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的事情

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且特别强调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所谓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就是指劳动教育不能单单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进行,而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不同作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关于劳动教育的这些顶层设计思路应该说是很清晰的。然而,遗憾的是,《意见》发布近一年了,人们似乎还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家庭和社会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动静。笔者以为,劳动教育必须超越学校的范围,特别是要让社会的劳动教育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发挥出来才能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弘扬劳动精神的前提。有了社会良好的氛围,学生才能浸润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土壤中。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没有社会的劳动教育氛围形成,家庭会觉得开展劳动教育会不会是“吃亏”的差事,学校的狭小空间所布道的劳动教育成果瞬间也极可能会被社会氛围的缺乏而冲刷得一干二净。

社会是一个劳动教育的无垠大课堂。处处可以开展劳动教育。例如,最近上海有媒体报道说,泖港大桥新桥已经建成通车。由于老桥的桥孔高度只有四米,达不到四级通航标准(7米)的要求,所以要被拆除。目前已经开始拆了。新闻说,很多老者过去曾经参与过建桥,很是依依不舍,纷纷去拍照留念。而这个老桥是上海第一座超过200米的大跨度斜拉桥。老泖港大桥于1982年6月建成通车,是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混凝土斜拉桥,也是上海南浦大桥的试验桥。这座老桥不仅富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且是极好的劳动教育资源。当年参加建设这种桥的广大劳动者是一个拥有许多劳动教育素材的群体,他们对旧桥的依依不舍,表明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充满了自豪和骄傲。虽然从发展的角度看,这座桥肯定免不了被拆除的命运,但是如何把它所饱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则是各级行政部门和整个社会需要很好反思的。

如果社会有劳动教育的基本意识,就应该在拆除这种历史大桥的同时,建立一个泖港大桥博物馆,作为劳动教育的基地。博物馆的形式可以灵活一些,既可以设计成完全露天的博物馆,也可以设计成局部性的室内博物馆。我估计,新大桥附近会建设有漂亮的绿地和休闲公园,可将绿地或公园与博物馆融为一体。博物馆内,可将拆除的泖港大桥部分器件陈列出来,进行详细的说明,配备相应的老照片,还原当初人们用手工建设泖港大桥的劳动精神画面。这样,可以充分展现70年代末80年代劳动者的艰苦奋斗特质。同时,将新泖港大桥的材料、建设画卷也陈列出来,进行详细的说明,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风貌。这样的大桥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既能展现上海发展的历史,又能设置成劳动教育基地,供大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其社会效益绝对不会亚于其他博物馆。

劳动教育已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在广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有关部门也发布了相应的加强劳动教育的专门文件。教育行政部门也发布了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上海还发布了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但是,目前来看,劳动教育还是缺少抓手。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状况跟上海的地位和身份有些不吻合。建立泖港大桥博物馆则可以很好地展现我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成为抓劳动教育的重要突破点,率先向全国展示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如何发挥支持作用。

劳动创造是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持续进行的。将新旧泖港大桥的建设历史在博物馆里展示出来,可以很好地体现不同时代人的劳动精神,让年轻一代人牢记老一代劳动者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传统,意义十分巨大。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凡是重要的工程,一般都会用设立专门的公园或免费观光区域,展示工程建设者们如何用汗水把工程任务完成。来此观光和参观的人们自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也会自然而然地记住历史。我觉得这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旧泖港大桥已经开始拆除,因此,如果要建立博物馆,将是一项十分紧急的任务。面对这样珍贵的劳动教育资源,我们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对它加以充分利用。这一方面体现上海用实际行动落实劳动教育的《意见》,另一方面也为充分挖掘周围的其他劳动教育资源提供非常好的样板。

总之,千万不能把劳动教育统统扔给学校,然后学校用学分简单化地“逼迫”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劳动教育是整个社会最事情。而社会重视与否,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部门的重视。

文章来源

何云峰:劳动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的事情,《上海教育》2021年1月20日第1B期“教育云斋”专栏。

作者信息:

作者: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0)

相关推荐