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国医秘方——“三两三”,中医名家屡试屡验皆称好

常言道:“没有三两三,岂敢上梁山”,“三两三”可用来代指“具有过硬本领”。在中医界,便流传着一辑“三两三”验方,初为流传于民间之秘方。

“三两三”由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或三分的药物,共4味药组。此外也有“三两三钱三”,为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药物,再加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药物,共5味组成。相传其中三分或三厘的药物,为汤方中的保密药,多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而疗效要高出许多。

据传,“三两三”由民国时期湖南资兴民间医生袁国华所传,宋孝志宋老首先整理发表于1962年第2期《广东中医》。

疮 疡 三 两 三

生黄芪30g 金银花30g 全当归30g

生甘草9g 川蜈蚣0.1g

【主治】养气血解毒,主治疮疡,肌肉风湿,风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及荨麻疹等。

【方解】金银花治一切风湿气;当归治一切风,除湿痹;黄芪能止诸经之痛;甘草通经脉,利血,坚筋骨,长肌肉;蜈蚣善走袪风。蜈蚣辛温有毒而能除风攻毒,主治丹毒痜疮,便毒瘰疠,用于迁延日久之疮疹,更具殊功,此物虽有毒,但在能解百药毒的甘草协调之下,无不良反应。黄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则纯属内补,排毒之力转微。

<宋老医案>

患者,男,40余岁,患肌肉风湿已十余年,更历多医,迄未根治,甚以为苦,后更生黄水疮,自以为疮疹小毒,未曾就医,迁延二年余,形体日惫,如来就诊,详其病情经过,按辨证施治标本先后原则,先治其新病,予“疮疡三两三”六剂,药后不但黄水疮结痂告愈,肌肉风湿痛亦随之大减,遂教再将原方服六剂,肌肉风湿痛亦获全愈。后经访问未复发。

此外,房定亚教授在论治皮肤科顽疾,如过敏性皮炎、结节性血管炎、天疤疮等时,亦常予用本方加减,亦常收获良效。

<房教授医案>

患者,女,50岁,2周前无诱因出现双乳房下风疹块,色暗红,痰痒甚,2日后面部、躯干、双上肢、双大腿均出现风疹块,痰痒难忍,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经抗过敏治疗3天无效,服中药又治7天仍无效。症见:全身密集暗红色斑疹,局部肿胀,皮温高,触之发硬,口干、纳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毒热内蕴,兼有阴虚。治以清热解毒,养阴祛风。处方:金银花、黄芪、当归、生甘草、生地黄、土茯苓、白蒺藜、白鲜皮,水煎服。服药7剂,痒消疹退,肤色基本正常,又服7剂巩固疗效,停药后皮疹未复发。

首 风 三 两 三

麻黄30g(打碎节先煎去沫)

桂枝30g(去皮)

罂栗壳30g 甘草9g

痛偏于左的加龙胆草0.1g

痛偏于右的加钩藤钩0.1g

痛头不偏的加陈细茶0.1g

【主治】袪风逐寒,主治风寒入于骨髓之头痛、偏头痛久而不愈。

【方解】凡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从皮毛而出。本方麻黄散寒,桂枝袪风,更以罂栗壳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为肝气上逆,用龙胆草泻肝火;偏于右者为百肺失清肃,以钩藤钩平肝风(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东方震木为肝;右为兑金为肺)。陈细茶解结止痛,服之鲜有不效者。轻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剂必愈。如服一剂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属于风寒入里之头痛,如梅毒蕴结、胃热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疗的。

<宋老医案>

患者,男,50多岁,患偏头痛10年,发则头面汗出,每遇气候将变,疼痛必甚,袁医师予“首风三两三”,服药一剂,其痛即止,后屡经访问,迄今未复发。

跌 打 三 两 三

全当归30g 金银花30g 大川芎30g

穿山甲9g 滇三七0.1g(研冲)

【主治】通经脉,活气血。主治急虚身中,即本身虚竭,仓猝支不住而出现失足沉溺,以致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之症。

【方解】本方当归除客血内塞,温中止痛,破恶血,生新血,协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养新血;金银花通行十二经,消诸肿痛;穿山甲出阴入阳,通窜经络,能直达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扑未出血者,更为要药。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断筋折,就不属于本方范畴了。

<宋老医案>

患者,男,由高楼跌下,牙关紧闭,气绝无声。检查伤势后即处原方予之,药煎好,即将滇三七末调入汤中予服。药后腹中雷鸣,过三个多小时,伤者渐知人事。再服二煎药,又过一时许大便一次,便中纯为紫色血块;第二日原方继续服一剂,又下紫黑血块二次,疼痛消失,已能步履;第三日再服一剂,便中已无血,伤势向愈。

