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里仁篇(八)

一原文里仁第四4.0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试解】孔老师说:“作为一位志于道的人来说,他自然会明了里仁之美,自然会自觉笃信于仁德大道,进而他必然会积极地求仁,修德进业,期望自己能尽早达成贤人君子。因此一旦有机缘闻知了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仁德大道,一旦体悟到了仁德,就应该立即把这些仁德之大道在自己身上践行,就应该立即把过去在自己身上的欠缺和过失改正,同时还要小心谨慎地不让贰过发生,这是容不得拖延的,这是修德进业的基本功夫。譬如早晨闻知了古圣先贤的仁德大道,明白了'仁之为人’的道理,就应该让此前夜间之我成为过去,主动自觉地把此前所有能觉知的缺失及时改正,使其死去,并务求今是昨非,重做新人,让仁德大道彰显于自身。”二释字朝《说文》:朝:旦也。从倝舟声。《广韵》:朝:早也。又旦至食时为终朝。朝廷也。汉字“朝”,甲骨文像太阳刚出光芒四射之状,此时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还能看到旁边的残月。日字上下的“屮”非草,而是太阳初出的光芒。本义是早晨,扩展有向着、对着、朝向义。引申为臣见君的参拜、朝拜,再次引申指朝廷、朝代。

夕《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正字通》:夕:暮也。日始入时也。汉字“夕”是象形字,为新月之形。在古文字中,夕、月同为一字。《说文》“莫也,从月半见”,不是说初七、八的月亮是半月形,而是指黄昏之时,日光尚存,故月光还不太明亮,因而说月半见。夕本义指黄昏日落之时,泛指夜晚。日初出为“朝”,月初出为“夕”。

三素说前面老师通过“仁是每个人自性本有的明德”处着手,告诫弟子 “仁之为人”修行的核心。人们常常碍于偏见而不能识全局,从而将自性之中本有的仁德之光芒掩盖了,此时通过“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过”的剖析,可以把被"过"掩盖的“仁之为人”的本性之仁找回来,从而可使“过”去而“仁”现。本章老师继续勉励弟子当“仁之为人”的大道向你彰显的时候,应当自觉践行“从仁向道”的决心。老师说:“作为一位志于道的人来说,他自然会明了里仁之美,自然会自觉笃信于仁德大道,进而他必然会积极地求仁,修德进业,期望自己能尽早达成贤人君子。因此一旦有机缘闻知了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仁德大道,一旦体悟到了仁德,就应该立即把这些仁德之大道在自己身上践行,就应该立即把过去在自己身上的欠缺和过失改正,同时还要小心谨慎地不让贰过发生,这是容不得拖延的,这是修德进业的基本功夫。譬如早晨闻知了古圣先贤的仁德大道,明白了'仁之为人’的道理,就应该让此前夜间之我成为过去,主动自觉地把此前所有能觉知的缺失及时改正,使其死去,并务求今是昨非,重做新人,让仁德大道彰显于自身。”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夕死”的理解。现在学者们普遍将“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夕”理解成“朝”之后的晚上,即今天晚上,与今“朝”相对应。将“死”解读成“献出生命”,美名为“为真理而献身”,“为道而从容就义,死而无憾!”。其实这是不妥的。一是前章是孔子教导子弟“观过知仁”,本章应该承接前章,对知仁之后该如何做,如何实践?故而本章应该是教导子弟,不应该是发一些口号式的警句来蛊惑人心。因此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夕”当然是过去的昨晚,那时的我还没有知仁。“死”是指让那些与道不相符的我死去,而成为一个充满仁德的自新之我。“夕”的本义指黄昏日落之时,也泛指夜晚,此夜晚应是昨日之夕,也就是指当下之前的。二是孔子时代人们是不轻许以死的,对待生命还是被仁慈的道德所约束的。比如此后战国杨朱还有一句名言“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我们现在对此也早已曲解了原本的含义,杨朱的意思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关键是我有没有拔一毛的权利,如果我有,我当为之。可是现在我没有这个权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何况现在孔子要人以生命来践行大道,从当时礼乐制度上来看是不符合孔子的身份的。三是有人将此句理解成孔子的自勉之言,这更不妥了。因为孔子早已就明达于古圣先王的仁德大道,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仁德大道。何来“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表达的是孔子对弟子的教导,是在“知仁”之后,鼓励弟子自觉地笃信于仁德大道的实践,让弟子修德进业,尽快成就为君子。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