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长大,亲密的朋友越少?

WeLens

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美、探求生活价值的传播平台。7小时前

  成年人交到好朋友的几率有多大?我们问了问大家,得到的答案不是固定的,但大都相似:

  对一些人来说,是“大学之后就没有了”

  一些人发现“工作后就很难交到朋友”

  有人是每个阶段一起玩的人,都与人生进程相当”

  有人觉得“过了某个年纪,就很难再向别人敞开心扉了”

  也有人虽然很少再结交新朋友,但好在“旧朋友”还在......

  似乎当我们渐渐长大,学业或工作的繁忙、恋爱或家庭关系的牵绊,被各种生活琐事填满,真正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被压缩。

  而遇到一个真正懂得彼此的朋友,袒露内心也变成了成人世界的“奢侈”。微信列表里可以装下上千个人,真正能交心的不过那么一两个。

  《凪的新生活》

  你有想过自己的一生会交多少个朋友吗?

  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曾经提出过著名的邓巴数字——150定律,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的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约150人。大概就是人们生命里会遇到的与自己拥有稳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数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邓巴一直在研究友谊的复杂性,以及解读这一数字的真实含义。在他最近的新书《朋友》里,他发现了更多与人们友情有关的数字。

  友情是需要“投资”的

  在一组实验调查中,邓巴请大家列出自己友谊圈子里的每个人、最后一次见到他们的时间,以及在感情上与他们有多亲密等,据此统计人们的人际交往数据。

  他发现邓巴数字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阈值,而是由一组同心圆组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是高度结构化的,人们与社交网络中的不同人见面、联系所花费的时间都是不相等的。”

  人们的友谊圈层(外面的每一层都包括内层的所有人,每一层的人数都约是前面那层的三倍。)

  © Courtesy of Little, Brown

  第1层的1.5个:与恋爱关系有关;

  第2层的5个:是最好的朋友,“那些在我们的世界崩溃时,会放下一切来支持我们的人”;

  第3层的15个:主要的社会伙伴。可以和他们一起玩乐,当你需要时,可以向他们倾诉大多数事情。他们也提供了交流、互相照看孩子的主要圈子;

  第4层的50个:你会邀请一起晚餐的人,你经常见到他们,但还没有好到你认为他们是亲密的朋友;

  第5层的150个:你的“普通朋友”,通常可以被邀请到自己婚礼和葬礼的人们,他们会参加你的一生一次活动;

  第6层的500个和最外层的1500个:泛泛之交和听过名字的人。

  在“友情圈层”里,每一层的规模在总体上保持稳定,但里面成员的组成却是不稳定的。“朋友们”会在不同层之间流动,有时甚至会完全脱离出去。

  或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些朋友会伴随一生,有些朋友过了人生的某个阶段就慢慢被留在身后。

  每一段亲密的关系都需要我们主动维持,但我们用于社会交往的时间总归是有限的,也因此,友情的获得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和容易的。

  《野猪大改造》

  友情的程度与时间投入相关:

  人际关系的强度与我们给予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直接相关。

  我们的友情投入大致是六四分——人们往往会把60%的时间花在15人之内的核心群体里,剩余的40%花在更大的范围内朋友身上。

  内向与外向的人有不同的友情处理方式:

  内向的人不太愿意承担交朋友的风险,更喜欢少交朋友,但他们也因此可以在每个人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而可能收获更亲密的友谊。而外向的人在社交方面更加自信,所以他们更喜欢有更多的朋友。

  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这两种都是对待友谊问题的很好的处理方式。

  从陌生人到好朋友,大约需要200小时:

  根据测量和计算,维持亲密朋友关系需要投入非常高昂的时间成本。与一个人,从陌生人发展为好朋友的关系,需要在几个月内,投入约200个小时。

  《海街日记》

  评估与他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的七要素:

  语言(或方言)、出生地、教育轨迹、爱好和兴趣、世界观(宗教/道德/政治观点)、音乐品味和幽默感。

  根据同质相吸原则,共同点越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越牢固,对彼此也会越无私。其中有趣的一点是,喜欢相同的音乐会促进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恋爱可能会让人失去两个朋友:

  当你坠入爱河时,你会在这段关系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核心圈层里出现新的人,可能就会有人离开。从数据来看,基本上等同于“牺牲”了两个朋友。

  离开的两个人会被推到下一个圈层,依次类推,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正如邓巴所说,“友谊需要'投资’,如果没有好好维护,它很快就会消失”。

  《橘色奇迹》

  越长大,

  交朋友越来越难?

