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走笔』陈玉洲丨忆起那有三角形军邮戳和战火的日子
忆起那有三角形军邮戳和战火的日子
陈 玉 洲
也许军邮是在战火中诞生的缘故,也必将在战火中重生。34年前的国庆节,部队中断了20多年的义务兵邮戳,伴随着南方那场战事恢复使用。我们驻守在边关的这批新兵,荣幸地领受到了祖国母亲对子弟兵的奖赏和馈赠。时过境迁,往事如黑白胶片播放脑海,宛如流光过隙。
“战士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当时 南方正值炮火连天,弹片如雨,战斗十分激烈。祖国各族人民写给前线勇士的慰问信犹如雪片 一般飞向南疆前沿的阵地、哨所,它不仅给前沿阵地带来了欢声笑语,更给指战员们增添一份鼓舞和力量。战斗之余,战士们不顾一身硝烟和疲劳,争相拆阅慰问信,那高兴劲不亚于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战士们激动之余将信中的鼓励话语抄在战地日记本里,并按来信人的姓名及地址,坐在弹药箱上为亲人们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于是盖上红色义务兵免费邮戳的信件飞向了祖国各地。因为来信,战士们身体的疲劳立刻神奇般地消失了,奋勇杀敌的豪情油然而生。可以说,部队强大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慰问信的激励。“一枚三角形免费邮戳,盖上我浅蓝色的信封,啊,它多么像一面三角帆,鼓满了海风,正等待着遥远 的航程。它就要从心的港口出发,向希望的码头靠拢,邮路是它长长的航线,每一里都流到深情。”正如一位战地诗人所言“灯下铺开信纸,几分急切,几分庄重,我们不敢过多的把感情封起,愧对祖国母亲圣洁的馈赠,我们精心地把久蓄的情感浓缩、浓缩,尽力将它化为一封一封......”。
战争年代,毛泽东异常繁忙,可必要的家书却照写不误。当儿子岸英要去上劳动大学时,即写信教育:“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虚荣心,都是会进步的。”白鸽有意远至边关,战士豪情血洒疆场,故乡腊梅笑寒冬。在那战争时期,家书就是熠熠生辉的精神珍品。军人的情感非常简单,简单得像炮管中的那条膛线,从这头到那头沿槽盘旋,从这边到那边通体灿烂;军人的言语非常简明,简明得像军事术语,真诚炽热,屏住呼吸也能触到无尽爱意;军人的意志非常刚毅,刚毅得像那必胜的信念,在执着中显露,也在胜利时闪光。信纸虽小,话不尽温暖的蜜语;信封再大,装不下深情的诉说。爱,在微薄的家书中燃烧,铸造了钢铁一样不屈的毅力;情,在厚重的文字间流露,凝练了钢铁一般挺拔的军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并长期生活那里,那个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镌刻心中,挥之不去,这就是乡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乡村的美景,“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是乡村的闲适。而军人选择了军营,并不是因为家乡的天空缺少阳光,而是要为家乡的天空再增添一份光彩;选择戎装,并不是因为家乡缺少花草,而是要为家乡的大地上再增添一抹春色;选择离别,不是缺少儿女情长,而是因为有更多的英雄侠骨的情怀和大爱。
今年清明节,我和老伴专门去了一趟南方老部队,并拜谒了法卡山烈士陵园,在排长马英明墓碑前深鞠一躬并敬献一束血红的木棉花,他是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带血的家书“啊,美丽的三角帆扬起来了,我也要启程了,也许有一天,免费邮寄的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我战前的简短遗嘱,妈妈,请不要流泪,那是我对祖国母亲爱之报答,是我含笑地走向光荣......”
一枚三角形邮戳,虽只八分面值,不过几个当当钢镚,但却教会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对祖国母亲的呼唤。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深沉的爱之歌。
陈玉洲,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河北博野县人。1983年10月入伍,在广西边防法卡山战斗中担任战地记者,因战地报道突出,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河北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两部,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