刘福奇主任经过临床中的摸索和实践,发现在中风病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特别是在Ⅰ、Ⅱ期,辨证应用本方加减,可减轻肩手综合征的症状。

<刘福奇主任医案>

患者,男性,71岁。半年前患急性脑梗死,症状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手持物困难,行走不稳。患病急性期遂出现偏瘫侧手背及肩部疼痛,肢体活动受限,手、腕、肩关节肿胀。患者仅靠口服止痛片缓解症状,未系统康复治疗。后因住所阴冷潮湿,出现左侧肩手疼痛逐渐加重,口服止痛片无效。症见左肩及左手冷痛,手背肿胀,被动活动后尤甚,夜间疼痛难以入睡,左侧掌指关节、腕关节及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拘紧不舒,皮温不高,喜暖畏寒,后背冷痛,乏力气短,纳少。舌质淡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肩手综合征Ⅱ期、中风病后遗症期。属气血亏虚,寒湿瘀阻之证。处方:当归、川芎、忍冬藤、炮山甲、黄芪、鹿角、桂枝、白芍、炒白芥子、炙乳香、炙没药、水蛭、三七粉。14剂水煎服。

两周后,患者诉左手肿胀减轻,左侧肩部及手腕仍感疼痛,但夜间已能入睡,患侧肢体活动较前灵活,精神较前好转,但服药后时感恶心欲呕,烧心,仍感乏力,大便稀薄,无发热。观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前方去乳香、没药,当归减半,加全蝎、蜈蚣、麸炒苍术、麸炒白术、醋延胡索、生姜、大枣。14剂水煎服。

又两周后,患者患侧肢体肩手疼痛明显缓解,肢体活动较前灵活,左手无肿胀,左手能持物活动,能缓慢独立行走,后背冷痛减轻,无明显烧心恶心,纳眠可,大便正常,时有乏力,尿频急。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方选“三两三”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川芎、忍冬藤、炮山甲、黄芪、白术、鹿角、桂枝、白芍、赤芍、地龙、全蝎、蜈蚣、鬼箭羽、红花、三七。继服药4周。半年后随诊,患者肩手疼痛症状完全缓解,生活基本能自理。

张炳厚教授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风寒湿痹证及胸痹,取得满意疗效。

<张炳厚教授医案>

患者,男,72岁,退休干部,2009年12月21日初诊。冠心病史3年,半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仍感胸闷阵作,痛有定处,劳累及休息时均有发作,伴心悸气短,夜半咽干,手足心热,头晕目眩,动则喘乏,大便秘结。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舌淡黯有瘀斑,苔少欠津,脉弦细。中医诊断为胸痹,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证处方:生黄芪、党参、全当归、大川芎、鸡血藤、三七面、润元参、全瓜蒌、炙甘草、制乳没、炒川楝、醋元胡、制水蛭、酥土元。7剂,水煎服。

服上药2周后,患者胸闷胸痛未作,乏力气短减轻,夜半咽干好转,气力增加,精神改善,舌淡暗有瘀斑,苔少,脉弦细。继用前方,加紫丹参。2月余后,患者胸闷胸痛未作。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较前明显改善。嘱上方长期服用。

溃 疡 三 两 三

赤小豆30g 栝蒌根30g

浙贝母30g 大冰片0.1g

【主治】痈疽溃后,久不敛口,或远年近日之溃疡均可敷贴。

【用法】上药各研成极细未,称足分量后,再将药末和匀,视疮口大小分为二或三包,每包用鸡蛋清调敷,日换一次,换下之药,不可扔掉,将脓血放置净土上,(地气)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鸡蛋白合前药匀调包敷,以一料交替使用,至愈为止,药力始可用尽。

<宋老医案>

患者,男,60余岁,中医师,足生痈毒,冬愈春发,往始20余年,内服外敷,百药不效,后来求诊时自称为臁疮,遂予本方敷贴20余日,即告全愈。

据宋老所言,还有部分“三两三”方,其未在临床上进行验证,也未在《广东中医》中发表,加之已过26年,也忘掉一部分,下面亦将之一一列出。

热痹三两三

益母草30g 透骨草30g 仙鹤草30g

知母9g 制马前0.1g

【主治】热痹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痛风等。

* 宋老此方化裁出一个痛风丸,专治痛风。

安眠三两三

生地黄30g 酸枣仁30g 茯神30g

防已9g 朱砂0.1g(分冲)

【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经衰弱症),但朱砂不能多服,6~12付即可。

【按语】本方有防己地黄之意,若温服后加白酒或黄酒一杯,则会“不安神而神自安”。

自汗三两三

生芪30g 生龙牡各15g 黑豆30g

炒白术9g 灯芯0.1g

【主治】自汗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