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
I+G,是二种调味剂结合取开头英文字母的简称。即5′肌苷酸钠—IMP(DISODIUMINOSINE5’—MONOPHOSPHATE)和5′鸟核酸钠—GMP(DISODIUM GUANOSINE5’—MONOPHOSPHATE)各50%结合的。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在肉汁中发现IMP的存在,但当时还不知道它具有呈味作用,直到50年前,日本人才发现IMP和GMP的呈味作用。由于IMP、GMP过去只能从肉类和海产品柴鱼中提取,价格昂贵因此未能为食品工业采用。现在使用的I+G,是现代科学家通过微生物发酵工业化生产取得,且GMP比IMP具更强呈味作用。
类别
I+G,(分为高I+G和低I+G,行业中所称的I+G都为低I+G)是二种调味剂结合取开头英文字母的简称。即5′肌苷酸钠—IMP(DISODIUMINOSINE5’—MONOPHOSPHATE)和5′鸟核酸钠—GMP(DISODIUM GUANOSINE5’—MONOPHOSPHATE)结合。
用途
核苷酸二钠(I+G)是新一代的核苷酸类食品增鲜剂。可直接加入到食品中,起增鲜作用。是较为经济而且效果最好的鲜味增强剂,是方便面调味包、调味品如鸡精、鸡粉和增鲜酱油等的主要呈味成份之一;与谷氨酸钠(味精)混合使用,其用量约为味精的2%-5%,有“强力味精”之称;另外,本品还对迁移性肝炎、慢性肝炎、进行性肌肉萎缩和各种眼部疾患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产品特性一、鲜味相乘效果。与味精混合使用可以产生鲜味倍增效果,降低产品成本。
二、增强及改善食品风味,可以增强食物的天然鲜美、浓郁与香甜味。
三、使肉类味道更鲜美,与味精混合后添加可增强肉类原味,强化肉类香味,减少肉类用量令成本降低。
四、抑制食品中过咸、过苦、过酸等不良气味,并可以减少异味(氨基酸味、面粉味等)
五、具有较佳的溶解性及在产品中的稳定性。
品种: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有韩国希杰核苷酸(I+G)、韩国味元核苷酸(I+G)、日本味之素核苷酸(I+G)、拓普生物核苷酸(I+G)、富德核苷酸(I+G)。
使用方法使用方法:作为增味剂使用。
使用范围:各类食品;
最大使用量:根据生产需要适量添加。
1、用于固体配料,直接添加,如使用量小,可以先与味精等混合,再与其他大料混合,以保证均匀性。
2、用于液体配料,可将I+G先溶解于适量热水中,再混合。
I+G通常与味精一起使用,起协同增鲜作用,用量一般在味精的0.5%~1.5%。如添加到酱油等里面,应先对酱油进行热处理,以灭酶活,因其中含有的磷酯酶会分解I+G。
鉴别方法假货:
少量I+G中,掺入大量味素粉、盐、白糖、葡萄糖粉、淀粉、糊精等。
1、掺入味素:火中烤会有移动、熔化等现象,真货受热不熔化,不移动,直至成灰。
2、掺盐:有咸味;
3、掺糖:很甜;
4、掺淀粉:冷水中沉淀不溶解;
5、掺糊精:在水中发稠、不澄清;
来源与制法: 由酵母所得核酸分解、分离制得;或由发酵法制取。
毒理学依据:
①LD50:大鼠口服大于10 g/kg(bw)。
②ADI:无须规定。
③代谢:参照鸟苷酸钠 。
质量要求:质量标准(GB2845―2007)
用途与注意事项: 增味剂(鲜味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本品常与谷氨酸钠合用,其用量约为味精的2%-10%,可与其他多种成分合用,如一种复合鲜味剂组分的味精88%、呈味核苷酸8%、柠檬酸4%;另一组分为味精41%、呈味核苷酸2%、水解动物蛋白56%、琥珀酸二钠1%。
若肌苷酸钠和鸟苷酸钠的比例为1∶1时,其一般用量如下:
罐头汤,0.02-0.03 g/kg;
罐头芦笋,0.03-0.04 g/kg;
罐头蟹,0.01-0.02 g/kg;
罐头鱼,0.03-0.06g/kg;
罐头家禽、香肠、火腿,0.06-0.10 g/kg;
