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最长的老街——南横街记忆
南横街位于宣武区中部,它与广安门大街、骡马市大街平行,是京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最早的南横街,西起牛街,东至虎坊路,长有4华里,是南城最长的老街。1999年菜市口大街建成后,将南横街从中间断开,分别称为南横东街和南横西街。南横东街的路北构成了大吉片的南缘。
南横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年曾是辽南京和金中都的主要街道。
南横街(现分为南横东街和南横西街)早在辽代就是辽南京宣和门通向迎春的重要街道;金代是金中都宣华门通向宣曜门的通衢。南横街像一位老人,亲眼目睹了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沧桑巨变。
【会同四译馆.拆除前原貌】
南横东街文物古迹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为“会同四译馆”。
南横东街131号是明代建成的“华严庵”。清代改为“会同四译馆”。里面正殿建筑主体保存非常完好,庑殿顶,分别由黄绿两色琉璃瓦铺顶,并有黑绿琉璃翦边。
据资料记载以及博友考证:会同馆具有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它是清代国宾馆之一。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五年(1800年)由于国内外交往频繁,内城馆舍紧张,将此地作为贡使来京下榻之地,曾接待过琉球、安南等国使臣。乾隆八年覆准,“内务府将正阳门外横街官房一所,指定为会同馆。”到乾隆十三年,因为安定门一馆经久不住,长期缺乏修理,有碍观瞻,所以当时安南贡使到京就安置在横街馆内。当年,朝鲜使臣多在乾鱼胡同,安南、琉球使臣则主要在此居住。嘉庆五年“宣武门内瞻云坊及正阳门外南横街二处会同馆官房,向为安南、琉球等国来使馆舍。自乾隆五十五年奉旨,安南、缅甸、暹罗、南掌等国,俱内务府经理,此房遂置间旷,应交内务府收管。”至此,正阳门外南横街会同馆交回内务府。所以《光绪顺天府志》载:“南横街旧有礼部所属会同馆,今废。”
【2008.2.29.会同四驿馆.拆除中】
据专家考证,这里建筑很古老,正殿雄伟,街门内原有一独立影壁。其中保留着一扇木制屏风,上面的雕刻为日式风格,可能是琉球贡使住在这里时留下的古迹。
琉球(今属日本)与中国保持了长期友好而频繁的交往,在此留下了印记。1789年,安南(越南)西山阮朝国王太祖阮光平为求封,亲自带领群臣和大量贡品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很可能被安排在此居住。是北京惟一幸存的,具有255年历史的清代国宾馆,对越南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也是中越、中日友好往来的重要见证。
可惜的是,开发商是不管历史价值的,他们只盯着经济利益,这么珍贵的历史建筑在2008年被无情的拆成碎砖烂瓦!
【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圆通观】
南横东街东头有城隍庙称“京都都城隍威灵公庙”(俗称江南城隍庙)。明刹,乾隆时重修。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开放,异常热闹。据传,在都城隍庙各省城隍中未设江南城隍,故在此设江南城隍庙。
南横东街101号过去是古刹”圆通观“,创建年代不详。占地三亩五分,1986年6月中旬拆建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西跨院为”湘阴会馆“,民国初年反袁先驱陈翼龙在此兴办平民义务学校并兼任校长。邓颖超随母杨振德住此并在初级班就读。此处对过有一小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秋瑾曾居住。
南横东街155号四合院是“袁氏三礼”故居,“袁氏三礼”是对袁复礼、袁同礼、袁敦礼三兄弟的尊称,他们分别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代图书事业先驱、现代体育教育家。 “文革”期间,此处袁氏家产被挤入20多户人家。2005年初部分房屋被归还给袁氏后人。袁氏后人联名向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将此故居“修旧如旧”,建立“三袁”展室,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他们愿为此献出精力与财力。 可是“拆”字最终还是被写到了故居的墙上。
【最后的小肠陈老店 笔者摄于2005年】
南横街上除了文物古建外,还有一批知名或不知名的“小店”,让人怀念。
南横东街路南一栋陈旧的老式二层小楼下边就是中华老字号“小肠陈”。半个世纪以来,这家老店就没离开过南横街,“老店老汤老味道”,几乎成了南城老北京心里自豪又惬意的一件事。”
最初的小肠陈只是一个流动的小吃摊,具体的地点也不固定,但因为当时北京的南城多是平民百姓聚居之地,所以小肠陈主要还是在南城流动。1956年公私合营后,小肠陈店名叫“卤煮小吃”店,后来挪到南横街的燕新饭馆,专做卤煮火烧。八十年代后期“小肠陈”恢复老字号。
南横街要修路了,“小肠陈”的老号也要动迁。2010年12月28日“小肠陈”发出了最后的公告:“因拆迁,故暂停营业”。
南横东街在这几年的改造中,逐渐失去了模样,古老的痕迹越来越少,千篇一律的新式建筑越来越多,然而历史是需要依托的,不能只是空泛地出现在书本里面。千年老街只有部分古树依然在原地留存,使我们依稀还能看出一些以前的街巷轮廓。
作者:皇城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