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庶尊卑很严重吗?出身决定命运!
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嫡庶相争的剧情。大部分情况下,嫡子都是更受推崇和支持的一方。只因为其母是正妻,就能够获得比其他子嗣更加优渥的待遇,甚至家业或皇位的继承权。那么,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古代时,嫡庶观念相当被看重,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皇家为例,皇后作为正妻,掌管后宫、母仪天下,其他妃嫔则按照位分享受对应的待遇。
如果皇后和诸嫔妃有了子嗣,那么一定是皇后的子嗣地位最为尊崇,在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基本继承制度,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如果有嫡子,那么继承权肯定优先掌握在其手上,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则长子继位,没有长子,才会兄终弟及。
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有助于巩固皇权,明确皇位继承制,比由君主指定继承人更能够服众,因为这是'祖宗法'。康熙嫡长子早夭,嫡次子也被废,于是之后'九子夺嫡',兄弟相残,可谓十分惨烈。
在古代,因为秉承嫡庶观念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商纣王帝辛。按照《史记》的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纣王的两个哥哥都是庶子,而他是嫡子,所以得以继位。如果他的父亲知道此子以后会害得商朝灭亡,不知道是否还会恪守嫡庶观念,让亡国之子登基。
《吕氏春秋》的说法则举例了嫡庶观念的极端例子:'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按照这里的说法,纣王兄弟三人,都是同父同母,不过,纣王的两个哥哥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是妾,等到他们的母亲变成正妻后,才生下纣王。所以当他们的母亲想要立最年长的微子启为太子时,太史官依据法规反对,认为只有纣王才是嫡子,有嫡子的情况下就不能立庶子为太子,于是纣王虽然年幼,却最终登上帝位。
对于这一讲究嫡庶到了过分地步的事例,连《吕氏春秋》也评价道:'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可见,尽管嫡庶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因为纣王兄弟们出生时母亲的地位不同而改变了一国之主的归属,但民间的有识之士还是反对这样墨守成规的立储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