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例二

痞满(慢性萎缩性胃炎)

男,70岁,离休干部,1999年5月26日初诊。自诉胃脘痞满胀痛,不欲饮食,食后尤甚反复发作9年多,加重约4年,近年来痞满胀痛未见缓解,且日渐消瘦,来院作胃镜和(胃底)病理检查,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腺上皮肠化,淋巴细胞增生明显。

刻诊:诸症依然,饮食稍凉稍多稍硬则痞满胀痛加重,不知饥饿,嗳气不舒,头昏神倦,疲乏无力,手足不温,大便2日一行,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舌偏红苔薄白,脉弱。诊断:痞满。辨为热瘀胃络,阴血亏虚,经气阻滞,脾气虚耗之证,方用加减泻心汤为散:黄芩15g,黄连10g,酒军10g,党参25g,姜黄15g,白芷15g,干姜6g,当归15g,玉竹30g,柴胡10g,大枣20g,为散,6g,日3次。

服药10天,大便一日数行,痞胀消失,嗳气减轻,半月后手足温,头昏减轻,大便日一次。守方半年,诸症消失,后到某医院复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又断续服药1年余,到2007年后,或觉胃中不舒,用六君子汤等加减,2~3剂即安,至今精神气色均佳。

按:痞满多见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笔者体会其基本病机是邪结中焦,胃腑经络气血阻滞,阴津暗耗,渐致其络脉瘀闭,证候的基本特点是热多于寒,实多于虚,浊阴不降甚于清阳不升,而新病多实,久病兼虚。远期疗效的关键在于通畅胃腑经络,开通病邪出路,涵养络血胃液。故用芩、连、大黄苦降泄热,姜黄、白芷、干姜辛开理络,当归、玉竹养络滋液,党参、大枣益脾,柴胡调气和胃,重在降泄理络,辅以补益扶正而收功。本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腺上皮肠化,淋巴细胞增生明显,而且年已七旬,虽然症状消失较快,但萎缩性炎变等短期难以奏效,故用散剂一则促进疏通经络,二则利于守方长服。

“许多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患者其器官的损害都是不可逆的”(何权瀛.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J].医学与哲学.2002,23(1):11.),其治疗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如肺心病、萎缩性胃炎、胆石病等,采用适当而病人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有利于病人坚持治疗,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常用的汤剂有两点不足:①当代内伤杂病大多具有“久病入络”的特点,吴鞠通认为:“汤者荡也,涤荡胃肠,通和百脉,固其所长,至于细雕密镂,缓行攻络,是其所短。”②煎煮服用麻烦,不易坚持。而 “散者,散也”,充分发挥散剂散络血,畅经气之功,便于携带,方便服用。

对于一些内伤杂病而言,散剂服用一般在数月以上,因此必须讲求安全有效原则。安全一要注意药物的有毒无毒,二要注意组方效应要与病人的机体相适应。有效的着眼点在病人的生存质量、远期疗效,不能因近功而废长远,在组方上要注意病机的各个层面,分清主次,明确君臣佐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