调味汁0.10-0.30 g/kg;
调味品,0.10-0.15;
调味番茄酱,0.10-0.20 g/kg;
蛋黄酱,0.12-0.18 g/kg;
小吃食品,0.03-0.07 g/kg;
酱油,0.30-0.50g/kg;
蔬菜汁0.05-0.10 g/kg;
加工干酪,0.05-0.10g/kg;
脱水汤粉,1.0-2.0 g/kg;
速煮面汤粉,3.0-6.0 g/kg。
鉴定方法:
①试样液的制备:称取本品1.0g(准确至0.0001g),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取10.0μL,用新华Ⅲ号滤纸点样,于展开溶液(饱和硫酸铵∶异丙醇∶水=79∶2∶19)中展开30cm,取出晾干或烘干,在紫外分析仪中划出紫外吸收斑点(IMP或GMP),分别剪入两支10mm×100mm的小试管中,各加0.01 mol/L的盐酸溶液4.0 mL,将试管放入80℃恒温水浴保温30min,冷却,即为含IMP与GMP的试样液。
②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分别将上述试样倒入1cm光程的石英比色杯中,在240-250nm波长范围内,以0.01 mol/L盐酸溶液做空白试验,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其最大吸收峰波长。结果处理:最大吸收峰波长在(250±2)nm内,即为IMP,在(256±2)nm内,即为GMP。
应用
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发酵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胞壁多糖, 这些多糖物质在食品中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1)拓普酵母多糖增稠剂
用热水溶解得到的溶液, 其黏度冷却后要比用冷水高,胶浓度5%以上, 黏度随浓度增加而大幅度上升, 但黏度值受温度及酸度的影响。酵母多糖与洋槐豆胶有协同作用, 与CMC混用也能增加黏度, 此外酵母多糖有较好的冷冻/融化稳定性, 8%的酵母多糖溶液经加热至95℃冷却后能形成凝胶。
(2)乳化剂
由于共价结合到蛋白质骨架上的甘露糖的存在使酵母细胞壁的甘露糖蛋白具有与表面活性剂和许多乳化剂相同的亲水亲油性结构。另外, 葡聚糖也有较好的油水乳化稳定性。所以酵母细胞壁可以充当乳化剂的角色。据报道在油- 水系统中加入酵母胞壁多糖, 经搅拌后, 能形成非常细腻如同奶酪质地的、稳定性好的乳状物。
(3)低热、防龋齿食品原料
葡聚糖属于低热量的食品原料, 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因此可代替高热量糖类物质加入到食品中, 能有效降低血糖量的增加, 预防糖尿病,及控制肥胖症。葡聚糖在口腔内, 不能被产生龋齿的细菌分解、产酸, 而腐蚀牙齿, 因此还可达到防治龋齿的作用。
功能吸附病原
酵母细胞壁多糖能吸附病原菌的主要机理是: 甘露聚糖能干扰肠道病原菌的定殖, 从而降低动物肠道病原微生物数量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肠道中的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细胞表面或绒毛上具有一种蛋白质物质(类丁质结构) , 通过识别动物肠壁细胞上的特异性, 而与之糖类结合, 在肠壁上定殖生长, 引起肠道疾病的发生。酵母细胞壁所含的甘露聚糖与病原菌在肠壁上的受体非常相似, 并与类丁质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因此, 甘露聚糖可竞争性地与病原菌结合。酵母细胞壁物质具有耐酸解的特征, 可以完好地通过消化道而不受胃酸、消化酶等的破坏降解, 所以能携带病原菌通过肠道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