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据香港媒体报道:巨星周润发受访时谈到他的捐款计划,准备将自己的全部财产56亿港元捐给慈善机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发哥称他每月仅花费800港币,两年前仍用着已有17年“历史”的旧式手提电话,就算买衣服都常在折扣店选购。
他说:“我不为别人穿衣服,只要我觉得它很舒服,那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发哥的妻子陈荟莲在数年前,为了支持发哥建立了慈善机构,发哥笑说:“钱不是我的,我只是暂时保管它。”
并称钱并不是幸福的源泉:“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幸福和正常的人。生活中最难的事情不是你赚多少钱,而是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一种简单而无忧无虑的方式度过余生。”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一、“失去”难道不是人生的本质吗?
细细想来,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从全程的角度来看,我们好像前半生在不断地获得,后半生逐步地失去,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如若我们拥有敏锐的觉知力,便不难发现其实我们每一刻都在经历着“失去”,经历着“死亡”和“再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他对于人生的实相缺乏清醒的认知和接纳。
一个只求获得不愿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积极上进,实际内心极其脆弱,很容易在遭遇重大损失后一蹶不振。
所以,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你不妨主动选择失去。
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而布施的本质乃让我们学会去除贪婪之心,从布施财物开始,逐渐练习一颗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生命的心。布施是助缘众生从迷惑走向觉悟的第一座桥梁。因此,佛教才会把布施作为“六度”之首。
大部分人会认为,东西占为己有了就是自己的,比如,房子、车子、恋人、孩子等。如若失去,便如五雷轰顶,难以接受。殊不知,无常才是人生的本质。无物常驻,“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因此,天下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你只是暂时经手代为保管一下而已,死时将交出一切……
启迪多元思维
二、“我”都不存在,又何必执着“得失”呢?
量子物理学家发现:
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是由物理实体所组成的,我们的世界是个独立的存在。这个新发现指出:宇宙并不如经典物理学所说是由实体物质组装起来的,而是起源于(爱因斯坦、普朗克及其他人研究的)非物质能量波之间的缠绕组合。
这个理论一再地被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证明过,其中一位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他说:“如果量子力学没有吓到你,那表示你还没搞懂它。每一个我们称为'真实’的东西,都是由不真实的东西组成的。”
如果用显微镜观察原子的组成,可以看到一个很小的、无形的、像龙卷风般的涡流,以及一些无限小的能量漩涡,称为夸克与光子,它们是组成原子的成分。然而,当你再进一步接近观察原子结构的时候,却看不到任何的实物了,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物理的空间。
因此,原子没有实体的物理结构,实体的东西其实没有实体结构!原子是由无形的能量组成,而不是由有形的东西组成。
我是谁?
答案是:我们是由能量与振动组成,并放射出个人特有的能量样式。
量子力学无疑很好的证明了佛学的观点——无我。
既然“我”都不存在,又谈何“我的”呢?
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正心正举
三、保持“得”和“失”之间的动态平衡
《霸王别姬》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
关键是用“受罪”,如“健康”、“当下的幸福”等所换来的未来不确定的“显贵”真的值得吗?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不论你持哪种观点,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得与失是一对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不断互相转化。
舍中有得,得亦是一种舍。
马云曾说:“CEO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得与失之间的动态平衡。
平衡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遵循“道”的运行规律后最美、最和谐的状态。
顺道则兴,逆道则败。
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不管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都不是一件正常的事,亦会遭到相应的果报。
拨迷见智
“得”是一种本能,而主动的失去——“舍”,乃了悟人生真相后的大智慧。
开启自在之门
四、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
耶稣所说的是广义上的富人,即凡是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权力、声誉等,看得比精神价值更宝贵且不肯舍弃的人。
如果我们看不清生命的本质,那么我们在尘世间所获得的一切,便都会成为我们通往天国之路的负担。
周国平说: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
其次是超凡脱俗,
最高是反璞归真的平凡。
不避平庸岂非也是一种伟大?
不拒小情调岂非也是一种大器度?
请扪心自问:我朴素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