各种内卷。
而老一辈亲身走过那段难捱日子的人,
更深知粮食的可贵。
曾经两个人一天只有三两米,
如今丰衣足食,更念袁老。
3.
袁爷爷曾说过,
他有两个梦。
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
另一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他还说过,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这个——
饭碗牢牢在中国人手里。”
袁老这一生专注于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
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一投入就是一辈子。
一次次新闻发布会上,一次次更新粮食增产的消息。
他总是既谦逊,又不失风趣。
半点没有近百老人的疲态。
去年11月,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时,
袁老曾笑称,要从90(岁)后一直搞到百龄后。
这一次,从未人前食言的袁老,
却真的食言了。
1973年,袁隆平爷爷带领研究组,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80年,经过10多年的攻坚,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
再到后来一次次精研、一次次增产…
直到去世前,袁老还在亲身下田。
袁爷爷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在中国,无人不知袁隆平。
这份功绩,放眼世界,也少有人能比。
5月22日,丧钟响起,举国哀鸣。
身在长沙的群众自发到湖南湘雅医院门口,
齐声向袁老的灵车呼喊:
一路走好。
灵车所到之处,夹道车辆无不鸣笛送别。
这份感情,独得深厚。
4.
除了科研外,袁老一生也致力于教学。
曾远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此外更身兼数职,
不仅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还是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桃李满天下。
然而这样的袁老,
却因为忙着工作,
没来得及在母亲病逝时见上最后一面。
成了袁老一生的愧疚。
旧照,袁隆平(怀中)及其母亲、哥哥(右)
袁老曾在《妈妈,稻子熟了》里写下:
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
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
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如今袁老终于可以停下来歇一歇。
以后就由子子辈辈帮您把种子撒向更远方。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田间缅怀袁隆平院士。
袁老身上有太多荣誉、功勋和头衔。
最后,还是想亲切的叫您一声袁爷爷。
袁爷爷,您一路走好。
就像您说的,
您未完成的梦想,后继有人,他们会实现的。
只是从今以后,
每一次风吹稻浪,都系挂着无数国人的惦念。
后辈莫敢忘。
*本文图片来源于微博网友、媒体直播等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