  如此看来,我们一生里会认识上千人,但真正重要的,可能一双手就能数得过来。

  对习惯了孤独的现代人来说,亲密的友情同样是“稀缺物品”。有些朋友会陪伴度过生命中每个重要的阶段;有些虽然不常联系,但需要的时候总会出现。数量或许不多,却可以带来自己需要的情感支持。

  《四重奏》

  从年少到逐渐老去,人们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亲密的朋友。但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的是,似乎越长大,越难结交新的朋友,遇见亲密友情的几率也越来越小。有些人即便十分熟悉,仍然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社交软件Snapchat的公司Snap曾经进行过一项大型国际调查,人们平均会有有3/4个最好的朋友(被定义为“愿意与你分享一切的人”),21岁是人们结识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平均年龄。

  《火花》

  不同年代的人们遇见自己最好朋友的年龄也有所不同,其中:

  Z世代:12.9(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

  千禧一代:17.9(跨入21世纪后成年的一代人)

  X一代:23.8(1960年代中期到19070年代末的出生的人)

  婴儿潮一代:29.8(二战结束后1946-1964年出生的人)

  为什么重要的朋友往往出现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呢?

  在俄亥俄大学人际交流学教授威廉·罗林斯(William Rawlins)看来,“成年初期(18-24岁之间)是人们形成友谊的黄金时间。”

  此时,人们正由青年期过渡到成年,朋友之间会有更多的自我表露,开始有意识地告诉别人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和想法,也开始主动找寻在某些事情上与自己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

  《夏日之王》

  而且这一阶段,也是人们最有时间投入友情的阶段。根据《人类关系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Human Relationships),20-24岁的人是所有年龄组里,平均每天在社交上花费最多时间的(每周花费10-25个小时与朋友一起度过)。

  但与之相对的,这也是朋友流失率最高的阶段。

  随着年龄增长,升学和毕业、工作、搬家、更换居住的城市等等情况,都可能将原有稳定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与新的人相遇、分离,也不断与老朋友们告别或重逢。

  “在人的一生中,朋友最大幅度的流失发生在人们结婚的时候。这有点讽刺,因为在婚礼上,人们邀请了很多朋友,但朋友的数量却在婚礼后下降了。”罗林斯这样分析到。

  《古泷兄弟与四苦八苦》

  然而当人们进入中年,当人们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每天辗转在两点一线之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比联络友谊显得更加紧迫。时间被主要倾注在工作和家庭上,而休闲的时刻成了某种奢侈。

  到30多岁,朋友圈子会稳定下来,因为孩子会开始主导人们的社交生活。直到步入老年,大把的退休时光开始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再次分享生活中的友谊。

  社交媒体让我们

  交到更多朋友了吗?

  社交网络正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我们社交活动。

  在漫无边际的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遇见更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人,各种网络社群不断涌现,陌生的网友可以隔着一条网线互动,数据和算法也总是能帮助计算和匹配到相似的人。

  《森林民宿》

  这意味着人们会交到更多的朋友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研究人员发现,目前为止,邓巴数字的基本值150,基本保持不变。

  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布鲁诺 · 贡萨尔维斯(Bruno Gonçalves)在研究Twitter是否改变了用户在6个月内维持的关系数量时发现,尽管与面对面的关系相比,通过这种线上的社交软件进行联系更加容易,但他们跟踪调查的个体往往也只能维持100到200个稳定的关系。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妮可·埃里森(Nicole Ellison)对本科生的Facebook使用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发现,虽然他们好友数量的中位数是300个,但里面只有平均75个人可以称为朋友。

  而邓巴自己根据对大量Twitter用户的分析发现,尽管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对比150个多得多的人感兴趣,但如果不投入面对面的时间,我们会缺乏与他人更深层次的联系,而这种在“表面关系”里投入的时间是以牺牲“更深刻的关系”为代价的。

  《横道世之介》

  “由于大脑的社交能力是有限的,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可能会导致面对面的交往关系的减少。”

  “维持真实的友谊需要资源。你拥有的社会资本时间成本是相当固定的,与过多的人建立联系,最终会把自己的固定数量的社会资本分得更少,对每个人的平均投入会更低。”

  而这种基于社交软件的交流,虽然快捷,却缺少一份“共同经历的同步性”和丰富性。面对面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传递更多的信息,也更容易产生更深的联系和互动。

  《花与爱丽丝》

  当然,理论不能概括一切,尤其是友情这种感性的东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理方式。我们有朋友不离不弃的陪伴,也会经历被陌生人治愈的瞬间。真正的好友或许不需要那么多,但只要有那几个人在,就感到安心和温暖。

  而我们总要一边失去一边获得的过程中成长。

免责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