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为政篇(11)

一原文为政第二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试解】孔老师说:“对于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老师教导的,或是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我们都要从经验、事实、历史当中慢慢温习、体悟,使自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这样才让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成为自己师法的对象。”二释字温《广韵》:温:和也,善也,良也,柔也,暖也。《玉篇》:温:颜色和也,渐热也,善也。汉字“温”,造字本义是太阳照晒着的器皿,器皿中的水慢慢发热,《玉篇》说渐热也。故《说文》:故:使为之也。从攴古声。《广韵》:故:旧也,事也。常也。汉字“故”从古从攴,古,《说文》对“古”的解释是“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即指过去,“攴”,表示手持工具,含有强制的,使为之的含义。因此“故”字为用棍棒击打义,因此“故”有二义:一是使人受到伤害,即指意外的或不幸的事情和死亡;一是让人知道或记住过往的经验、教训或历史。即过去的,引申为原因、根由或原本的。师(師)《说文》:師: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从𠂤。𠂤,四帀,众意也。《玉篇》:師: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象他人也。汉字“师”,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推测“師”字应该是指“能考虑分析利弊,并能确定指挥战事的军师”后引申指传授知识、技能的人, 或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如老师、师傅、大师等。再次引申指学习、效仿、师法、师承、榜样。三素说前一章老师教导弟子如何观察人,使智者之智、愚者之愚、恶者之恶能让弟子们准确把握到。老师说:“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当下的言和行,观察他的动机能否以仁德为依据,还要了解他的过去的所说所为,预测他的所向所求,再看他平常在言行中有所不为是那些,以便察视其深藏于内心,让人们不易察觉到的安居之处。这样做了,这个人还有什么能向你隐藏的呢!”本章是承接前章教导弟子如何“视、观、察”,重点落在如何“观”上。老师说:“对于过往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老师教导的,或是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我们都要象器皿中的水被阳光照晒以后,能主动地吸取阳光的热量,使其自身慢慢变热一样,从经验、事实、历史当中慢慢温习、体悟,吸取其中不易被发现的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从中寻索到新的,以往自己不曾关注过的东西,使自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解读、新的体会。这样才可以从前人的经验教训当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前人的经验有所师法,有所继承。”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温故而知新”中的“知”在定州简本中是“温故而智新”,因出土简本的汉墓主人是公元前55年去世,故该简本当是公元前55年前的抄本。从“智”中可以发现“知”中强调的是“心知”。本章需要辨析的是“师”字。“师”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分布在13章中,这里的“师”相当于《卫灵公篇》第卅六章: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以及《述而篇》第廿一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师”字,不作老师解,是师法、效法、榜样的含义。如果仅仅是“温故而知新”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那这样的老师也太容易了,从《论语》前面已学章节来看孔子强调的是“为政以德”,是将仁德放在重点的位置上的,如果仅仅做到“温故知新”而没有德为前提,没有孔门一以贯之的道为前提,是会导致天下大乱的。春秋之乱中的那些在位的霸者,他们都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只是忘掉了“仁德”,忘掉了“周礼”罢了。因此这里的“师”,其实是告诉子弟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了解“事”和了解“人”的含义。这和承接前面一章的“视、观、察”的观人而言说的,告诉子弟们具体的抓手之处,可以师法之处。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